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框架下,拓展东亚东南亚合作新产业新业态新平台
2022-03-29逯新红
逯新红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冲击,东亚区域经贸合作逆势增强,有力维护了东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发展,为全球抗疫和经济恢复增长做出重要贡献,东亚成为疫后摆脱全球危机的火车头,成为世界经济的新重心,全球产业链东移趋势加快。特别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进一步促进了全球需求东移、全球供给东移、全球创新东移、全球服务东移、全球资本东移、全球货币和金融合作东移六大趋势。随着全球经贸格局六大东移趋势以及RCEP的落地,东亚东南亚必将成为全球贸易之都、生产之都、创新之都、服务之都、金融之都和航运之都,将为东亚东南亚合作带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中国拓展与东亚东南亚国家合作带来新机遇新平台新增长点。
RCEP加速全球经贸格局六大东移趋势
RCEP自贸区成员国包括东盟10国和中日韩澳新5个非东盟成员国,GDP總量占世界经济的29%,人口规模占全球的30%,是目前世界已达成的最大自贸区。RCEP填补了中日、日韩等经济体间的自贸安排空缺,标志着东亚经济圈正式形成,将产生巨大的贸易创造和投资效应。RCEP在关税和市场准入、电子商务和知识产权、竞争中性等领域进行了创新调整,有利于提高区域协同效率。RCEP加速全球经贸格局六大东移趋势,六大之都带来的集聚效应将催生新的应用场景和新的需求,带来新的产业机会、新业态的实现和新平台的构建。中国应抓住机遇,积极拓展东亚东南亚合作新产业新业态新平台,推动世界享有中国的现代化给世界带来的机遇,推动包容开放共享的新发展模式,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一)全球需求东移,东亚东南亚转向为本地区和全球创造需求
过去东亚东南亚为全球提供制造和劳动力,未来全球会出现需求东移。疫情蔓延带来全球需求相对疲软,东亚东南亚产业链供应链将更多地由本土需求支撑。东盟10+3的市场规模2019年为24.2万亿美元,占世界的28%,总人口约2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9%,是世界最大区域消费市场。过去10年中,东亚区域内贸易比重不断提升,从2010年的55.2%上升到2019年的55.7%。随着东亚东南亚区域内贸易的加深,来自东亚东南亚经济体内部订单会越来越多。未来通过进一步联合扩大内需、扩大消费、扩大投资、扩大进口,相互创造机会,推动形成利益共同体。中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中国拥有14亿人口规模、超过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的消费将成为支撑中国、支撑东亚东南亚经济的支柱,并将带动东盟和日韩,扩大东亚东南亚区域内需求。
(二)全球供给东移,东亚东南亚本地生产能力提升
过去的国际贸易“大三角”分工格局,即美国和欧盟主要提供市场、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东亚东南亚经济体为世界主要提供制造和劳动力,中东和非洲为全球更多提供能源和资源,东亚东南亚是全球加工制造基地,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美欧掌握全球产业链的高端或核心技术。从亚洲区域价值链(RVC)到全球价值链(GVC)的衡量,亚洲具有相对较强的区域价值链联系,价值链强度比较高。根据区域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强度比率,RVC相对于GVC较高,反映出亚洲区域内交易的增长快于区域外。虽然亚洲的RVC-GVC参与度仍远低于北美,但高于欧盟。亚洲正在逐步缩小与北美在RVCGVC强度方面的差距。欧盟的RVC-GVC强度在过去20年中急剧下降,而该地区的贸易网络在该地区以外扩张。但2020年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美欧掌握的关键技术、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出现断链断供情况,加速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区域化、本地化趋势,中日韩可以探索启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备胎计划,在一些关键的零部件、元器件、原料和设备方面实现本地化生产、区域化生产,增强高端产品的本地生产供给能力,解决美欧生产网络中断带来的断链断供问题。东亚东南亚产业链供应链在疫情中率先恢复,东亚东南亚仍是全球产业汇聚之地,东亚东南亚经济体的强劲复苏会进一步带来供给的东移。
(三)全球创新东移,东亚东南亚技术本地化趋势显著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全球创新格局呈现东移趋势。东南亚、东亚的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仅次于北美和欧洲,中日韩新以及中国香港地区是该地区最具创新力的5个经济体,位列GII前25名。新增加的国际专利中,50%来自于亚洲,其中大部分是用汉语、日语、韩语书写。
(四)全球服务东移,东亚东南亚本地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
2020年中国实现了引资总量、增长幅度、全球占比“三提升”,是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从引资结构看,绝大多数外资都流向了第三产业,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接近八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推动制造业和外贸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如研发、技术、设计、咨询、人才、专业服务等领域。这样就引发了巨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工业服务业需求涌现,包括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数字贸易等,进而带动了全球投资看好中国。从这个角度讲,全球的“服务东移”成为未来的新趋势。
(五)全球资本东移,东亚东南亚全球投资地吸引力增强
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增加了对全球市场的吸引力。中国经济金融在疫情期间相对稳定的表现及随着外商投资法的实施带来的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提升和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将吸引全球资本特别是技术资本东移。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中国FDI逆势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然而流入西方发达国家的FDI同比下降69%至2290亿美元,创下过去25年最低值,全球资本东移趋势显著。中国的前五大贸易伙伴,分别是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中国是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其中东亚东南亚贸易伙伴众多,将进一步推动资本东移。而美国推出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泛滥的流动性,东亚东南亚地区仍是最好的投资去处,东亚仍是资本汇聚之地。
(六)全球金融和货币合作东移,东亚东南亚区域金融合作加强
