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课堂提升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探索

2022-03-30刘亮

湖北教育·中小学党建 2022年3期
关键词:遗传病生物学思政

刘亮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其中社会责任素养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出发点,是从立德树人维度判断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点,是生物学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教育的切入点。培养高中生的社会责任素养,既是生物学课标提出的具体要求,又是生物学课程育人的终极目标,其内涵是具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为达成目标,生物学课程教学要充分体现思政理念,融入思政元素,最终让学生既收获知识,又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从课堂教学、探究活动和课外实践三方面入手,探究了思政教育与生物学课程教学的融合机制。

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热点

课堂教学是学生习得生物学知识,形成核心素养最基本的方式,好的课堂必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用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情境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用已掌握的生物学原理和规律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

如在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4节《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介绍“植物工厂”,即通过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使农业生产不再受外界自然生态束缚,从而实现农作物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它是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代表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植物工厂”的成功离不开对光合作用这一常见植物生理现象的高效利用。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和光合作用有关。随着讨论深入和教师启迪,学生还会提出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现象。虽然只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生化反应,但简单知识的合理有效利用,却能够产生丰厚的成效。不管是维持空气成分的稳定,为动物呼吸提供氧气,还是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缓解温室效应,光合作用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此,教师再进一步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保护的相关论述,将国家大政方针与生物学知识相联系,培养学生用知识去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意识。

探究活动提升学习效能

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大量原理規律的揭示离不开探究过程。教师应将思政教育融入生物探究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认识课堂中习得的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科学意识和能力,从而进一步发展社会责任素养。

如对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3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学生需要初步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方法,通过对几种典型遗传病的调查,了解发病情况、特点,掌握接触社会并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和数据的能力。探究前,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诸如解释唐氏综合征、猫叫综合征、白化病等的视频,以帮助学生对遗传病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要求学生尝试自行归纳三种类型人类遗传病的特点,尤其是显隐性关系。在发病率调查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分工协作,每组可调查熟悉的4~10个家系图中遗传病的情况,最终通过汇总全年级的数据,根据公式计算发病率,再将实际探究结果与教材中总结的特征进行比对。学生亲身经历调查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学习计算公式,在探究活动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珍惜和感恩健康身心的来之不易,并树立攻克遗传病的志向,培养社会责任素养。

再如开展“研究校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调查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生物生存和土壤污染情况的关系,体会到运用科学方法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举行“转基因技术的好与坏”辩论赛,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转基因食品,认识转基因技术对改良农作物品质,增强环境适应性的应用价值,并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世界地位,增强民族自信。

课外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家庭是好的课堂,社会有好的教材,思政教育通过融入课外实践,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融合的过程需要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实现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

如在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模块《稳态与调节》第五节免疫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充分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育人,升华教学效果。从学校角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必修2中《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内容,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的繁殖历程,能独立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典型单链RNA病毒)感染机制和传播机制,引导学生从病毒复制的各阶段去逐一探讨治疗的思路,讲解疫苗研发过程的生物学原理,并介绍目前我国抗疫的成果和对全球防疫所提供的巨大援助;在家庭方面,可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做到心理重视、科学防护,不信谣、不传谣,鼓励家长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社会疫情防控;在社会层面,学校可与对口社区联系,让学生(与家长)参与到社区疫情防控、卫生知识宣传等实践活动中。课外实践是三方通力合作的大思政课堂,促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帮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能够理性看待新型冠状病毒的危害性,同时了解我国在病毒预防和治疗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自豪。

再如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及不分类所造成的浪费与污染;家长则在生活中做好垃圾分类的示范,可使学生增强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社区则提供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宣传与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来发展社会责任素养,使生物学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

生物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等教育内容,将生物学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可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科学生活教育、绿色环保教育的有效落地。因此,践行高中生物学与思政融合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是每一位生物学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责任编辑/杨亮亮

猜你喜欢

遗传病生物学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高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知识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人类遗传病
高中生物学中“一半”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