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国时期广西陶瓷土窑地理分布及其历史价值

2022-03-29何禄

歌海 2022年1期
关键词:民国陶瓷广西

何禄

[摘 要]民国时期广西各地的陶瓷土窑主要分布在桂北、桂东、桂中等地区,自东向西呈递减的态势。陶瓷土窑的发展是民国时期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

[关键词]广西陶瓷土窑;地理分布;历史价值

现代陶瓷的发展源头应该就是民间陶瓷。民间陶瓷是生活的艺术,那些充满朴素而真挚情感的作品,启迪和激发着人们的创造精神,对于现代陶瓷设计和现代陶艺创作都具有借鉴意义。广西民间有着悠久的陶瓷生产历史,其陶瓷土窑历史悠久,一直都是民间重要的日用品生产场所,其生产的土陶、土瓷在平民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拟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对民国时期广西陶瓷土窑的空间分布及其历史价值进行研究,以期从中找出对现代广西陶瓷艺术创作有借鉴意义的信息。

本文所论述的陶瓷土窑是指民国时期广泛分布于广西各地的以粗陶、粗瓷为主要产品的民窑,其生产的陶瓷制品主要使用群体是平民百姓,注重实用性而不是观赏性,对制作工艺的要求也不苛刻。由于民国时期钦州坭兴陶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具有较高的制作工艺的同时也具有相当的观赏性,一直以来,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因此钦州坭兴陶并不够“土”,故而不在本文论述之列。

一、民国时期广西各地陶瓷土窑的分布情况

民国时期,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广西各地的陶瓷土窑数量有所增加,产品的销量也较以往上涨。这一时期是广西陶瓷土窑生存较好的时期。现根据广西方志馆所藏的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民国时期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广西地方志的记载,以今天广西的行政设置为分区,对民国时期广西陶瓷土窑的地理分布进行梳理。

(一)桂北地区

桂林地区土窑主要分布在阳朔、灵川和灌阳。民国时期,阳朔县矮山圩附近有土窑,专烧水缸、花盆、大钵。灵川县的窑里村土窑可以制作土瓦、陶钵、缸,细瓦窑也制土瓦、陶碟、罐。灌阳县的陶瓷产地是水车乡修睦村和文市镇瑶上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修睦村有100多人从事陶器生产,产品有陶缸、陶坛、陶罐、陶壶。民国29年(1940年),黄牛寨(今黄关镇)刘福卿、王子少、王汝豪等人集股,在中秀村建“福星碗厂”。民国30年(1941年),梁明、陈志扬、罗桂清在此地建“兴中碗厂”。民国35年(1946年),黄牛寨王雨时、陆炳仕、覃善伦等人集股,将铁石堆的碗厂搬迁到中秀村,改名为“精诚碗厂”。

柳州地区的陶瓷土窑较少,目前文献所见仅有柳城县大埔(今大埔镇)、古零(今马山县古零镇)有缸、瓦出产。

(二)桂东地区

桂东地区包括现在的贺州、梧州、玉林和贵港四个地区。民国25年(1936年)《信都县志》载信都(今贺州八步区南部地区)当地陶工,分砖窑、瓦窑、缸窑、石灰窑四种。1948年,广西横县私商黄建中在贺州创建“桂东陶瓷厂”。

梧州地区陶瓷土窑主要分布在苍梧和藤县两地。民国31年(1942年),广东佛山石湾人陈兰生、陈流在苍梧县戎圩建“联安缸瓦厂”,主要生产缸、钵、坛、香炉等粗陶日用品。藤县县城附近金鱼头、江晒布冲口也曾有陶器厂各1家,手工操作生产煲、钵、缸、瓦筒等陶器。

玉林地区陆川县的沙井堡、白泥、石洒等地的碗厂可仿造江西红花瓷器,沙井堡缸瓦窑可仿制白釉方盆,南中堡良村河洞等窑可制罐、罂、锅、缸、瓿、坛等。博白县的大垌石窍瓷厂、文地的陶器厂等,也都盛产陶瓷器。民国时期,容县绣江华封滩的缸瓦和罗面乡六居村的沙煲及土碗生产也有一定规模。1952年前,兴业县东山村有缸瓦窑3个,立石1个,山心1个,产品有缸、钵、瓮、油缸等,在县内销售。东三村有罂窑2个,立石1个,蓬塘1个,产品有罂、锅等。

贵港地区陶瓷土窑集中于贵港市和平南县,民国23年(1934年)《贵县志》载,贵县当地的土窑分三种:砖瓦窑、石灰窑、缸罂窑。其中缸罂窑在木梓、上石龙、苏湾等村寨各有数户,工人数十。民国29年(1940年)《平南县鉴》记载民国时期平南县有瓦缸窑3家,砖瓦窑16家,石灰窑36家。

