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创作中的人本观念

2022-03-30周姝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艺术审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周姝

摘 要:魏晋时期的“人的觉醒”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隶属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的产物,却表现出了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二者在艺术审美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不仅体现了东西方美学思想的共通性,而且侧面反映了东西方在哲学和对待自然态度上的一致性。以“人的觉醒”为出发点,结合两个时期的艺术审美特点,从人本观念的角度分析艺术创作背后的思想内涵,结合时代背景剖析人文主义精神更深层次的含义,探寻人文主义在艺术领域中的重要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

关键词:魏晋时期;文艺复兴;艺术审美;人文主义

一、“人的觉醒”在艺术审美中的体现

从时间维度衡量,中国历史上的魏晋也恰逢“中世纪”,此后中国便进入了艺术审美与美学理论发展的关键时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下,越来越多人的思想开始觉醒,人们把关注的中心从由教会所代表的“神”转移到人自身,艺术创作中的宗教性与艺术性趋向和谐。撇开二者所处的社会条件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魏晋时期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旋律都是人本意识觉醒与个性发现。

(一)绘画的人性化缘起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艺术的嬗变期,门阀士族因为政治斗争而逐渐衰落,在安乐又充满危险的政治环境下生活,所以从表面上看他们轻视世俗的一切,洒脱不凡,然而内心却充满巨大的苦恼和恐惧,对人生有着更强烈的反思和重视。魏晋风度积极的意义和美的力量也正在于此。此外,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兴起怀疑论思潮,即用怀疑的态度看待一切。在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社会现存的人伦纲常、鬼神迷信都开始怀疑。对于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鼓动人们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一番思考后,他们发现只有生命必然会消亡才是亘古不变的事实,所以人生苦短,何必压抑自己,为什么不抓紧时间尽情享受呢?在这样的思考之中,人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得到彰显,唤起了人思想的觉醒。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论”应运而生。“传神论”注重表现对象性情气质、格调、眼神等的描绘,对物象的客观描绘是为了更好地传递人物内在精神。这一点在其《洛神赋图》中反映得尤为直接。虽现已无《洛神赋图》真迹遗存,但从宋代的摹本中也能管窥到魏晋时期的风采。画卷以近六米的画面逐一描绘了洛水初遇、互相倾慕、人神殊途、黯然离别、怅然而归的场面。与《女史箴图》不同的是,《洛神赋图》片段与片段之间不用题记分割,而是以远近不同的山林、小溪与岸边垂柳等自然景物串联每个片段,用叙事性的时序描写与散点透视处理画面的空间。最为传神之处便是画面的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描写了二人别离时的场景,虽水面嘈杂,旌旗飘扬,但洛神的蓦然回首,与周围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洛神面带愁容,似有无穷凄怨。洛神离开之后,曹植对她充满留恋,乘坐一叶小舟逆流而上,妄图追赶浩浩云车,近乎执着地宣泄着自己对洛神的不舍,无奈人神殊途,洛神的踪影早已消失在天边。曹植惆怅不能自已,夜不能寐,苦等在洛水之滨,直到天明。待到随从们驾车上路,曹植依然在不停地回头张望,最后怀着万般留恋踏上了归途。画家通过对画中人物眼神与肢体的描绘使得二人之间的怅惘之情跃然纸上。这种对于人物的精神状态、性情表征的重视,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审美理想的改变和人们对解放个性的渴望,画家立足于形态的近似来描绘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文人士大夫群体关注的东西从外部环境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从社会转向了自然,强调一种独立的精神,体现出了人的觉醒。

这种对艺术的追求,在书法领域也是如此。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用线条来表现美。魏晋以前,不论是篆书还是隶书,都写得工工整整。到了魏晋时期,草书、行书盛行,打破了严谨的书写形式,变得优美而灵动,尤其是草书,任意挥洒,线条如行云流水般,非常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情感,所以一般认为草书的实用性不大,却最具艺术性,反映了这一时期不重实用,只重情绪抒发的艺术特点。

