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微创髋关节周围挛缩带切除术治疗臀肌挛缩症

2022-03-29唐翔宇孙丽琴李春宝齐玮缪力罗凯武艳峰李娜项毅

实用骨科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髋部关节镜肌力

唐翔宇,孙丽琴,李春宝,齐玮,缪力,罗凯,武艳峰,李娜,项毅*

(1.联勤保障部队第985医院骨科,山西 太原 03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北京 100853)

臀肌挛缩症在青少年发病率为0.7%~10.1%,认为该病与以苯甲醇为溶媒的青霉素肌肉注射密切相关[1]。臀肌挛缩症主要表现为下蹲困难,即双膝不能并拢下蹲,分开呈蛙式位,不能翘“二郎腿”,行走弹响呈“外八字”步态。临床查体:臀部凹陷,交腿试验阳性、Ober’s征阳性和“4”字试验呈阳性,并在影像学上显示明显挛缩带[1-2]。目前臀肌挛缩治疗方式分为开放治疗和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术,而关节镜下松解是目前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的微创技术[3-6]。

开放手术需10 cm左右的切口,创伤大、术后功能恢复周期长,由于该类患者多有肌肉软组织,容易形成挛缩的特质,术后随访切口周围挛缩重新形成的病例时有发生。关节镜下松解手术是目前微创手术的金标准,术中需要开2~3个0.7 cm的切口,镜下视野清晰,治疗效果确切。本研究采用另一种微创方式经皮微创臀肌挛缩松解术,对条索型及简单扇型臀肌挛缩症进行外科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6年6月至2020年1月间,采用经皮微创挛缩带切除术治疗臀肌挛缩症患者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20~32岁,平均(26.5±5.1)岁。患者均有年幼时反复双侧臀部肌肉注射药物史,且均为双侧臀肌挛缩症,其中条索型患者8例,简单扇型患者4例。患者术前均有下蹲及翘腿困难、髋部弹响,7例患者有髋部疼痛症状,查体Ober’s征、下肢交腿试验阳性。排除有其他下肢疾病及手术史患者,复杂扇形臀、阔筋膜张肌型、混合型臀肌挛缩症患者。功能量化评分表评估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患者功能情况。

1.2 手术方法 患者侧卧位,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术前标记:屈曲内收内旋髋关节,至臀肌挛缩带跨在股骨大转子上并呈最紧张状态,标记坐骨神经及臀上臀下血管神经位置,局部查体后画出大转子及臀肌挛缩带范围,沿大转子上方1 cm横贯挛缩带画出首次松解路径,沿大转子与股骨移行处横贯髂胫束画出备选松解路径。消毒,铺无菌单。选择大转子上方1 cm挛缩带首次松解路径中点,行0.7 cm切口,弯钳分离皮下组织至挛缩带,骨膜剥离子沿臀肌挛缩带表面与皮下筋膜层之间钝性分离,并初步探测松解范围和经皮松解路径。经皮筋膜下尖刀片背面再探松解路径后,避开坐骨神经及臀上臀下血管神经位置,尖刀片刃面小心松解。大转子上方松解完毕后查体,部分患者髋部弹响及肌紧张状况消失。若查体仍为阳性,在大转子与股骨移行处避开大转子滑囊,由备选松解路径中点行0.7 cm切口,浅入深横形松解该处紧张的髂胫束,直至Ober’s征消失、髋部弹响及肌紧张明显改善。松解后行髋关节被动屈曲内收、内旋、外展活动,直到活动不受限、无弹响为止。同样方法行另一侧臀肌挛缩松解术。

1.3 术后处理 术后交替侧卧位压迫止血,有利于伤口引流。术后给予镇痛及预防骨化肌炎等治疗处理,局麻患者1 h后下床功能锻炼,硬膜外麻醉患者12 h下床锻炼以防止黏连。下肢外展练习,恢复加强臀肌功能。

