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诱导时面罩通气模式对胃胀气的影响
2022-03-30刘卉
刘卉
摘要:目的:研究全全身麻醉诱导时面罩通气模式对胃胀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3月我院麻醉科全麻下行腹腔镜胃减容手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诱导时预设的面罩通气压力,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4组(n=20):12cmHO通气组(P12组)、16cmHO通气组(P16组)、20cmHO通气组(P20组)、24cmHO通气组(P24组)。结果:与P12组比较,P16组、P20组及P24组T3、T4时SpO水平升高,PETCO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T3时P20组、P24组CSA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12组和P16组比较,P20组、P24组胃胀气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诱导期维持16cmHO的面罩通气压力可确保患者有效的面罩通气,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胃胀气的发生。
关键词:全身麻醉;面罩通气;胃胀气
引言
胃胀气是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间常见并发症,面罩通气期间造成的胃胀气,严重影响手术操作视野和手术进程,增加了患者返流误吸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采用面罩通气进行手术治疗效果好,不仅能快速帮助患者成功开放气道,还能一定程度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胃胀气的发生,对患者早日恢复有着积极作用。本研究对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给予面罩通气,旨在探究其对患者胃胀气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3月在我院麻醉科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胃减容手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6.5±3.6)岁,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I或Ⅱ级,BMI30~40kg/m。排除术前存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口咽部或面部的解剖结构异常患者;已预料的困难气道患者。根据麻醉诱导期压力控制通气时预设的通气压力,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P12组、P16组、P20组和P24组,每组20例。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与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患者在准备间已建立外周静脉通路,入室后行无创袖带压(NIBP)、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和BIS麻醉深度监测,给予盐酸戊乙奎醚0.5mg减少分泌物,吸氧去氮3min。碘伏消毒后皮下注射2%利多卡因1ml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测有创动脉血压(SBP、DBP及MAP)。待患者意识消失且BIS值在50附近时,N组患者非胃管侧鼻孔置入利多卡因乳膏润滑过的鼻咽通气道,连接螺纹管开始机械通气,同时单手托下颌拇,指食指摁压双侧鼻孔以防漏气;C组行面罩机械通气,两组机械通气参数一致(氧流量2L/min、潮气量8ml/kg、呼吸频率12次/min)。3min后均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通气。麻醉维持:两组患者均泵入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吸入七氟烷,术中调整丙泊酚、瑞芬太尼的泵速及七氟烷的吸入浓度以维持BIS值在40-60水平。
1.3观察指标
(1)4组患者不同时点SpO、PETCO的比较。(2)4组患者面罩通气前后胃窦CSA、胃进气及返流误吸情况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表示;計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4组患者不同时点SpO、PETCO的比较,见表1。
2.24组患者面罩通气前后胃窦CSA、胃进气及返流误吸情况比较,见表2。
3讨论
以往研究大多是鼻咽通气道联合面罩通气或将鼻咽通气道用于麻醉恢复期的气道管理,关于鼻咽通气道单独通气在全身麻醉诱导期的应用报道甚少,本研究使用面罩通气对术前置入鼻胃管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通气效果的观察,从而为该类患者全麻诱导期通气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对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使用面罩通气既可增加实际潮气量、提高有效通气率、增加实际分钟通气量,又能避免二氧化碳蓄积引起的心率、血压的升高,比普通面罩通气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向诗琪,王付霞,张洲.超声监测全身麻醉诱导期不同面罩通气压力下胃进气的发生率[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9(10):935-938.
[2]陈平雄,吴鹏,孙琼,齐云.急诊患者面罩通气困难的相关因素分析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9):3620-3623.
[3]李国艳,欧珊.全麻诱导不同通气方式对胃胀气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9,48(02):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