15世纪的欧洲,人文主义艺术家创作了许多反映人间生活情趣的“宗教艺术”。达·芬奇绘制的教堂祭坛画《岩间圣母》,以幽暗的洞穴作为背景,整体呈金字塔状的稳定构图。画中的圣母和普通人一样,面露淡淡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母子之间流露出温馨真挚的亲情,仿佛他们是与我们同样过着平淡安逸的世俗生活的普通人。这种源于世俗生活的情感表达,充满了人性之美,也让画作背后包含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宗教题材的形式得到凸显,已然摆脱了中世纪僵硬、冷漠的风格,并展现出了人文主义精神倾向与世俗美的魅力。

文艺复兴和魏晋时期艺术审美领域的发展,逐渐使绘画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艺术开始寻求更高的社会地位,绘画、雕塑等随着各自创作理论的丰富与完善,从一种工艺上升为重要的艺术门类。魏晋时期,儒家与道家思想碰撞出的魏晋玄学,发展到后期,又与源自印度的佛学产生关联,促进了当时艺术审美的巨大转变,直接影响当时的艺术理论。

由此可见,人的发现与觉醒带给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的绘画作品共通的影响和启示。艺术家的目光从外在环境转向内心世界,开始将创作的素材回归到人本身,即使是描绘神,也赋予形象以人性,将画中的人和事置于现实生活的场景中来刻画,使之散发出浓厚的人的真情实感,彰显出人性之美,表现了对个人价值和尊严的认同,秉持以人为本的观念,肯定人的欲求和享乐,解放了束缚人的道德枷锁。

(二)回归自然

“人的觉醒”是魏晋时期“山水自觉”形成的核心,彰显了当时人们对于生命之美的追求。享受山水之乐,向山水之自然当中寻求心灵的沉潜。魏晋人对山水的倾倒,与其说是由于外在的政治高压,不如说是出自“自事其心”的内在需求。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特征,在魏晋人的生命状态和个性中释放了出来。人们渴望个性的自然释放,亲近大自然,表现自然美,为中国山水画题材的突破与独立,提供了必要条件。前文提到的顾恺之在人物画作品《洛神赋图》中,已将山石、树木、水云等自然元素运用到画面中,后来他又在《庐山图》中真正将自我的审美经验转化为对于山水的描绘,从而诞生了我国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

中世纪时期,绘画只是传教的手段,画家追求的也不是创造美的东西。在教会的影响下,他们认为这种美无法荣耀上帝。换句话说,那时的画家主动放弃了部分技巧,而把重点放在教义的传播上。对于信徒来说,躲在圣母庇护之下,可得以暂时和教堂外面可怕的现实世界分离片刻,沐浴天国温暖,因此没有人会在意人物的透视与比例关系。况且,追求肉体的理想美是“异教”的古希腊、罗马留下的“残渣”,中世纪的基督教唯恐避之不及。艺术家们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对宗教的戒规予以蔑视,将“世俗”的基因悄然融入“神圣”的宗教画之中,传播广泛的宗教绘画再次被“利用”,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意识到真正的天堂就在人间,把新兴的进步思想放出禁欲主义的牢笼。

文艺复兴时的画家们再也无法忍受从前稚拙的画法,他们认为艺术和上帝不是对立的,认识上帝就先要认识他最成功的创造物——人。文艺复兴的艺术家对自然的回归体现在发展写实绘画技巧上。画家们都渴望能栩栩如生地表现所看到的东西。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通过解剖尸体来了解人体的结构与肌肉的走向,据说达·芬奇为了研究人类如何衰老而耐心地等待一位老者咽下最后一口气。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通过对自然光线和科学透视技法的运用发明了透视法,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定格在画面中,为我们逼真地描绘出真实而优美的自然世界,后来透视法被广泛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如马萨乔在《圣三位一体》中大胆地利用透视法,将耶稣置于一间拱柱式的方形礼拜堂之上,营造出了逼真的空间感,明暗对比的运用又将观者的视线集中在受难的耶稣身上。透视法和明暗对比的运用加速了风景元素的发展,以细致的风景作背景使作品更加立体,开拓了现实主义的绘画道路。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不仅仅关注技法的运用,也强调作品与审美情感的同化,关注自然景观,追求自然质朴的生活,将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努力实现主观创造与艺术对象的统一,追求纯粹的艺术,表达出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对美的体验取代了无意味的艺术创作,描绘对象的生命力体现出人的内在精神面貌和艺术本体的自我觉醒,为艺术创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文学的自觉

