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模式构建研究
2022-03-29薛冰
摘 要:“体医融合”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但“体医融合”在我国地方的推进較为缓慢。为了探索可借鉴、可操作的城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模式,基于我国地方体医融合实践经验,对许昌市城区体育公共服务现状、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以及体医融合障碍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以社区为中心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模式,并分别从组织管理、实施流程、运行机制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城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模式构建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1]。《纲要》的提出明确了我国全民健身工作的方向,也进一步强调了全民健身、运动干预在健康促进中的重要价值。然而,“体医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融合所涉及的领域、机构、部门较多。目前,国内学者对“体医融合”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对于城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模式构建的研究较少。为落实体医融合各项举措,指导城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实践,需结合地方实际,科学地构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模式。
1 我国地方体医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尝试
“体医融合”模式是以从事体育锻炼者或非健康人群为服务对象,以“运动行为”为途径,运动处方为核心技术,通过制定和执行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帮助服务对象建立科学的“运动习惯”,获得良好、持久的运动疗效,达到身心健康为最终目的的系统理论[2]。目前,我国地方“体医融合”模式主要有体育俱乐部模式、社区体质监测中心模式、医院健康指导中心模式以及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模式四种。其中,社区体质监测中心模式实现了政府、体育、医疗部门的密切协作,在对居民进行健康体检和体质监测的基础上,为居民开具运动处方并指导他们科学健身,改善了群众的健康状况,为体医融合项目在城市社区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是,缺少法律政策保障、体育—医疗复合型人才匮乏以及政府扶持力度不够阻碍了该体医融合模式的实施。
2 许昌市城区体育公共服务与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2.1 体育公共服务现状
许昌地处中原,是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为建设“宜居之城”,2017年许昌市城区“15分钟健身圈”全部建设完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3],进一步完善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许昌市城区有1个市级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中心,能够承担体质监测服务并为居民提供科学健身知识。据调查,许昌市城区每个社区都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馆设施,但由于社区体育指导员配备不足,导致社区体育健身指导服务缺失,社区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也较单一。
2.2 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许昌市城区医疗卫生服务主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目前,许昌市城区有86个社区,共9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含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实现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辖区内常住居民为服务对象,其医疗、康复设备充足,部分社区医生能够为慢性病患者开具运动处方,却很难督促他们去执行运动处方。近年来,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以及“互联网+医疗”新模式的应用,居民享受到了更加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3 许昌市城区体医融合障碍
通过问卷调查,32.7%的许昌市城区居民认为体育锻炼能够起到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作用。而67.3%的居民更愿意通过饮食、保健品或药物进行疾病的预防。当居民的健康出现问题时,他们也更相信医疗手段可以促进治疗和康复,居民思想观念的滞后和身体素质缺失使得体育非医疗手段很难实施。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但与之相适应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体医融合在实践中难以操作。此外,许昌市体育与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各司其职,在组织管理上难以协调,在理念、知识、技术、资源上难以融通。医疗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体育公共服务资源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体医融合资源市场化配置失衡[4]。再加上体育学与医学界之间长期缺乏学术交流、信息交换、技术共享和人才流动,阻碍了“体育+医疗”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人才资源的匮乏。
4 许昌市城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模式的构建
许昌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不断完善为体医融合提供了条件支撑,通过分析许昌市城区体育公共服务与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并借鉴我国地方体医融合实践经验,提出以社区为中心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模式(见图1)。此模式是在许昌市城区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民体质检测指导站以及15分钟健身圈建设的基础之上,以社区作为体医融合的基本环境,社区、体育以及卫生医疗部门密切协作,注重运动干预在居民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各阶段的作用,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作为居民健康促进的前置力量,促进居民健康关口前移,缓解医疗卫生服务压力。
4.1 组织管理
体育与医疗卫生部门是实现体医深度融合的关键主体。长期以来,体育与医疗卫生部门各司其职,拥有各自独有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缺乏相互沟通与协作。2019年许昌市组建了卫生健康委员会,许昌市可以借助这一战略部署成立跨部门的协调机构,在卫生健康委员会下设体医融合办公室,为体育与医疗卫生部门的融合搭建平台。该办公室由区体育局与卫健委的分管领导共同组成,主要职责是制定许昌市体医融合发展规划、拟定并落实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政策措施、监管体医融合营利性市场以及协调体医融合具体工作。体医融合办公室下设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由社区体育指导员、社区医生和居委会负责人组成,主要职责是制定社区健康促进整体规划、拟定社区健康促进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参与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实施、协调各方资源和评价社区居民健康促进效果等等[5],形成三级组织管理体系。
4.2 实施流程
