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苏北经济薄弱村的蝶变看乡村振兴
2022-03-29解素英朱俊庆
解素英 朱俊庆
前案村位于江苏省滨海县八巨镇东南方北八滩渠两岸,东与八滩镇相连,南与原新港乡、陈涛镇接壤,全村面积586.96万平方米,耕地面积5120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811户、3113人,党员66人,村“两委”班子10人。
2010年之前,前案村村域内沟渠纵横交错,生态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底子薄。村民穷愁潦倒,村庄民风刁悍,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脱贫攻坚完不成,环境整治上不去,干部群众闹乱子,各项工作在镇里年年倒数第一,是远近闻名的穷村、乱村。近年来,前案村已从“薄弱村”蝶变为“先进村”,先后获得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村、省水美乡村、省文明标兵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
一、乡村振兴的“前案模式”:
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党建引领阵地建设,坚定政治站位。“穷日叽,饿日吵”,十几年前,前案村人三天两头不是到外面告状,就是在村内吵架,你抢我夺、争吵不休。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前案村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农村党建的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党群服务中心“加磁行动”,配齐按摩椅等“十有”微服务设施,在全县率先新建人大代表工作站,邀请村“两代表一委员”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有序推进村“两委”换届,选优配强村“两委”领导班子,夯实基层治理的组织基础。村“两委”领导党员群众探索推行干部包片、党员联户、党员户挂牌、承诺践诺等做法,带头与26户五保户、贫困户、病灾户结成“亲戚”,每年自掏腰包给每户资助不少于500元。所有村干部都联系到组、挂钩到户,每个月都要到挂钩户走访一遍,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事和烦心事。近年来,前案村以开展“四比四争”主题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党建工作例会,每月召开一次书记述职会,实现基层党建工作常态化管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前案村实现了由软弱涣散到党建引领全面发展的重大突破。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繁荣集体经济。从昔日经济薄弱的“穷壳村”到如今的国家森林乡村,前案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富民强村之路,这源于村“两委”带头引领的“党建+产业”发展模式。2010年,村“两委”通过多方调研,决心打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创办苗木花卉基地。从2013年起,前案村的土地从300亩到1000亩,从1000亩至4500亩,几年时间,90%的耕地流转给滨淮农场和村里兴办的花木苗圃,流转租金每年可达420多万元,一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农村劳动力价值得到了很大提高。以基层党组织为基础,引导农民流转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合作赚现金、分红享股金,以“家庭式”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党建引领乡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从2013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帮扶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前案村邀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按照全镇精品示范村占10%、特色美丽村占30%、生态宜居村占60%的规划要求,擘画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蓝图。按照这份规划蓝图,前案村雇请工程队清理疏浚河道,改造农田水利,建涵洞修桥梁,使全村水系畅通、水源干净,同时抓住镇村道路提档升级的机遇,修建了沪港路、前程路等串村路道,形成“二纵二横”的村主干道网。此外,前案村率先布局乡村集中居住,建成新农村集中居住小区房屋80套,入住率达98%。村委会升级改造办公房350平方米,便民服务中心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村民文化活动广场3880平方米,县级达标卫生室180平方米,居家养老中心280平方米,幼儿园840平方米。村域主干道铺设水泥路面18000米,配备太阳能路灯250盏,建成农机专业合作社库房168平方米。村口建有大型方石牌、水美乡村石牌、门楼等配套,环境治理工作常抓不懈,乡村建设特色明显,乡村风貌远近闻名。
党建引领文明乡风,共建和谐社会。前案村以村党支部为核心,集中居住区为辐射带,兴建文化基础设施,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先后新建127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和村史馆,建设4000多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和公园广场,1300多平方米的干部培训学院、土特产超市、电商平台、游客中心等,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开设同时可容纳400余人的新风餐厅,新建1100多平方米的民宿。开设前案“道德讲堂”,创新“田间微党课”等特色活动,创建积分超市,组织好人榜评选,将文明新风尚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提升群众精神文明素养,近年来共获评市县级好人3人。
二、“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模式的启示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滨海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潜力所在,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而党建引领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前案村通过“党建引领+”模式的创新,实现了阵地建设、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风文明的全面发展,“前案模式”为滨海县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启示。
选好“领头雁”,用前瞻理念指导发展实践。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有魄力、敢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和超前的规划理念。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乡村振兴的整体设计既要有超前规划的先进理念、科学合理的政策支持,更要有切合实际的战略指导。要充分发挥资深专家的指导作用,避免盲目跟风,不仅要平衡乡村振兴项目规划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还要聚焦乡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此高标准和高要求下,领导干部要有“先知先觉”的思维和观念,根据国家、省、市对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和具体要求,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根据不同村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强化政策资源供给,从而集中力量突破瓶颈制约;以敢为人先的魄力,从大局出发、从整體跟进,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把握历史发展机遇,做好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以“党建+产业振兴”促进经济繁荣。要通过党建引领,带动乡村群众致富的积极性,使乡村群众有组织、有步骤地走上致富路径;要对现有的扶贫产业进行再造和升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一是盘活土地资源,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土地顺利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制度基础。二是依托基层党组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农业服务体系。要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以优质的农产品对接国内外市场,有效延长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在农业发展处于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关键时期,应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高效农业和绿色农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返乡创业园以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以“党建+传统文化”促进乡村和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村民精神风貌,加强村庄风貌引导,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同时,在乡村规划设计中要突出文化特色,亮明文化主题,打造鲜明的文化地标,避免“千村一面”的样板复制。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坚持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发展有机融合。要推动乡村文化与工农业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乡村文化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推动文化富民、强村,促进文化与农业、工业、生态和旅游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将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元素融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中,赋予工农业更多文化内涵。
以“党建+人才新政”促进持续振兴。以基层党建留住乡土人才,以党的凝聚力、号召力,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基层党组织。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好“扶贫排头兵”的引领示范作用,注重宣传和沟通,打消群众心里顾虑,全面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的活力。另一方面,村级人才队伍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要重视培育本土人才,培养一批新农民、新企业家、新技术专家,锻炼一批乡村振兴“领头雁”,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以党建引领不拘一格“吸引外部人才”,使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坚持“内育”和“外引”相结合,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好“乡情”纽带,引领人才回乡创业、就业,适时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政治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三农”工作队伍。在全社会广泛吸引专家学者、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参与乡村振兴工作,鼓励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集聚,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责任编辑:刘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