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建设背景下地方戏曲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

2022-03-29吴秋燕

歌海 2022年1期
关键词:戏曲德育文化

[摘 要]重德尚善的戏曲内容、以戏弘道的艺术传承、怡情悦志的表演过程是地方戏曲助推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助力良好家风建设,培育文明和谐乡风,是地方戏曲助推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表现。进入新时代,加强保护与传承,加强内容创新,加强载体创新,是地方戏曲助推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方戏曲;德育价值;文化建设;助推

《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农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地方戏曲流行于一方乡土,展现了地方人文、历史、礼俗、民情,是集中展现乡民娱乐消遣、文化交流、社会教育、审美情趣的传统艺术。这些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民间性,来之于民,悲之于民,苦之于民,乐之于民,在漫长的形成、发展和表演过程中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地方戏曲的道德教化功能影响和制约着一方百姓的言行,是地方戏曲在民众生活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地方戏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发挥道德教化功能中的积极作用,既是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契机。

一、地方戏曲助推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一)以戏弘道:体现地方德育载体的艺术传承

地方戏曲作为一种重要的德育载体,以其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特点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而其生生不息、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每一部作品、每一场演出,无不体现创作者、表演者、观众的喜好与情感。戏曲表演过程通过氛围的营造、故事情节的演绎、戏曲情感的表达,使观众在无意识中跟随表演者经历一番跌宕起伏的情感和心路历程,感受悲欢离合与真善美,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接受艺术感染,形成自觉的行为规范和情感约束,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地方戏曲的这种德育功能使得其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得到有力的传承和发展。如传承了200多年的广西壮剧的剧目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传递了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观念。戏曲传承深化了地方道德教育,使当地百姓在无意识中得到思想上的熏陶,而这一份熏陶和感染正是地方戏曲得以活跃于一方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戏曲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于个人、于社会、于文化的传承都大有裨益。

(二)重德尚善:体现地方德育取向的戏曲内容

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最终使个体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起理想信念,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①地方戏曲剧目繁多,其表现的爱国、向善、和谐、诚信、勤劳、互助、淳朴、仁爱、孝顺等道德观念体现了其重德尚善的内容特点,是在地方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如壮剧《孝的故事》,直接明了弘扬孝道是壮族地区民众现实生活的需要;《黄金英》倡导家人要和睦相处,是对良好家风的教育;京剧《红娘》《杨门女将》,越剧《五女拜寿》等则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又如多种地方戏曲均有《秦香莲》剧目,在演出过程中,秦香莲的勤劳善良、可敬可怜,陈世美的喜新厌旧、忘恩负义均对一方民众有着明显的教育作用,粤剧版的《秦香莲》每在壮族地区上演,演员和观众都得到思想上的洗礼,为秦香莲的悲苦感叹,又为陈世美的绝情悲愤,一边落泪一边气骂。这些重德尚善的戏曲内容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以情动人,无形中也对一方百姓起到了行为规范和道德教化的作用。

(三)怡情悦志:体现地方德育智慧的表演过程

地方戏曲融合了方言、文学、舞蹈、音乐、表演等多种文化艺术,是当地文化和民众情感的集中反映。地方戏曲表演的语言颇具地方特色,浅显易懂,风趣幽默,为观众喜闻乐见,这是戏曲地方化的最直接体现。此外,唱腔、音乐、舞蹈等也都来源于地方文化,贴近民众生活,容易得到民众认可。戏曲剧目的内容既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老百姓在观戏的过程中有熟悉的感觉,容易引起共鸣,有陌生的感觉,容易产生吸引力。此外,地方戏曲一般在节庆假日、庙会等场合演出,虽然演出形式普遍简单直接,有的直接在空地上表演,有的简单搭台表演,有的演出人员既是演员也是农民,白天劳作,晚上上台,但却是民众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场两三个小时的戏曲演出,熟悉的语言和文化、丰富的角色扮演、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尽在舞台上展现,现场观众在演员和现场氛围的带动下,跟随剧情一笑一嗔一悲,尝遍喜怒哀乐,看尽假恶丑,追求真善美,怡情悦志,得到了思想上的熏陶。“戏曲者,普天下人类所最乐睹、最乐闻者也,易入人之脑蒂,易触人之感情。故不入戏园则已耳,苟其入之,则人之思想权未有不握于演戏曲者之手矣。使人观之,不能自主,忽而乐,忽而哀,忽而喜,忽而悲,忽而手舞足蹈,忽而涕泗滂沱,虽些少之时间,而其思想之千变万化,有不可思议者也。”②