RCEP成员要加大在金融和货币的合作。当前不论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还是超级全球化的倒退和收缩、地缘政治、全球经济进一步衰退等,这些问题的叠加和相继发生对金融和货币方面的合作提出了新要求。从2000年清迈倡议的提出到2008年双边互换协议的签署,再到2009年清迈倡议多边化的签订和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建立以及2012年资金池的扩容、2021年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特别修订稿生效,10+3区域金融安全网不断增强,东亚东南亚金融合作不断增强。为进一步推动东亚东南亚金融稳定与安全,要进一步扩大本币互换的规模和范围,扩大跨境贸易本币结算,加强清算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人民币的作用,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用好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创造境外人民币需求增长新动力源。
RCEP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RCEP利好叠加全球经济格局六大转移趋势,为中国与东盟全面开放合作带来重大机遇,推动东亚东南亚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加速兴起。今后,东亚东南亚地区会给世界提供市场、提供关键零部件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提供创新、提供生产性服务业、提供资本、提供金融和国际化机遇,为新兴产业、新数字产业、新金融产业等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推动东亚东南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迈向更高端。
(一)六大转移新趋势带来新产业
1.战略性新兴产业机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全球经济重心东移机遇推动下,东盟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东盟国家之间经济结构高度互补,域内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劳动力要素齐全,资源禀赋和产业禀赋丰厚。东盟成员国间产业链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多数国家处于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高技术产业转型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2.新数字产业机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驱动新业态新模式迭代升级。大数据和云计算通过数据流通和资源共享实现优化配置,提高服务效率。人工智能的发展衍生出智能制造、药物研发、无人驾驶等应用场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全面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加速发展。数字基础设施需求巨大,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基建市场需求加大。东盟数字经济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19年,东盟数字经济整体规模突破千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3000亿美元规模。印尼和越南的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在东盟处于领先,泰国、菲律宾、印尼和马来西亚4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在线时长位居全球前十。以5G技术为代表的东南亚通信市场拥有较大发展空间,是全球资本涌入的热点。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国均通过了在2019—2020年开展5G建设的方案。东亚东南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位列世界三大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有力支撑其数字技术保持全球领先水平。
3.新金融产业机会。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广泛,推动数字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全方位赋能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东盟区域金融一体化合作不断推进,拥有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伊斯兰开发银行、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基金等投融资平台,中国的香港、上海和日本东京是全球著名金融中心,正在建设中的广西南宁中国—东盟金融城将成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一。东盟吸收外资规模位居全球前列,近一半外资流入新加坡,外商投资行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和保险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4个行业,占比85%。东盟营商环境全球领先,7个国家排名在100位之内,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分列第2和第12位。
(二)新产业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在全球数字技术创新广泛应用牵引下,顺应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东亚东南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发展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推动产业要素与数据要素重组,形成商业新业态新模式和价值新链条。特别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展现出巨大的活力和发展潜力,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复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1.消费市场新业态新模式。全球疫情激活了消费新市场,直播教育、远程学习、网络公开课等在线教育方式扩大普及,电子挂号、寻医问诊、健康管理等互联网医疗得到大力推广,移动办公、远程会议、业务电子化等线上办公方式得到普及,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健康码”等数字化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了社会治理、城市管理和疫情防控等方面的协同治理能力。
