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在《傲慢与偏见》中译本中的体现

2022-03-29洪丹妮贾玲华

客联 2022年1期
关键词:期待视野空白点接受美学

洪丹妮 贾玲华

摘 要: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对《傲慢与偏见》中译本进行分析,主要从对原作“空白点”的填充、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关照这两个方面分析了此译本中接受美学的体现。从接受美学角度在文化、语言风格及人物形象塑造层面进行分析,以开发读者的阅读潜能、挖掘作品更深层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接受美学;《傲慢与偏见》;空白点;期待视野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时期著名的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的第二部作品,被比作她自己“最亲爱的孩子”。早在二十世纪后期,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艾德蒙·威尔逊认为:最近一百年来,“英国文学史是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几乎影响了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经久不衰”。接受美学既是一种文学理论,也是一种美学理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派迅速崛起,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理论,实现了文学研究方向的根本变化。

一、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西方美学中最新崛起的美学流派,由Hans Robert Jauss和Wolfgang Iser为首的五位文学评论家创始。他们反对将文学作品作为唯一研究对象的“本体论文学理论”,关注读者在文本意义最终实现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不再只是关注于对过去文本的理解,而是研究读者在整个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作用”,是读者中心论范式的一种理论观点。

在接受美学理论体系中,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如“未定性”、“空白点”、“期待视野”及“视域融合”等。文本在创作完成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未定性”和“空白点”,即文本具有不确定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感觉和知觉经验填补这种“空白点”,从而使文学作品最终实现。“期待视野”指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接受主体基于自己的审美理想、阅读经验和接受动机在心理上形成的关于未来作品的“既成图式”,“只有在期待下的东西才能被理解”。而期待的先在定性又强有力地影响着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它形成了读者内在的审美尺度,潜在地支配着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和方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视野又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与意蕴期待三个层面(袁新211)。本文将从文本的“空白点”和读者的“期待视野”角度进行分析。

二、对原作“空白点”的填充

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译者对原作中的“空白点”所采取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目的在于让译文为译入语文化中的读者所接受,感受原作的精神及行文中的微妙之处。例如:Mr. Bennet, in equal silence,was enjoying the scene. (Austen 92) 贝内特先生同样沉默不语,站在那里看热闹。(孙致礼 94)。贝内特先生一家去尼日斐花园参加舞会。舞会结束后,柯林斯和贝内特太太轮番出洋相,不受待见。作为一家之主的贝内特先生,非但不觉得羞耻,反而也在津津有味地“enjoying the scene”。贝内特先生鄙视自己的妻子并时常陷于自我陶醉之中。在家人出丑时,他竟然和其他人一样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旁观一切。如果翻译成沉默寡言,冷眼旁观,可能译入语读者会认为贝内特先生是冷漠无所谓的态度,不太符合人物性格。孙致礼注重人物的性格背景,用“看热闹”一词准确凸显原作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

再如:“Really, Mr. Collins,” cried Elizabeth with some warmth, “you puzzle me exceedingly. If what I have hitherto said can appear to you in the form of encouragement, I know not how to express my refusal in such a way as may convince you of its being one (Austen 119). “你听着,柯林斯先生,”伊丽莎白有些气恼,便大声叫道“, 你太让我莫名其妙了。我把话说到这个地步,你还觉得是在鼓励你,那我真不知道怎么拒绝你,才能让你死了这条心”(孙致礼 114)。这是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后伊丽莎白说的话,柯因愚蠢自负而出尽洋相,受挫而不自知。伊丽莎拒绝柯林斯的求婚,可对方自以为是,不肯相信。“莫名其妙”、“话说到这个地步”以及“让你死了这条心”都体现了伊丽莎白当时的心情,符合人物的性格,而且很容易让中文读者感受到原意的表达方式。这时候的主人公是在特殊语境下的说出来的,翻译时,最后一句“才能让你死了这条心”很贴合中文语境中女孩子在无奈至极时对男生说出来的话。且一开始的“really”翻译成了“你听着”更加符合中文读者的理解,而如果翻译成为“真的”就显得有些生硬死板。

三、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关照

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某种概念或者意向,会影响到读者对作品风格和内容的欣赏。读者可能在阅读某一场景前就已经对该场景中的人物性格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印象,在这样的“期待视野”下,场景在读者眼里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因此,译者也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例如:Unhappy as the event must be for Lydia. We may draw from it this useful lesson: that loss of virtue in a female is irretrievable- - that one false step involves her in endless ruin--that her reputation is no less brittle than it is beautiful –and that she cannot be too much guarded in her behaviour towards the undeserving of the other sex (Austen 303) .“这件事对莉迪亚虽属不幸,但我们也可由此引以为鉴:女人家一旦失去贞操,便无法挽救,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美貌固然不会永驻,名誉又何尝容易保全;对于那些轻薄男子,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孙致礼 272)。这是玛丽针对莉迪亚与威克姆私奔一事发表的恨不适合其身份的一番言论。小说原作中作者给读者树立的玛丽的人物形象就是一个总是用一些不合时宜、不符合她年龄身份的话来显示她才能,但往往适得其反,引来他人嘲笑的一个形象。其中“draw from it this useful lesson” , “irretrievable”, “no less brittle than it is beautiful”等词句都不像是一个十几岁小女孩会在平常随口说出来的话。所以孙致礼先生在翻译时选用的词语也别具匠心:“引以为鉴”“一失足陈千古恨”“永驻”“保全”这些词一看就和一个十几岁女孩子很不相称,老气横秋的感觉。从而使得读者在已有对玛丽这一人物形象的刻板印象后对她说出这些话来觉得就很贴合人物特征,满足了读者对于这个总喜欢卖弄文采的少女形象的“期待视野”,同时更加丰满了人物形象。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对《傲慢与偏见》中译本进行了分析。可见译者在符合原作语义的同时对原作中的“空白点”进行了适当的填补,使得读者在阅读译本时可以更直截了当地感受到原作者在这个场景下想表达的意图。同时,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带着特定的“期待视野”进入文本,这就要求译者应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和理解水平,使读者的期待视野和译文很好地融合,实现译文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Auste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 Beijing: China Aerospace Publishing House, 2010. [2]孙致礼,《傲慢与偏见》,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5。

[3]袁新,《文学翻译审美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猜你喜欢

期待视野空白点接受美学
挖掘文本“空白点”培养学生“想象力”
接受美学视野下鲍勃?迪伦歌词试译
从接受理论看中国高校简介英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紧抓三大支点,提升文本解读的实效性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