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2-03-29麦萍娟
麦萍娟
摘要:重回经典是时代的召唤,如何在繁杂的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处理好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本文将探讨如何恰到好处地在小学课堂中实施小古文精品课程研究,实现依靠教材传承传统文化的可执行、可操作、可评价的三赢局面。
关键词:背景课程特点成效
一、选题背景——乘兴所至,心无旁骛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要求,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是了解古代文化的有效途径。2017年部编语文教材把更多传统文化内容编入其中,让更多的小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提出了关于文言文学习的三个培养目标:一到三年级是亲切感;四到六年级是感受力;七到九年级是理解力。小学古诗文篇数增加八成,“部编版”从三年级开始接触文言文,如何快速减轻新增古诗文给教者和学习者带来的压力,成为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科组引领,拟定研究目标
学校语文科组“预则立”,迅速明确课程教研目标,语文抓科行政牵头,全体语文老师参与听课、评课,为下一步各年级推进新教材,深入研究小古文教学,所有教师都会教教材中的古詩词、文言文做好准备。
(二)级组联动,纵向指点迷津
中高年级,四个年级共同研究小古文教学内容。学校行政科、科组长和年级备课组组长率先研读教材,带动全级老师探究教法,实现优中选优,择优呈现。聚焦小古文教学的研究课题,吸引每个年级的学科骨干,有志之士一起开启三到六年级上册小古文的教学精品课程的打磨。
(三)“青蓝工程”,助力青年成长
发挥“师徒结对,同伴互助”,研讨课、示范课、见面课形成教学合力,积极发挥骨干教师辐射、影响和带动作用,提高队伍整体的教研能力。
二、课程特点——有章可循,躬行实践
(一)整体架构,教学内容有宽度
根据学生学段学情,以文本为载体,激发兴趣为出发点,构建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到六年级上册小古文精品课程研磨体系。
《司马光》虽然是文言文,但是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图文并茂简短明了,说明白故事即可。《精卫填海》可以先结合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交流对这个故事的初步了解,触类旁通延伸相似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从理解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少年中国说(节选)》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古人谈读书》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文言文二则》选取《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短小的文言文,讲的都是与中国古代艺术家有关的故事。根据学生兴趣,进行更多课后研学活动。
(二)循序渐进,教学目标有维度
知识与技能:认识学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习得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古今互译,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情感与态度: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活学活用,迁移学法,适度拓展积累,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文本引路,学法指导有尺度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要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进入三年级后,学法体现老师指导的重要地位。给学生搭建支架,真正具备学习能力才有可能迁移到课外。以《司马光》为例,
片段(一)指导学生读出停顿
师:读文言文要把它读得慢一点,读好它的停顿才能读出它的韵味。现在老师读第一句,请你认真听,你发现了我都在什么地方停顿?
(师范读第一句)
生:在动词之间和人物名称后面停顿。
师:太棒了,那想一想,第二句应该在哪里停顿?
生:在“众”、“光”、“儿”后面停顿。
师:还有没有?
生:在“持石”、“击瓮”后面停顿。
师:找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生朗读。
师:我现在想找一个同学完整地读一次,谁来试一试?
生朗读。
片段(二)“给单字组词”理解词义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除了一目了然的长短,很多需要时空的跨越,但万变不离其宗。比如《司马光》中理解词语“戏”就是“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理解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通之处,消除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四)读写迁移,教学难度有坡度
三年级阶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教学中,从中段学生的认知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借助文白对照的方法来理解词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读懂文言文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新的内容。如老师指导后扶一扶,最后放手小组交流完成学习单。
四年级的拓展实践,学以致用。例如学习《精卫填海》后自学《夸父追日》了解精卫和夸父形象的共同点:都是敢于挑战大自然的英雄,虽然都失败了,但反映出人类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坚韧、执着与乐观态度。
(五)灵动课堂,学习生成有深度
灵动的课堂是用生命激昂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的课堂;灵动的课堂是以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为标志。以《伯牙鼓琴》教学片段为例,了解每节课设计所关注的学生课堂生成。
1.仿照例子同桌说一说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伯牙所想到的,一定不止那么高山流水,还会想到些什么?
方鼓琴而志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方鼓琴而志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2、喜觅“知音”表真情,想象补白写一写。
当伯牙所弹,钟子期必得之,他实在激动不已,想象会说什么?
伯牙得遇子期,感慨道:“。”
生:善哉善哉,知我者子期兄也!
生:善哉善哉,你可解我心事,你我知音也!
生:善哉善哉,千金散去还复来,子期一个也难求呀!
……
想知道伯牙当时怎样说的吗?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练笔设于此处,一是模仿文中“志在高山”“善哉,巍巍乎若太山”的句式,猜想“志在( )”时子期的回答;預设的 “志在清风,清风徐徐”、“志在杨柳,杨柳依依”、“志在白雪,白雪皑皑”等意象,感受伯牙琴技高超,情操深远,同时突出子期都能心领神会,感受他们成为知音的最高境界。第二处适当补白,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配乐渲染,震撼心灵。接着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教学,精妙的“设计”让学生课堂生成水到渠成。
如果说学生课堂上的深度包括效度与温度,以上训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效度,那么到课堂最后,老师吟唱《伯牙鼓琴》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而情动辞发,老师诉说生活阅历,更加体悟伯牙子期的深情,恰恰是《伯牙鼓琴》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更能体现课堂的温度。
三、精品成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三到六年级上册小古文的教学精品课程的打磨,集全校教学骨干参与研究,研究内容最具时代性,实际又迫切,跨越四个年段,为减轻部编版教材新增古诗文给师生带来的压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综合八位研究老师的反馈意见如下:
(一)关于备课:我们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努力从教学目标、策略和方法上更精准定位,做到基于教材,超越教材,把握文体特点,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宗。
(二)关于学生:一堂课上下来,优秀的孩子一展自己的风采,也有了自己更高的目标,但是有部分学生因自学能力和读书能力不强做了看客。面向全体,真正让所有学生不畏惧而热爱小古文,是以后教学奋斗的目标。
(三)关于老师:着眼学习,研究教学,促进教学相长,实现双向深度学习。要敢于跳出编者和他人的思维定势的“套子”,大胆创新,灵活运用教材,处理教材。坚持学段教学反思,争取一个大循环,教授所有的小古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勇于探索是现代教师的天职。小古文的春天靠老师们一步一个脚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赖于学生们一点一滴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