在高质量发展中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2022-03-30王树华郭玉燕宋颖弘
王树华 郭玉燕 宋颖弘
改革开放特别是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综合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能力领先、开放优势突出、社会文明程度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社会事业相对发达、人居环境良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是江苏推进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优势,也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扛起高质量发展的江苏担当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吴政隆明确提出:“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对于江苏而言,统一推进高质量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是新时代发展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牢记“为全国发展探路”的重大责任,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为指引,立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找准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在激发创新发展活力、推动實体经济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治理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等多个方面加强系统谋划和统筹安排,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华丽篇章。
一、高质量发展与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内在统一性
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点任务。从时间效力、目标内涵和建设内容三个维度来看,高质量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内在统一性。
从时间效力维度来看,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把高质量发展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并进一步强调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擘画了我国分两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左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此看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至少覆盖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过程,高质量发展贯穿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全过程。可见,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二者在时间效力上具有内在统一性。
从目标内涵维度来看,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其内在目标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是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无论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目标要求均与高质量发展要求高度一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人民生活的目标要求分别是“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这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高质量发展坚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致的。由此看来,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目标内涵上是内在统一的。
从建设内容维度来看,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方面对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进行了界定和描述。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法治建设、社会文明、文化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为宽裕”“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等要求。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则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概括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这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具有内在统一性。
二、江苏高质量发展与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江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率先开展,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经济发展是其他各项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正是由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经济发展高质量为首的“六个高质量”,江苏经济建设才能取得显著成就。一是经济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2020年,江苏经济总量高达10.27万亿元,以占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的生产总值,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重大贡献。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江苏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8.1%,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截至2020年,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进一步优化为4.4∶43.1∶52.5。三是经济增长动力不断优化。202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正增长,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2020年江苏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仍然保持领先,同比增幅8.4%,高于同期江苏省全部固定资产投资8.1个百分点。
创新生态系统日益完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地引领高质量发展。作为沿海经济大省,江苏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总体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两位。一是科技创新能力强。2020年,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75.2万件、49.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8.9万件,科技进步贡献率65.1%,位居全国前列。二是科研投入力度大。全省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85%,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等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三是重点企业研发意愿强。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保持在90%左右,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达163家,处于全国各省市前列。
高水平对外开放全方位推动。对外开放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江苏经济能够持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在于长期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目前,江苏对外开放呈现出结构优化、深度拓展、效益提高等特点。一是对外贸易额稳步增长。2020年,江苏进出口总额达到4.45万亿元,其中一般贸易进出口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3.4%,较2016年提升4.7个百分点,在进出口贸易中逐步占据支柱地位。二是利用外资稳步增长。2020年,江苏实际使用外资总额达到283.8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15.6%,呈平稳增长态势。
社会治理能力和效率明显提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保证。江苏始终坚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谋划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而又充满生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全省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城乡更多人群,市级层面医保统筹制度基本建立。江苏城乡基本养老、城乡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长,分别达到5940.7万人、7967.7万人、1887.0万人、2130.8万人、1987.1万人。
生态文明优势凸显。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扎实推进美丽江苏建设,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全省上下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空气质量趋好。“十三五”以来空气质量优良率稳步提升,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1%,为近年来最好水平。二是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国省考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水质,国考断面优III类水质占比为87.5%,为“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三是土壤环境质量稳定可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壤环境得到稳定管控,危险废弃物处置能力显著提升。2020年,全省95%以上的国家风险监控点污染物含量低于风险筛选值。
三、统一推进江苏高质量发展与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十四五”期间,江苏要结合统一推进高质量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基础,进一步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激发创新活力、发展实体经济、区域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治理、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发创新发展活力。与西方发达经济体相比,江苏创新投入强度仍不够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引领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仍然不强。为此,要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江苏作为科教资源大省的规模优势,强化原始性创新、变革式创新,推动创新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重中之重是要把创新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根据江苏产业发展需求和未来规划前瞻性预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规模与结构,充分调动学校、企业乃至全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国家级人才平台,使各级各类人才在省内集聚。进一步优化人才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使用标准,制定竞争性人才激励政策,为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包容性社会环境。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江苏产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不高,建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高水平现代产业体系尚需时日。践行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国民经济加快转向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是要紧紧牵住实体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围绕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做文章。要加大对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力度,加强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协同,破除区域行政壁垒,推动制造业向集群化方向高质量发展。着力增强包括科技研发、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动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充分发挥江苏开放发展的前沿优势,以重点产业的全产业链开放为起点,促进江苏企业融入国际循环。
提升协同联动水平,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客观而言,苏中、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在多个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发展差距。因此,需要提升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水平,加快宁镇扬、苏锡常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提升江苏省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形成“苏南地区巩固放大引领优势、苏中地区跨江融合、苏北地区发挥优势实现跨越赶超”的发展态势。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突出县域融合,促进城乡区域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公平合理,逐步实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的协调发展,缩小农民和市民在身份界限、生活品质等方面的差距。
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江苏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尚未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还需要加大建设力度。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江苏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率先实现全面绿色转型。通过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构建和完善绿色发展绩效评价考核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着力构建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体系,聚焦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重点领域,加快突破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绿色技术,全面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严把碳排放关,实施重点行业碳排放达标改造工程,促进钢铁、石化、印染等行业清洁生产和超低排放改造。
坚持创新思维,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城乡关系重构、社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演变,给江苏社会治理带来的新挑战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坚持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以创新性思路和举措主动防范和抵御各种潜在社会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大力推行“党建+社会治理”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落实社会治理责任,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更好地彰显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大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构建智能化、精准化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强化政府人文关怀职能,通过完善人文关怀的体制机制建设,把人文关怀充分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
推动居民增收与素质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省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但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为此,要以共享发展为目标,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坚持促进居民增收与提升居民素质并重。在做大经济发展“蛋糕”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工资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注重发挥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在高质量发展中兼顾效率与公平,促进共同富裕。充分发挥江苏教育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推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学习服务向精细化、全方位转变,使终身学习成为人们的内在自觉。
〔本文系中共无锡市委黨校2021年度重大调研课题“无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战略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