二、地方戏曲助推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表现

(一)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孝敬父母、弘扬正义、自强自律等是个人品德的重要内容。在交通闭塞、文化水平整体较低的年代,地方戏曲就是最好的“成教化,助人伦”的载體,对社会成员个人品德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即便在交通便利、信息畅达的今天,地方戏曲依然可以对乡民个人品德起到约束作用。如彩调《王二报喜》,通过赌徒王二从不务正业、好吃懒做,导致妻子离家,到最后幡然醒悟、痛改前非,最终夫妻团圆,表达了对勤劳、正直的个人品德的追寻和构建和谐家园的愿望;粤剧《三娘教子》讲述三娘从一而终、全力教子,最后苦尽甘来、孩子学有所成的故事,彰显了忠贞、勤劳的美德和风范;豫剧《穆桂英挂帅》通过穆桂英一家精忠卫国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巾帼英雄形象,传递了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巾帼不让须眉的社会精神。

汤显祖曾经这样描述过戏曲的感染力:“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动夫妇之欢,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已愁愦之疾,可以浑庸鄙之好……岂非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也哉!”③由此可见地方戏曲的感染力之强。

(二)助力良好家风建设

优良的家风是社会成员个人品德的精神滋养,也是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基础。地方戏曲中的家庭伦理剧无不体现着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文化内涵,是建设家庭美德、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载体。家庭伦理剧又以其贴近民众生活的特点获得广泛的接受和认可。“不难想象,舞台上的戏剧演出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展现生活中的爱恨情仇,而且往往与观众的日常生活没有距离,这就尤其增加了戏曲的直观表现力和感染力,强化了对于观众心灵的感染力度。”①如豫剧《打金枝》讲述皇家公主在夫家的种种行为和态度,最后导致家庭关系紧张。闹到父母跟前,皇家公主想要寻求父母庇护,反被母亲教导要敬老爱亲,和和美美过日子。这体现了不论是皇家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敬老、谦让、和睦、团结都应该是家庭好风气。这一类的剧目往往容易引起观众共鸣,教导观众要孝敬老人、和睦家庭。又如广西横县壮歌剧《金尺难量长江水》,内容涉及家庭伦理中的孝顺父母,观众看了之后很受教育,村里有一对夫妇虐待老父亲,看了演出之后他们醒悟了,态度也随之改变,开始善待老人。壮歌剧团结束演出、快要离开村子的时候,老人手提着大粽来感谢剧团,说:“你们演得太好了,我儿媳几年都不和我说话,昨天晚上看完戏后今天就又重新喊我了。”此类的戏曲效果比比皆是。

(三)培育文明和谐乡风

地方戏曲对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的培育,带来了良好的民风、家风,为良好的社会风气奠定了基础。地方戏曲的表演内容及表演过程,无不体现着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先国后家、先人后己、志愿奉献、公益服务等社会美德。地方戏曲延续至今,离不开一代代戏曲从业者和戏曲爱好者的参与、坚守和无私奉献。许多地方戏曲的演艺人员往往也是从事农业劳动的百姓,他们大部分人白天挽起裤管是“泥腿子”,晚上放下裤管摇身一变就成了“台柱子”,有的人为此坚持了几十年,从未间断。甚至在地方戏曲遭受现代娱乐方式、现代生活方式等强烈冲击甚至濒临消亡的情况之下,也还有一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艺术家在坚守着,不计付出,不计报酬。“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②他们的这种执着和无私奉献,担得起当代地方文化传承楷模的称号。此外,地方戏曲的演出也无不体现着这种良好的社会风貌的培育,如广西田林县连续十几年举办壮剧文化艺术节,丰富了当地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甚至有些村落由曾经的“赌博村”变成了壮剧艺术表演典型村,乡村社会风气明显改观。

三、地方戏曲助推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在加强保护与传承地方戏曲中助推乡村文化建设