2.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东亚东南亚国家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产业平台加速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对产业平台的需求和依赖增强。首先,要建立产业平台,实现规模化数字管理。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通过打造能够“提供生产全流程、交易服务、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的产业平台生态,建立跨行业、跨产业信息平台,推动全产业链线上一体化发展,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培育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服务外包新模式。其次,推动平台赋能,引导企业上云。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百度智能云等云平台云服务,顺丰、饿了么等物流配送服务,淘宝、京东等交易结算平台等,这些普惠性平台的普及应用和走出去,加快了传统产业数字化轉型,推动了区域开放价值网络的构建。再次,推动平台整合,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创新网络、乌镇虚拟产业园、阿里淘工厂、猪八戒网、海尔“海立方”、中航工业“爱创客”等“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潜力巨大,通过虚拟化和网络化平台能够实现信息共享、线上线下相结合以及跨产业、跨区域产业集群的建立,有利于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供需的匹配和开放创新的合作。最后,构建智慧生活开放平台,实现用户与生态资源的有效联动。无人工厂、自动驾驶、无人配送、智能仓储等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蓬勃发展,广泛应用于从生产制造到销售服务等领域,应用场景广阔。疫情蔓延带来全球需求相对疲软,东亚东南亚产业链供应链将更多地由本土需求支撑,未来东亚东南亚的产业发展将呈现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市场需求。
3.个体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以电商、直播为代表的互联网营销模式、以即时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方式、以网约车出行为代表的出行应用的普遍推广,以微商、微博、微视频、微应用为代表的“微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自主就业新模式。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推动新实体经济生态圈的构建。东南亚电商市场潜力巨大,个体经济在东亚东南亚有很大发展潜力。
4.共享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共享单车、团购、餐饮外卖、宅经济等生活服务领域的潜在需求巨大,带动配套新业态、生活服务电商的迅猛发展。生产资料共享的需求不断增加,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共享工厂、共享云平台等方式,将设备和服务与需求方共享,能够提升资源合理配置和产出效率,创造更大价值。数据开放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需求巨大,共享经济的发展需要实现数据要素的安全流通共享,才能在共享中创造更大的价值。东南亚的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不足,共享经济在东亚东南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应积极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中国应积极拓展东亚东南亚市场合作,深耕“一带一路”,推动世界享有中国的现代化给世界带来的机遇,推动实现中国包容开放共享的新发展模式,与东亚东南亚国家一道,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此,在新形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中国在东亚东南亚市场拓展合作需要构建新平台,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中国拓展东亚东南亚合作需要考虑两个板块。一是发达国家板块,主要是新加坡,日本、韩国和美欧市场,要与发达国家之间构建强强互补性结构,发展差异化战略和错位发展的产业定位。这个板块更多的涉及金融、贸易、航运、创新、现代产业、高端服务,更多的是涉及到发达国家高增加值的二产和三产,也可能会有一产,推动产品行销全球。二是“一带一路”板块,要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起一个共享发展模式。东亚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要考虑细分市场,结合不同的产业优势,结合下一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需求,发展贸易通商。把“一带一路”的贸易触角、航运触角、产业触角带到“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国家,合作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个稳定的地区,中国就会给这个地区带来机遇,推动该地区的港口布局、船运布局、产业园区布局和金融布局。
(一)打造综合物流枢纽平台。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布局港口、机场、运输、船队,实现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多种功能,形成辐射东亚东南亚乃至欧美区域的全球物流网络关键节点,提升集聚效应,优化服务功能,提高运行效率。打造“综合流通网络平台+数字网络平台”联通的全球采购网络。
(二)挖潜“一带一路”平台。积极探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政策沟通协调,推动双多边发展战略、经济政策、产业和项目的对接,形成更广泛的国家合作共识,共同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合作、标准化、税收、法治、能源、农业、海上合作、国际商事纠纷等领域的对接与合作。打造“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一体化跨境服务。
(三)構建贸易通商平台。加强贸易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应对全球贸易摩擦和疫情反复对海外商业交流的影响,用好香港,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加强与东京、首尔、新加坡、马来西亚及越南等东亚东南亚贸易中心合作,加强区域内贸易合作。
(四)完善跨境电商平台。通过电子商务方式、会展方式(如进博会)、直播带货方式、抖音、快手等微视频等多种方式,拓展跨境电商新路径,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五)打造金融服务平台。积极拓展与东亚东南亚货币金融合作空间。推动香港上海与东京、新加坡加强金融合作,积极探索金融合作新模式,推动跨境结算、跨境融资、区域货币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合作,为中国企业和中国金融机构、为区域经济提供全球化、多元化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借助金融科技提升业务和管理。研究CPTPP和RCEP框架下的金融投资规则,加快金融开放合作,推动跨境金融创新,推动智能银行、网上银行在海外布局,推动数字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的走出去。
(六)打造数据信息共享开放平台。积极推动构建包括个人、企业、东道国个人和企业在内的信用体系平台、“一带一路”信息平台、公共预警平台,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推动数据信息开放共享,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支撑,为东道国提供了解中国企业渠道。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