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建设“城市大脑”

2022-03-29王佐成张晓彤

唯实 2022年3期
关键词:苏州大脑建设

王佐成 张晓彤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杭州“城市大脑”建设工作时强调,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应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一、“城市大脑”的兴起及价值

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人口日趋庞大、道路愈加拥堵、安全日益严峻,社会的流动性、开放性、活跃性、复杂性前所未有。伴随着社交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也日益向类脑模型进化。2016年,中国工程院首次提出“城市大脑(City Brain)”的概念,是指数据资源时代包括算力、数据的城市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运用时刻产生的海量数据资源提高服务城市系统有序高效运行的能力。国内各头部科技企业根据自身技术优势,建立了诸如京东大脑、360安全大脑、华为城市神经系统等标准多样的“城市大脑”品牌。

2016年,浙江省杭州市作为最早推进政府与企业合作建设“城市大脑”新机制的城市,从治堵、治城到抗疫,实现了“城市大脑”建设从分散式、集合式向系统式、集成式转变。2020年底,上海市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统筹推进城市经济、生活和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北京市在《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中,全面推广包括城市知识图谱、城市指挥中心、数据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城市大脑”建设。到2020年底,我国有130多个“城市大脑”项目或招标或开建或运营,“城市大脑”越来越显著地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

“城市大脑”推动城市数据治理。“城市大脑”聚合各类数据资源,形成数据治理运营的核心,通过数据推动“全周期管理”治理思维向基层延伸。统一提供数据接口、调用、共享和开放服务,支撑城市其他各项智慧应用开发建设,打造一批数据服务组件,对外提供政务管理、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调用服务。

“城市大脑”完善城市精细治理。城市的交通问题、公共安全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日益突出。“城市大脑”作为全新工具,通过数据资源整合,基于全维度的数据分析研判推动政府科学治理,实现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城市大脑”助推产业创新发展。“城市大脑”为产业升级和创新提供了数据平台,一方面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也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城市大脑”,能够科学绘制各类热力图,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产业发展状况,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注重补齐产业短板,为政府提供精准、专业、实时的产业规划服务。

二、国外“城市大脑”的实践启示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智慧化城市建设正在世界各国不断提速,为我国“城市大脑”建设提供了诸多借鉴和启示。

美国纽约市于2009年启动了“城市互联”建设,通过优化全市的信息基础设施,以“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服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城市建设领域,构建了智慧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实时监测跟踪优化,缓解交通拥堵问题。部署了下水道电子感应器,实时掌握市内水下管网情况并监测水质、流量、堵塞等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相关维保作业,提升管网运行能力。在电子政务领域,政府部门将可开放的公共数据资源(人口信息、用电负荷、车位信息、房屋租售信息等)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并对政府部门的E-mail系统进行升级,方便公众及时联系到相关部门处理问题。

西班牙巴塞罗那市从2013年开始持续增加公共区域无线热点的数量,让无线网络覆盖到城区的几乎所有角落。通过铺设物联网系统,该市共创造了47000个工作岗位,一年内创造了3650万欧元的收入。在城市街道照明方面,市政府给路灯设置智能照明传感器,根据经过的行人数量调节光的强度,将电力消耗减少30%,每年可节省3000万欧元的电费。在绿化灌溉系统上,地面传感器收集有关湿度、温度、风速、阳光和大气压等信息,从而精准掌握植物的用水需求。

不难看出,国外的“智慧城市”建设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值得借鉴。首先要全域统一规划“城市大脑”建设,从全域层面、法律层面去统一规划“城市大脑”建设的标准、数据接口、共享机制,避免多种标准无法形成全域数据“合力”。其次要全域高标准建设“城市大脑”,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要高标准起步,要有前瞻性,避免建成即落后或重复投资的情况,要预留升级改造的接口和空间。同时,要全域统筹“城市大脑”数据资源,要从全域层面去确保数据的最有效使用,要让数据资源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劲动能。

三、苏州“城市大脑”建设应用现状

2020年,苏州以GDP20170.5亿元列江苏省第一位,列全国第六位。全市常住人口1275万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是省内唯一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常住人口总体规模大、人口流动频繁、市场主体多元,通过对各类数据资源的有效归集、分析研判,作为城市运行的重要决策依据,这是苏州建设“城市大脑”的必然要求。

2016年,苏州制定出台了《苏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并率先建设人口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五大基础数据库。2017年2月,苏州又与阿里巴巴签订了建设“城市大脑”的合作协议,政府部门、运营商、头部企业等共同参与苏州“城市大脑”的建设。2017年6月,苏州携手华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苏州“城市大脑”提供顶层设计、政务服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整体化解决方案。2021年,苏州又出台了《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苏州“城市大脑”在实际建设运用探索中,取得了显著效果。苏州工业园区建设了涵盖分析、处置、预警、防控、指揮于一体的智慧运管中心,汇聚了31个部委办局及相关单位、43个业务系统,13000多个物联传感器,为决策者提供了全域数据指南。姑苏区建设了包括姑苏体征、感知监测、决策支持、协同联动、应急指挥的五位一体智慧系统,全面服务于社会治理、产业发展与人文环境,比如在文旅应用上,系统三维地图可以自动匹配周围6路视频,实时感知周边情况。昆山市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实现小区、房屋、人员、车辆、人员轨迹数据的聚合,推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体系。