(三)桂西地区

民国时期百色地区的土窑主要在凌云县,民国31年(1942年)《凌云县志》记载,当地的土瓷由罗楼、嘉猷、食仓等生产。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展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中也获知,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距凌乐县城厢二十里的官仓(今凌云县泗城镇官仓村)有两户农民兼营制瓷,所用材料为当地的白土,产品有碗、碟之类。河池环江县的谭村乡、安顺乡、仪凤乡等地开设有土窑,能够生产瓦缸、坛、钵等。宜北县(属今环江县)城厢文臣村有人开土碗厂,制造土碗、汤碗、菜碟、酒杯,中和乡上花村也有人开土坛厂,制造土坛、水缸之类。怀阳镇有风炉生产,户年产100至200个。罗城县也有陶工生产陶缸、坛、煤罐等。

(四)桂南地区

南宁地区以宾阳陶瓷土窑最为发达。民国21年(1932年),宾阳从事瓷业生产的有六思、新塘、吴村、老窑、天塘、林村、六旺、六来、六料、六韦、佛龙、六黄、六丁、卡唛等14个村,共350户1750人,瓷窑35座。除民国22年(1933年)由广西政府出资成立宾阳县陶瓷厂,宾阳县不少乡村也开设瓷窑、陶窑生产瓷器和陶器。生产瓷器的有安宁乡、孟圩乡、河田乡三处,计有窑厂48座;生产陶器的有太守乡、邹圩乡、镇宾乡和四镇乡,计有窑厂11座。民国36年(1947年),经营瓷器生产的有高明、六明、吴村、深柳等12个村,瓷窑48座,生产碗、碟、茶具、酒具等,产品远销云南、贵州等省。从事陶器生产的地区有群英、谭广、谭蓬、六蒋、邹圩下窑村、新窑、江口、武下团的普浅、九塘等,主要产品有缸、钵、瓮、罐、瓶、沙煲等。上林县邹圩也有陶器生产。民国26年(1937年)的《邕宁县志》记载,邕宁当地有经营砖瓦陶器的商铺30多家,其陶器来源为本地生产,销往邻近各县。隆安縣当地也有陶工制陶。

钦州地区的土窑主要是在浦北县,当时灵山县平南练白花寨土质精细,经横州雇矿师采探,携至小江(属今浦北县)制瓷。浦北县在解放前,其小江瓷窑规模较大,其他厂都是小规模的。

崇左地区在清末民初,就用土窑烧制盆、钵、煲等陶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窑仍沿用,烧制陶器的主要有雷平(其烧制的产品有水缸、瓦盆、瓦钵、饭煲、小蒸塔等)、下雷(烧制的产品有水缸、瓦盆、瓦钵、饭煲、蒸酒塔等)两处。宁明县在民国时有缸瓦窑4个,分布在浦渡村(1个)、海渊圩(1个)、那钱村(2个),产品有缸、瓮、钵、甑、坛和罐等,浦渡和那钱缸瓦窑生产的粗瓷碗等餐具,畅销本地。

(五)桂中地区

民国时期,来宾正龙(今正龙乡)地区有瓦窑,能生产瓿、罂、缸、瓮、盂、盎等陶器。武宣县也有土窑生产陶器,产品有瓦、砖、缸等,其产量足供地方之用。

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以上民国时期桂北、桂东、桂西、桂南及桂中地区土窑的地理分布情况,以今天广西行政区图为底图,绘示意图如下: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民国时期陶瓷土窑在广西境内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桂北、桂东、桂中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经济欠发达的桂西地区则较少,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态势。

二、陶瓷土窑的历史价值

土窑的陶瓷制品主要是缸、罐、坛、钵、煲、罂等家用器件,这些寻常的器皿与当地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广西土窑陶瓷分布,我们可以窥见其有别于官窑或者其他地方的陶瓷的器物特征,在造型、装饰等方面展示出独有的审美趣味和民俗文化内涵。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

民国时期,中国农村农民经济的商品性,在任何地方都不低于40%,就是说,农民出卖自己的生产物不少于40%,并且借助市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也不少于40%。这说明农民经济的商品化程度还不到50%,农民经济生活基本上仍保持着半自给状态。1广西的农民经济也呈现上述状况,对土窑陶瓷生产而言,其产品仍然是以满足本村、本地区的需求为前提。广西陶瓷土窑大部分是以乡村家庭生产为主,甚至部分土窑是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出现,农忙时期人们忙着粮食生产等农活,农闲时期才生产陶瓷。总体而言,土窑陶瓷生产规模相对较小,以半自给状态为特征。

