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寿山石雕凤凰题材的创作与思考
2022-03-29林永健
摘要:凤凰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物,自古便是祥瑞的象征。凤凰形象和纹饰广泛出现在各类载体之上,作为权力、富贵等的典型文化符号流传于世。本文在梳理凤凰形象发展史的基础上,主要介绍笔者在寿山石创作中对于凤凰题材作品的创作实践与心得体会。
关键词:寿山石雕;凤凰题材;创作实践;心得体会
凤凰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物,为多种鸟类神兽形象的组合,被誉为“百鸟之王”,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有着幸福与光明的寓意。它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对于自然界未知领域的探索,故而创作了这一形象用以寄托情感与希望,祈求庇佑氏族安全。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凤凰的形象不断衍变,但始终延续着美好吉祥的寓意,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吉庆祥和的文化符号,在社会各阶层当中都有着一致的认同和共识。凤凰形象发展至今,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无论身处何地,只要看到这一形象,都能知晓其背后所蕴含的吉祥寓意,产生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笔者从事寿山石雕刻行业多年,在众多题材中尤其钟爱凤凰题材内容的雕刻,对于凤凰文化有着相对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欲在此对凤凰形象进行分析和解读,并结合个人作品,与各位读者共同探讨笔者在多年创作中的实践与感悟。
一、凤凰形象的历史衍变
马克思认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凤凰的诞生亦是如此,这一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最早是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对于自然的客观理解与主观幻想的艺术结合,属于幻化而成的形象,集合了多种鸟类神獸的外貌特征,具有人力所不能及的神通。因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的生存空间极为有限,对于自然世界的认知不全,无法凭借经验和实践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便在可观可感的现实基础上加以玄妙的幻想,创造了“祖先”与“神明”的形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并对其顶礼膜拜祈求庇护,这也是最早的宗教崇拜,或者称之为图腾崇拜。后随着人类对于自然认知的提升,它也渐渐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体系之中,尽管在象征意义上有所变化,但依旧是人类期盼光明与幸福的文化符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典型图像之一,在讯息发达的今天依旧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因此,对于凤凰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形象进行研究和学习,是具有必要价值的,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和传播,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
关于远古时期凤凰形象的起源暂不可考,目前相对比较有说服力的,包括“鸵鸟说”及“孔雀说”,都是基于凤凰形象特征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推测出来的,但由于年代过于久远,且没有强有力的材料能够用于佐证,因而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说法,但这部分内容不是笔者论述的重点,故不在此过多赘述。从出土的远古时期器物可发现鸟形纹饰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形象简洁概括,又突出其飞翔特征,可见远古先民对于天空的向往。此时鸟类的形象仍处于萌芽阶段,不能清晰地认定为凤凰图像,只是基于鸟类形象进行夸张与变形,充满着不加掩饰的简洁、粗犷、质朴的艺术特性。
夏商周为奴隶社会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始时期,也是原始宗教及神权思想的主导时期。此时的凤鸟形象被视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是宗教与神权的代表,在造型上充满着宗教威严神秘的艺术色彩,在形象上有了更加丰富的夸张与变形,即原本粗糙的线条有了曲线节奏变化,增强其祥瑞寓意。春秋战国时期为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思想开放、文化繁荣,手工技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对于凤鸟形象的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装饰艺术上也更加丰富多样,具有华丽的视觉冲击力。此时的相关设计理论进一步丰富,应用范围也极为广泛,在漆器、金属、服饰等领域均有涉及,且依旧带有宗教色彩,但也被赋予了更多的道德象征寓意,并随着不同时期的不同主题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倾向,以适用于不同的情境与场景。