从文学方面来看,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观念与文学价值的独立时期,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时代。相较于两汉文学对道德教化重视,魏晋文学不再讲究实用性,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以人为中心,关注自然景观,追求自然质朴的生活,表达出一种更深层的人生态度。也正是因为这种内在精神的觉醒,形成了外在表现潇洒不羁、飘逸洒脱的魏晋风度。人本意识首先在文人士大夫们之中苏醒。他们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寻求自我表达与情感认同,其本质都是对自然的回归与对生命的探求。以曹丕为例,他政治地位崇高,贵为帝王,享尽了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以世俗的评价标准衡量,他的成就早已达到世间的最高理想,然而他仍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容乐止乎其身”,毕生追求的功名利禄转瞬即逝,精神产物才是永垂不朽的。

通过对古罗马、古希腊的文学重新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找到了西方文明的根源和真义——《圣经》。但丁的《神曲》描述了九层地狱和九层天堂,与《圣经》相契合。“凡是生前做过坏事的人,不管是教皇还是普通人,都会在地狱中接受刑罚”,这客观上使人们对神权不再惧怕。拉伯雷《巨人传》中的巨人具有很多优良的品质。以格朗古杰、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为代表的三代巨人,在国土遭到外敌侵犯时,最先想到的是人民的利益,而非自己的统治,同时他们还表达了对宗教权力的蔑视。庞大固埃对未知充满好奇,他游历各地的动机就是要了解自然万物,探寻真理。书中的巨人,通过高扬人的理性来完成其追求,作者拉伯雷着力描写现实的物质生活,将现实人生的悲喜引入艺术中。在崇尚朴素的写实主义的同时,人本主义的文学还重在展示人的精神世界,表现人的情感。

东西方人本观念的共通性体现在对文学门类的划分上。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形成单独的类别。而后这种趋势不断强化,人们对文学作品的体裁有了更细致的划分,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大批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的情感的文学作品。

二、对传统的反叛与创新

随着封建社会结构的瓦解,意大利城邦力量的增强,西班牙、法国和英国君主制的出现,世俗教育的兴起,宗教的束缚、神学的枷锁终于不再让艺术在教会的统治下苟延残喘。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潮,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思想解放,其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作为中世纪天主教以神为本理念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对传统和权威思想的挑战激发了当时人的个性觉醒,抨击繁杂、僵化的制度和禁锢信仰的行径以及批判愚昧的思想成为这一时代的专属命题。

文艺复兴是由内而外的新旧思想转变,而魏晋对于传统的反叛较为被动,只停留在外部,不触及封建政权的根本。政治斗争是残酷的,魏晋很多名人志士被卷进政治漩涡,如嵇康、谢灵运、范晔、何晏、郭璞等,他们都是当时杰出的诗人、哲学家,却无一例外因政治斗争而失去了性命。政局的动荡使许多士大夫的入世理想破灭,转而选择归隐山林,借自然物象来表达丰富饱满的思想情感,出现了强调气度、风骨的文学、艺术作品,体现了一种内在精神之美。

三、结语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然结果,魏晋风度源于封建政权内部的消极反抗,二者在思想内涵、艺术发展方面的作用都是积极正面的,既彰显了东西方文明的巨大差异又体现了东西方美学、哲学思想上的共通之处。二者都是基于人有意识的思考而产生的,都主张关注自我,剥去复杂的伪饰,注重自我真实情感的流露与抒发。拂去历史的尘埃,由此及彼,求同辨异,沿着时间长河寻踪觅迹,我们总能发现共同的根源。

参考文献:

[1]邵大箴.人文主义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J].群言,2006(3):32-37.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3]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羅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孙有中.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自由[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68-71.

[6]加林.中世纪与文艺复兴[M].李玉成,李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7]金.欧洲文艺复兴[M].李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审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中国当代艺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心沐光影次第绽放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