地方戏曲价值的实现除了依靠单纯的表演,还需要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如地方政府、社会、学校、表演团体、个人等方面形成合力,参与到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的行列中,以持续发挥地方戏曲的德育价值。首先,地方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挖掘资源、搭建平台等措施,为地方戏曲提供传承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广西田林县为例,田林县是“中国壮剧之乡”,当地政府重视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为此打造的“壮剧文化艺术节”为北路壮剧在田林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全县乡镇壮剧展演活动频繁,壮剧艺术水准提高,发展路径宽广,媒体效益明显;参与人数不断增多,壮剧在乡村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次,表演团体和个人是地方戏曲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传承基地的建立,加强了对地方戏曲表演团体和个人的培育及艺术指导,在提高地方戏曲乐队、编剧、表演者等水平的同时实现德育价值。再次,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应有的担当和责任。一方面,将地方戏曲剧团、戏曲艺人请入校园,借力“戏曲进校园”活动,以展演、兴趣班、交流等方式,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实现地方戏曲的德育价值;另一方面,引入地方戏曲素材,作为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以实现地方戏曲的德育价值。

(二)在加强地方戏曲内容创新中助推乡村文化建设

戏曲内容是地方戏曲实现德育价值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目如《天仙配》《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金枝》《女驸马》《花木兰》《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等,往往包含着才子佳人、精忠报国、道德教化等内容。地方戏曲有地方化、生活化、娱乐化、情感化的特点,当代地方戏曲如能结合时代精神创新戏曲内容,通过挖掘乡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精准扶贫、带头致富等故事,编写和演出切时如需、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剧目,戏曲表演则更能贴近百姓生活,更能引起观众共鸣,从而实现德育教化作用。广西贺州山歌剧《赶圩》反映的就是地方干部帮助百姓推广稻米,带领百姓发家致富的故事,深受百姓喜爱。广西现代壮剧《第一书记》,以第一书记深入贫困地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一名女博士两年的扶贫工作生活,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也展现了广西脱贫攻坚所取得的喜人成绩。该剧获得广西戏剧展演桂花剧目金奖,参加了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会演。诸如此类具有强烈时代感、青春时尚元素的剧目内容,往往能够让传统戏曲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使得新时代干部的形象深入人心,使得锐意进取、情系人民、扎实奉献的模范品格得到宣扬。

(三)在加强载体创新中助推乡村文化建设

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新媒体的兴起等外部因素,让一时仍旧保持传统现场演出、现场观看的地方戏曲表演受到极大的冲击,保护与传承氛围不够浓厚、演出内容更新不及时、传播形式创新不足等内部因素也使得地方戏曲观众群体受限。因此,加强载体创新,在传统刻录光盘的基础上,加强数字化传播,利用新媒体如快手、抖音、微信、微博、网络平台等载体直播,让观众不分天南地北,不分线上线下,足不出户就能观看各地戏曲演出,这将有效地扩大地方戏曲的传播范围。同时,直播可以呈现戏曲表演的全过程,可以提高观众的体验感,增强地方戏曲的演出效应。2020年4月,《桂林有戏》组织、策划在“京东直播间”进行直播,正式演出前即开始直播演员上妆、幕后准备花絮等环节,整场演出集中展现了广西文场、桂剧、彩调等表演形式,观众扫码即可观看,直播当天,在线观看人数从40多万飙升到90多万。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观众可以实时在线参与点赞或评论等,通过此次《桂林有戏》的直播活动,观众对戏曲演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戏曲演员对表演有了更多的成就感。观众既有感于演员的辛劳,也有对戏曲服装、妆容的赞叹,更有对戏曲内容的品味。诸如此类全方位的戏曲演出和观看体验,使得地方戏曲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获得持续发展,有助于地方戏曲德育价值的有效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會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结合了地方优秀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地方戏曲,其重德尚善的戏曲内容、以戏弘道的艺术传承、怡情悦志的表演过程,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文明乡风的培育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内容创新与载体创新上发力,有助于地方戏曲德育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作者简介:吴秋燕,桂林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17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壮剧与壮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项目编号:17CMZ003)研究成果,广西乡村文化振兴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①陈敏主编:《艺术与德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第2、45-46、45页。

②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一)》,中华书局,1960。

③〔明〕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徐朔方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1127页。

①陈敏主编:《艺术与德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第2、45-46、45页。

②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一)》,中华书局,1960。

猜你喜欢

戏曲德育文化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中国德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戏曲从哪里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