以社区为中心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模式实施流程包括培训宣传、检测建档、开具处方、运动干预、信息反馈等五个环节(见图2)。
4.2.1 培训宣传
体医融合办公室定期为社区体育指导员及医生举办体医融合运动处方培训班,在提高社区体育指导员业务能力的同时,让更多医生具备指导科学锻炼和开具运动处方的能力。街道办事处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的大健康意识以及对体医融合政策、运动干预慢性疾病的认识。
4.2.2 检测建档
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和国民体质监测指导站的工作人员对居民进行医疗体检和体质监测。可采用国民体质监测进社区的形式,在健康体检项目中增加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指数、纵跳、仰卧起坐、俯卧撑、握力、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足立等测试内容,对居民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进行全面监测。将医疗体检与体质监测相结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对居民进行健康分组。
4.2.3 开具处方
根据居民的健康档案,采用分级诊疗。对于健康居民可由社区医生提出健康指导建议,由社区体育指导员开具运动处方。亚健康居民应由二级医院医生开具医学处方,由运动康复师制定运动处方。而对于慢性病患者,应由三级医院临床医生和具备医生资格的运动康复师共同问诊,制定以医学与运动处方相结合的干预方案[6]。
4.2.4 运动干预
健康居民的运动干预应在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下进行,可通过线下集中指导或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干预对象进行线上指导和监控。体育指导员应注意健康居民的运动风险评估、运动习惯养成、动作模式、運动强度控制等问题。而对于亚健康和慢性病患者的运动干预应在运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康复师应与医生随时保持沟通,根据慢性病患者的康复状况,适时地降低患者诊疗等级。
4.2.5 信息反馈
每次运动干预后,社区体育指导员或运动康复师应立即以量表的形式收集干预对象的运动主观感受,了解干预对象所达到的运动强度,并通过访谈了解干预对象的运动行为变化、心理感受等。在阶段性运动干预结束后,应再次进行医学和运动检测,通过分析反馈信息,了解干预对象的健康状况,不断地对运动处方进行调整、矫正,保证运动处方的科学有效性。
4.3 运行机制
以社区为中心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模式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形成长效机制的关键是加强顶层设计,创造体医融和环境,促进体医合作与沟通,培养体医复合型人才,整合各方力量,调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体育组织的积极性。
4.3.1 创造体医融合环境
体育与医疗卫生融合环境包括软件环境与硬件环境.应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制定“体医融合”相关政策和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升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在居民中广泛传播“大健康”“大体育”“大卫生”的新理念。制定社会力量参与体医融合的市场引导政策,通过市场引导,优化体育与医疗卫生机构资源优化配置。营造法律政策、健康文化、经济市场等软件环境[7]。同时,以社区为基础环境,依托体育与医疗卫生部门的现有资源,保证基础设施、物质设备的供应,打造体医融合硬件环境。
4.3.2 搭建体医合作平台
以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为枢纽,医疗、体育和社区机构协同参与,搭建不同诊疗级别的多层次、多领域的专家资源库与沟通平台,加强不同诊疗级别的医生、社区体育指导员、运动康复指导者的纵横向沟通[8]。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慢性病防控相结合,建设不同人群的个性化健康需求和慢性病干预的运动处方库。
4.3.3 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
体育类院校与医学类院校可通过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的方式加强合作,依托各自办学特色和优势,构建“体医融合”特色专业课程和教学体系。同时,更新临床医生的知识结构和理念,建立“医体融合”的继续教育及职业认证体系,培养更多具备医学和运动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9]。
4.3.4 健全激励机制
为实施运动干预的医生、运动康复师、体育指导员给予合理补贴,将体医融合的推行情况纳入医生职称评聘、工作考核中。按照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方案进行社区基线调查与诊断,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进行统计分析,把体医融合健康促进工作纳入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以及社区的目标考核中,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加强督导检查,调动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
结语
体医融合要更大范围地促进群众健康,不能只以医院为主要实施环境。在调查分析许昌市城区体育公共服务现状、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以及体医融合障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构建了以社区为中心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模式,为体医融合地方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借鉴的工作模式。此模式在卫生健康委员会、体医融合办公室和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三级组织管理体系下,以培训宣传、检测建档、开具处方、运动干预和信息反馈为五个实施环节。通过创造融合环境、搭建合作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健全激励机制保证该模式的运行。随着我国城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结合地方实际探索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中心、多部门协作的健康促进模式将为体医融合实践开拓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20-10-24].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l.
[2]王波,董杰,盛磊,等.体医融合内涵、模式及路径探讨[J].体育科技,2018,39(3):30-36.
[3]许昌市政府.许昌市“15分钟健身圈”工程建设将于6月底完工[EB/OL].(2017-05-24)[2020-10-24].http://www.henan.gov.cn/2017/05-24/630111.html.
[4]董宏,戴俊.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体医融合服务供给模式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9):15-21.
[5]王世强,李丹.基于体医融合的社区健康促进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2):1529-1534.
[6]冯振伟,韩磊磊.融合·互惠·共生:体育与医疗卫生共生机制及路径探寻[J].体育科学,2019,39(1):41-42.
[7]冯振伟,韩磊磊.融合·互惠·共生:体育与医疗卫生共生机制及路径探寻[J].体育科学,2019,39(1):36.
[8]冯振伟,韩磊磊.融合·互惠·共生:体育与医疗卫生共生机制及路径探寻[J].体育科学,2019,39(1):42.
[9]贾三刚,乔玉成.体医融合:操作层面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学研究,2021,35(1):29-35.
课题来源:2020年度许昌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作者简介:薛冰(1988— ),男,河南舞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社会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