1.4 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SPASS 16.0软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t检验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臀肌挛缩症功能量化评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皮微创挛缩带切除术单侧手术时间9~25 min,平均(15.0±3.7)min。术中出血约5~15 mL,患者术中均未出现重要神经血管损伤,术后双下肢感觉运动均正常。均无下蹲及翘腿困难、Ober’s征,髋部弹响均为阴性。术后5例出现松解部位暂时淤青,1例短暂伤口血肿,1例髋关节外展肌力弱(肌力Ⅳ级),末次随访时肌力均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时间1年以上(1.0~1.5年),臀肌挛缩功能量化评分术前23~71分,平均(49.8±17.5)分,术后末次随访为83~100分,平均(92.6±7.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典型病例为一24岁男性患者,因下蹲及翘腿困难、髋部弹响6年入院。入院后结合患者病史及查体诊断为臀肌挛缩症。在局麻下行经皮微创髋关节周围挛缩带切除术,术后下蹲及翘腿明显改善。术中操作及术后功能情况见图1~4。

图1 术中切开0.7cm切口后,弯钳分离皮下组织至挛缩带 图2 术中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后,避开坐骨神经及臀上臀下血管神经位置,尖刀片刃面小心松解 图3 术后手术切口大体照 图4 术后患者可完全下蹲,恢复正常功能

3 讨 论

臀肌挛缩症国内首先由马承宣教授提出并介绍了开放治疗的方式[1]。刘玉杰教授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关节镜微创治疗臀肌挛缩症的方法,并将该疾病按照镜下分型和分区治疗,同时提出了大转子周围松解的技术理论,已经成为微创治疗臀肌挛缩症的经典术式[4]。目前臀肌挛缩治疗方式分为开放治疗和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术,开放手术分为弧形切口、纵形(直形)切口、横形切口、“Z”形切口等不同切口方式,其松解路径往往与切口形状一致[7-9]。开放手术剥离范围广、术后肌力影响明显、神经血管并发症高、术后恢复时间长,容易在切口周围重新形成挛缩带导致二次手术。而关节镜手术治疗效果确切,视野更为清晰,对组织干扰较小,并能够对混合型等复杂挛缩患者进行充分松解,术后对肌力影响小、康复快。

本研究介绍了另外一种微创技术——经皮微创挛缩带切除术,该技术受刘玉杰教授关节镜下C型松解的启发,实质上是对大转子周围选择性的松解。因为股骨大转子周围是臀大肌、髂胫束、阔筋膜张肌的附着处,可作为臀肌挛缩不同类型患者手术松解的主要区域。该区域的肌肉组织较少,术后对肌力影响较小;避开神经血管组织分布,减少了手术出血,降低了神经血管损伤概率。

术中先对大转子上方挛缩带行横向切割松解,此操作针对的是形成患者病理机制和临床症状致病的主要因素,对于部分存在八字步、Ober’s征阳性、肌肉紧张的患者,切断此处主要症状即可消失。再根据术中查体是否存在髋部弹响,可酌情行大转子与股骨移行部髂胫束的横形松解。以上操作仅通过1~2个7 mm手术入口可一次完成手术操作。

本研究显示,12例患者中,5例出现术后松解部位暂时淤青,1例短暂伤口血肿,1例髋关节外展肌力弱(肌力Ⅳ级)。可见类似于其它开放及微创手术,术后松解组织周围渗血的情况仍然存在,下一步可通过局部注射少量止血药物或术后加压包扎等措施,减少局部淤青及血肿的发生。而对于挛缩复杂的患者,可尽量选择关节镜下精确松解,尽可能减少术中肌肉组织的破坏,降低术后臀肌无力的比例。对于术后发生臀肌无力的患者,可在科学指导下通过合理肌肉康复训练,达到理想的恢复效果。

另外,经皮微创挛缩带切除术治疗臀肌挛缩症患者可操作性比较强,手术时间平均(15.0±3.7)min,出血量5~15 mL。臀肌挛缩功能量化评分,从术前(49.8±17.5)分改善到末次随访(92.6±7.2)分,显示其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满意度。

该术式也存在局限性,应当合理把握其适应证选择。由于术中操作范围受切口限制,松解范围较为有限。对于严重或复杂臀肌挛缩症患者,理论上不能达到理想治疗效果,同时经皮松解增加了正常肌肉组织破坏的可能,也容易发生神经血管并发症[10]。

总之,经皮微创挛缩带切除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相对于开放手术可减少对臀大肌组织干扰,避免神经血管损伤;相对于关节镜下治疗,降低了对仪器设备的依赖,同时降低了对术者关节镜技术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髋部关节镜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关节镜下使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治疗半月板损伤的疗效
逍遥散加味降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谵妄效果观察
SLAP损伤合并冈盂切迹囊肿的关节镜治疗
关节镜辅助下三束重建治疗急性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