苏州作为江苏最早探索建设“城市大脑”的地区,通过把现有的信息化基础、海量的数据资源和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应用结合起来,“一屏总览、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城市大脑”融入了苏州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各个领域。2021年11月底突发关联疫情的迅速高效处置,体现了“城市大脑”赋能下有效率、有温度、有特色的城市特质,为长三角其他城市拓展功能、延伸服务提供了苏州经验。

四、苏州高质量建设“城市大脑”的路径

苏州提出要奋力建设现代化强市的目标,依托数字解决方案来全面提升城市智慧发展动能,通过高质量建设苏州“城市大脑”补足现实短板很有必要。

围绕建设数字产业链,聚焦培育“城市大脑”产业集群。一是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围绕数字产业,依托苏州已有的光电、半导体特色产业与优势,发挥好苏州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功能区作用,聚焦新型显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软件、工业软件、物联网、车联网、智能电网等领域,集中力量打造若干在国内有影响力、在全球有竞争力的“城市大脑”相关数字特色产业集群。让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让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主流,让线上融合线下成为现代服务业主体。力争到2023年,数字经济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独角兽培育企业100家,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20项以上,整体提升苏州智造的发展能级。二是大力推动数字化赋能。针对传统制造业智改数转,基于苏州已有的市场主体数据资源,形成經济运行“全息影像”,包括经济总量、外贸预期、产业结构、空间分布、人员流动、迁出预警等。构建制造类企业智改数转热力图,精准匹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企业主体,鼓励像亚马逊云科技、纬创数位、同日科技等企业“走出厂门”,为苏州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支持和方案,引导企业参加国家“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2021年苏州计划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5000个,2023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围绕社会治理精细化,聚焦“城市大脑”综合管理平台。依托全面覆盖的智能感知网络以及信息云服务平台、新媒体平台、大数据协调中心等,实现养老、交通、医疗、社保等多个民生功能板块的融合。完善“苏周到”App等特色软件,依托人口数据、通信数据、医疗数据平台,整合归集各有关部门数据资源,用好以“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为基础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经验,通过将人、数据、服务相统一,确保重点人员行动轨迹可查、可控、可追踪。建立“共享车位”“停车指数”“泊位指数”等惠民实时数据服务,优化交通算法模型架构,打造精细交通“绿波带”。

围绕惠民服务精准化,聚焦“城市大脑”发力公共服务。基于高速5G网络、区块链技术形成的巨量数据资源,打破部门及领域间的数据壁垒。通过建设“空中课堂”等教育云平台,既完善了疫情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套举措,又进一步有效落实“双减”工作要求。完善市内各大小医院互联网会诊、远程诊断的全覆盖,运用各类“医疗健康”应用,围绕疾病防控、预约挂号、就诊治疗等生命健康领域的技术应用,让数据服务于群众健康。建设养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涵盖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的智慧养老服务,做到养老不出门、服务送上门。推进“文旅惠民”应用,基于“江南文化”品牌标识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苏州文化资源和运动场馆资源,面向公众提供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数字图书馆等功能服务。

围绕建设运营维护,聚焦“城市大脑”软硬件保障。一是深度推进基础硬件建设。抓住“新基建”的发展机遇,组织实施5G建设发展工程(2020年底已建成17500个基站),加快IPv6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进千兆城市建设,加快推进苏州超算中心、数据中心、新一代互联网、工业物联网等“城市大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物联网平台,加快建设“城市大脑”动态感知体系,形成市(区)存储、计算、处理、共享、应用等一体化平台体系,促进各板块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立苏州全域“城市大脑”运营主体,统一各市(区)板块“城市大脑”标准,在“城市大脑”建设中要在前期预留升级迭代接口,避免重复建设的浪费,注意系统的动态更新,更好的贴合苏州的发展要求和民生需求。二是多措并举建立软件保障。建立由政府、国资、科技公司三方共同参与的市场化运作的“城市大脑”运营主体,建设以数据资源为核心资产、创新城市高效治理为内驱力的安全可控服务平台。对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交换、销毁的全生命周期定期开展数据安全评估,建设有效的数据资源安全预警体系。建立建设运营维护的廉洁机制,“城市大脑”涉及领域广、资金量巨大、项目众多、对外采购设备及服务的招投标活动频繁,纪检监察机关要经常性参与相关工作,从而精准预警提示,压实参建运营单位的主体责任。

参考文献:

[1]陈剑波,唐鹏,方侃,张超.新技术驱动的城市创新模式案例分析[J].电子技术,2021(6).

[2]盘和林.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N].中国建设报,2021-2-3.

[3]傅勇.科技巨头“蜂拥”智慧城市市场[N].经济参考报,2021-5-17.

[4]曹钺,陈彦蓉.城市空间中的智能化治理风险——以城市大脑为例[J].学习与实践,2020(8).

[5]施庆华.“城市大脑”建设的苏州实验[J].群众,2019(8).

[6]谢志成.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提升城市发展能级[J].群众,2020(18).

责任编辑:刘景昌

猜你喜欢

苏州大脑建设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