秦汉时期,凤鸟造型基本延续战国风格,但艺术创作中“人”的因素增加了,故较前代更加富有生活气息,由淳朴自然向灵动多变转换,同时还加入了一些科学化的设计理念,在家居陈设、墓室建筑、生活用具等方面都有所体现。秦朝大一统以后,在文化上呈现兼收并蓄的特色,同时因为帝王崇尚不老之术,此时的凤鸟形象常与神话传说结合在一起,被赋予了“不死”的特征。两汉时期,工艺美术品类增多,在技艺及审美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与创新,凤鸟元素也极为流行,在生活的多方面都有所体现,造型上亦趋于写实,追求形体的完整,适用于不同的器物,可谓艺术和实用结合的范例,已经具有了样式美的装饰韵味。此外,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搭建起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在向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各种异域风情的影响,在促进国家经济繁荣与文化昌盛的同时,也启发了审美观念的创新与转变。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全面发展的一个繁荣阶段,虽然此时依旧是儒家文化占据主导位置,但对于异域文化保持宽容开放的态度,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都在此时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和提升,在保持汉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特色的同时,又融合了少数民族的审美情趣,再加上玄学、道家、宗教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此时的凤鸟形象图腾意味开始渐渐减弱,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题材,呈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艺术风貌。在创作上更加注重实用功能,在装饰上也富有生活情趣,出现了凤鸟与花草、云朵等多种不同的组合形态,或者是拟人化的艺术形态,以表现世俗生活场景为主,客观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界认知的提高和审美观念发生的变化,展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
宋代时期流行吉祥图案,出现了诸如“凤戏牡丹”等程式化、规范化的表现方式与内容,在建筑、瓷器、壁画、织绣等领域均有体现,反映世俗生活气息,风格恬淡雅致,富有情趣。此时的凤鸟相貌整体写实,局部夸张,尾巴、翅膀等模仿植物的形态,形体瘦且修长,比例和结构与现实中的禽鸟非常接近。这些凤鸟图案用于建筑装饰,和花卉纹、几何纹等组合后,有非常好的装饰效果。进入元代后,宗教信仰复杂,中西方交流频繁,在艺术创作上既有粗犷的一面,也有细腻的一面。此时对于凤鸟形象的刻画,在细节设计上延续了先秦时期的夸张手法,凤鸟造型与植物纹样结合在一起,既符合凤鸟的形体结构,又注重艺术性的表达,呈现出层次分明、虚实结合的特点,巧妙精湛、富丽堂皇,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尾声,各类艺术创作都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及经验。明代出现文化复古倾向,新旧思想的冲突,再加上西学引进,给文艺创作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并在清代达到了巅峰,这与当时的文化思潮、审美观念以及思想融合有着密切的联系。此时的凤鸟形象基本被定性为“首如锦鸡、冠似如意、头如藤云、翅似仙鹤”,如今依然延续这种形态,换而言之,现在为大众所熟知的凤凰形象出现于明清时期,呈现出富丽与简约并存的特征。
到了近代,对于凤凰图样的应用开始从统治阶级、贵族阶层为主转向于民间大众群体,其保佑幸福健康的美好象征寓意被保留了下来。在当代,对于凤凰图样的应用则更加广泛。
从上述内容可以总结出,凤凰图样从粗犷到繁复再到简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除了其本身所被赋予的富贵吉祥喜庆寓意外,也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民族符号及文化象征,故而在雕塑、建筑、绘画等领域中也常常将凤凰形象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在赋予吉祥寓意的同时也能够传达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文化意味及精神力量。
二、寿山石雕创作感悟
笔者从事寿山石雕刻艺术行业多年,在众多题材中尤其钟爱凤凰题材的刻画。寿山石位列中国的“四大国石”,具有柔而易攻、色彩鲜艳、石质温润等特点,多用于篆刻及石雕创作领域之中,富有强烈的人文气息和丰富的历史底蕴。在传统认知中,寿山石也是“福旺”的象征,其产自福建福州寿山村,从产地上便包含了“福”“寿”的寓意,在民间又被赋予了驱灾避害、延年益寿等美好祝福。故而笔者在创作中,常将这一“宝石”与凤凰联系在一起,一是為传达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二也是借此表达对国家日益繁荣富强的祝福。
