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润心灵的“五分钟”

2022-03-29盛永明

东方少年·快乐文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孔乙己自卑心灵

作者简介 盛永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出版长篇小说《月朗渡》、短篇小说集《爹是英雄》、诗集《梅花怒放的盛宴》等著作十余部,作品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全国首届老舍散文奖等奖项。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到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也就是如何培养一个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并且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用的人。

想让一个孩子成长为这样的一个人,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关心和关注。在家庭中,孩子需要父母给予身心上的关爱、生活上的照料、情感上的慰藉和行为上的引导;在学校里,孩子需要接受老师知识、行为上的教育,并学会和同学友好相处,互帮互助,使自己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在社会上,他们更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参与适合自己的社会活动,让自己能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

作者张其平作为一名在校教师,比其他人更清楚地了解当下孩子们生活、学习的現状。所以,他塑造出了一名因家庭不完整、成绩不理想而自卑的学生形象,希望以这样一个平凡但不平常的故事,引起学校和社会对孩子的关注。我想,这或许就是他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吧。

张其平创作的小说多为校园生活题材。他善于刻画“非主流”孩子的人生际遇与生活状态,于黑暗中寻找生命的亮色,这篇小说也不例外。

主人公麦奇的自卑一方面来自家庭:母亲去世早,父亲除了工作还要照顾生病住院的奶奶,因此,他享受不到正常家庭中来自父母的关爱;另一方面,麦奇学习成绩差,连完成暑假作业都有困难,所以常常遭到同学的取笑和鄙视。在这双重压力之下,麦奇可谓低到了尘埃里。如果照此情形继续发展,他以后的人生很可能会十分不堪。面对这种局面,他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也可以说是无能为力。这样的学生,其成长状态是令人担忧的。心灵总是被有意或无意地损害着,又如何成人、成才呢?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学生并不少见。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因此,心智无法健全成长的孩子们,迫切需要得到各方的帮助。

这篇小说笔法纯熟,叙述张弛有度,没有过多地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或者设置人物背后的隐喻。无论主人公麦奇、班主任秦老师,还是班长王晓寒,作者只是简单勾勒出了属于他们的故事脉络,在人物出场和收场都自然得体的前提下,留出足够多的空间让读者去思考。这种笔法很像鲁迅名篇《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描绘——从孔乙己出场时“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到结尾时他“穿一件破夹袄”,中间未曾写到他为何由长衫换成夹袄,但人物形象和要表达的情感全都跃然纸上。

小说结尾处,麦奇终于鼓起勇气准备去医院看望秦老师。他彻底实现了从自卑、胆怯,到成绩攀升、懂得感恩、心灵释放的转变和跨越。作者就这样把“神奇的五分钟”演绎得波澜不惊又跌宕起伏,度日如年又转瞬即逝,紧张颤抖又令人念念不忘;把秦老师和麦奇之间的情感交流描绘得淋漓尽致,她那小心谨慎生怕碰到麦奇痛处的细微表情,被作者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作者内心的爱以最佳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教育植根于爱。”这是鲁迅先生对教育的看法。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拿得出这“五分钟”,完全有能力用爱去温润那些遭受家庭变故、身患疾病、成绩落后的孩子的心灵,用情去抚慰他们的孤独,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最终,让阳光照亮这些孩子的成长之路。

猜你喜欢

孔乙己自卑心灵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唤醒心灵
自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