随着商品经济在广西农村地区的影响逐步扩大,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西的陶瓷土窑的总体规模较以往有所扩大,尤其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北部地区,新建起不少陶瓷窑厂,出现以集股形式进行运作经营的新经营方式。如1948年广西横县私商黄建中在贺州创建“桂东陶瓷厂”;民国31年(1942年),广东佛山石湾人陈兰生、陈流在苍梧县戎圩兴建“联安缸瓦厂”;民国29年(1930年),灌阳县刘福卿等人集股建立“福星碗厂”;民国30年(1941年),梁明等人集股建立“兴中碗厂”;民国35年(1946年),王雨时等人集股建立“精诚碗厂”。

桂北和桂中地区是民国时期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桂东地区因受到经济较发达的广东地区的影响较大,其商品经济的发展较桂西地区好,因此土窑陶瓷的市场规模较大,土窑分布也较为密集。桂西地区处于交通欠发达的石山地区,由于交通闭塞,当地受到商品经济影响较小,加上当地多为喀斯特地貌,缺乏建造陶瓷土窑的自然条件,因此,桂西陶瓷土窑的分布较少。

(二)社会生活的载体

广西土窑陶瓷历史久远,过去,人们的生活和土窑陶瓷密不可分,人们一日三餐所使用的碗、碟、杯、瓶、煲等,盛装水、酒以及酸菜、酸鱼、酸肉等腌制品的缸、罐、罂等都来自陶瓷土窑。人们储藏粮食也需要用到陶瓷。因此,土窑陶瓷作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其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从而也使得土窑陶瓷具备反映人们生活状态的特征。土窑陶瓷本身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其以一种生活形态参与到人们的物质生活当中,成为人们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土窑陶瓷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例如过去壮族“凡宴会无杯、屠、盘、几,惟以大木叶铺地,散半熟牛肉于上,富者以蕉叶盛椒、盐作调和。老幼席地群饮,饮酣则唱歌”。2随着与汉族等周边民族交往的增多,壮族开始逐渐使用包括陶瓷在内的器皿。甚至在壮族地区,人们也开始烧制土窑陶瓷,20世纪50年代在凌云壮族地区开展的社会历史调查,就发现当时凌乐县城厢二十里的官仓有两户农民兼营制瓷,产品有碗、碟之类。1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里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人们在节日、宗教仪式等活动中都会使用到土窑陶瓷。过去人们家中的神龛上所放置的香炉,敬天地鬼神所使用的酒瓶、酒杯等,都是当时出产的土窑陶瓷。在来宾、武宣等壮族地区,人们普遍实行两次葬,盛装第二次葬的祖先遗骨所使用的就是土窑陶罐。土窑所制的陶罐承载着人们的宗教信仰观念。

三、土窑陶瓷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借鉴价值

广西土窑及其陶瓷产品历久不衰,在于其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民俗文化之中。土窑生于民间、长于民间,能够因地制宜,粗料巧做,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广西地方特色的作品,这些作品不拘成法,具有较大随意性,呈现出淳朴、自然的审美意趣,也凸显了广西的乡村文化气息,粗陋中蕴含雅致。实际上,土窑陶瓷的上述品质也正是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总而言之,土窑陶瓷对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有如下两方面值得借鉴:

首先是对土窑陶瓷造型的借鉴。即运用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思维对民间土窑陶瓷进行提炼、改良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性的同时又能体现地域特色和乡土特点。对民间土窑陶瓷及其造型进行田野调查和分型分式,重视其客观真实性,使当今的陶瓷艺术创作能够更好地融入地域文化。

其次是对土窑陶瓷内在文化的借鉴。即在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之时,沿用土窑陶瓷之中所蕴含的民间文化内涵。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是在社会进步的大环境下进行,对土窑陶瓷的创新运用亦需把握时代性这一社会发展趋势,使土窑陶瓷元素巧妙地植入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之中,从而从另一方面拓展土窑陶瓷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现代人生活的文化艺术诉求。当然,我们对土窑陶瓷的借鉴不能一味地简单复制,更要重视在其“形”之下所透出的“意”。要注重对整个艺术作品整体感觉的把握,犹如吴冠中的画一样,其技法、颜料等都是西方的,但是却表现出浓郁的中国意境。

综上所述,从民国时期广西陶瓷土窑的地理分布格局来看,其空间分布呈自东向西递减的态势,主要集中在桂北、桂东和桂中等商品经济较发达地区。陶瓷土窑在桂西较少,这与桂西地区商品经济欠发达及自然条件有着较大关系。实际上,这也符合经济较发达的广东地区对广西产生的地缘影响力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态势。陶瓷土窑不仅是当时广西各地商品经济发展的缩影,也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载体,对土窑陶瓷的研究对于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1丁长青:《关于中国近代农村商品經济发展的几个问题》,《南开经济研究》1985年第3期。

2雍正版《广西通志》卷九三《蛮疆分隶》。

1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四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第395页。

猜你喜欢

民国陶瓷广西
广西贵港
趣图
母鸡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陶瓷艺术作品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