在寿山石雕艺术中,对于凤凰的创作步骤与其他题材并无多大的区别,包括相石(选择合适的原材)、设计(根据石形、石色对内容布局进行构思)、打坯(去除多余的石肉,使作品的主景突出)、凿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将作品景物内容雕实的过程)、修光(更加细致深入地完善作品细节,亦是为作品注入神韵的过程)、磨光(使作品圆滑光亮,增强亮丽风采的过程)等步骤。在雕刻凤凰时,尤其要注意表现出其高贵、飘逸的气质,既有“百鸟之首”的威严,又有雌性代表的柔美。在设计构思过程中,可与其他鸟类组合,向凤凰身边聚拢,展现其权威,或是搭配芝草、祥云、梧桐、牡丹等具有美好寓意的景物相互衬托,如口衔芝草等造型组合,突出作品的祥瑞之意。但在雕刻时,需注意将凤凰设计在石肉最为优质的地方,避开格裂、砂石等瑕疵,同时不可让凤凰的细节太过尖锐,让玩家在把玩时有圆润感,易于上手。
在此将结合笔者的个人作品进行论述。
作品《丹凤朝阳》,其原石为寿山石芙蓉石,整体圆润光滑,色泽以红白为主,大致呈前后分布,质地温润、种水冰透,故而笔者便主要在白色部分进行设计,构思出冰凤踱步回首鸣叫、凤尾飘飘、气质高昂的场景,四周祥云环绕,为凤凰增添了几分超凡脱俗的意味,更是衬托出冰凤不可亵渎的高贵气质。同时将原石的红色部分大量留白作底,在突出寿山石石质的同时,其效果也如同漫天铺地的落日余晖。作品冠以“丹凤朝阳”之名,是中国传统经典的吉祥图案之一,具有完美、幸福、吉祥、光明的含义,在场景中虽无太阳的出现,却无法让人忽视它的存在。
作品《丹凤呈祥》,由寿山双色芙蓉石雕刻而成,原石以黄白为主,呈前后分布,黄色仅占了其中的浅浅一层,质地凝结脂润,整体通灵细腻、如脂如膏,在寿山石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如此质地上佳的章材实属难得。故而笔者在设计创作时也十分珍惜,仅取黄色一面的上半部分采用浮雕技法进行雕刻,刻画出凤凰回首向阳的生动形象。与《丹凤朝阳》不同的是,这只凤凰飞舞环日,底下云层翻滚似海,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灵动活泼的视觉享受。该印材体量较小,在设计中既要节约石材,还要充分把握凤凰的动态结构,在雕刻过程中既要完全呈现出设计图稿中凤凰形象的精巧灵动,又要让印章在把玩时不锋利,避免硌手,这就相当考验毫厘刀功,对笔者也是一种难得的挑战。
作品《鸣凤朝阳》,其原石通体为黄色,色泽温润,但并非产自福州寿山村。因寿山石资源开采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趋于枯竭,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好在世界之大,在外来石种中亦有与寿山石石质相似的石头。秉承着“天下石,福州工”的创作理念,笔者采用了寿山石薄意雕刻技法,运刀如笔,仅将石材的“皮”刮除,以颜色略有不同的“肉”反衬出主体,将凤凰扬翅欲飞的动态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且薄意类作品还可以通过拓片的形式来进行展示,墨拓出来后的画面便如一张国画,可以清晰地观赏和传播,裱框后也可以作为文创作品流通或赠送友人之用。
三、总结
凤凰图像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其发展是一个长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早期的飞鸟轮廓一步步发展为至今形态特征鲜明的凤凰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展现的是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影响之下的审美观念差异,但相同的是其中蕴藏着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能够体会到不同时代民众对于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的思考。在当下,我们又该如何进一步体现凤凰艺术创作的文化价值?答案可能有很多,但从笔者自身来说,唯有以刻刀的形式在石材上“书写”记录,将其交给时间来验证回答,只愿不负初心,共创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任荭.中国凤凰图像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2.王宏江.中国画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9.
3.黄宝庆,王琥,汪天亮.福建工艺美术史[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林永健,艺名石健,福建福州人。先后师从陈敬贵、郭子伯、冯志霖、陈达。擅长凤凰、孔雀、山水、花鸟等题材,继承西门林清卿薄意技法。现为中国石雕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西门派林清卿薄意传承人、福建省玉石雕刻大师、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评委、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会员、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福州市清卿薄意艺术研究会理事、福建省宝玉石协会理事、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员等。2008年作品《牛转乾坤》获第十届中国(国家级)精品博览会金奖;2013年作品《丹凤朝阳》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选特别金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