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 是从梅花的笑脸开始的
2022-03-29高昌
作者简介
高昌
《中华诗词》杂志主编,《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
不知不觉,活泼可爱的春天就一蹦一跳地来了。
越来越温柔的风,送来暖融融的阳光。板着脸的冰河感到痒酥酥的,冰封的微笑开始悄悄解冻。沿河的杨柳送来嫩黄色的鸟鸣,苏醒的小溪唱着欢腾的歌,嫣红的、金黄的、淡青的、银白的……各种颜色的诗情画意,被春风染上了形态各异的芬芳和甜蜜。
啊,这么可爱俏丽的春天,是什么时候到来的呢?
我去请教一位古代詩人,才知道春天是从梅花的笑脸开始的。不信?请读元代诗人王冕的《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看,冰雪之中的梅花一夜之间悄然绽放,把春天到来的消息传遍了万里河山。那一往无前的矫健步伐,是漫天风雪也挡不住的。
那又是谁最先感受到春天的这份温暖呢?我在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里找到了答案: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原来是那些又心急、又笨拙、又可爱的小鸭子们呀!它们在水中快乐地嬉戏着、玩耍着,最先感知到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这首诗中最著名的诗句,诗人通过描写无忧无虑的小鸭子,将春天的江水难以描绘的温度逼真地形容了出来。短短七个字,做到了有声、有色、有波澜、有冷暖,真是神来之笔!
古往今来的诗人们,面对春天时总会情不自禁、诗情勃发,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句。
唐代诗人走来了,李白说:“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孟浩然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白居易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宋代诗人也不甘落后,欧阳修说:“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叶绍翁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朱熹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就连四大皆空的诗僧志南,也吟出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样漂亮、蕴藉而又生动迷人的诗句。
诗人们的情怀就像春天的潮水,穿越过千山万水,奔流过千古流光,把那美丽的风、透明的雨、和煦的暖阳和喜洋洋的好心情,一股脑全都送到了我们面前。感受着无边的春光,曾经在寒冬遭受的忧伤、冷落和委屈,也都统统随着冰花和雪花一起融化了。
万物复苏,春光无限,我来到郊区的园林中寻找春天的足迹。遥望那“绿遍山原白满川”的原野,谛听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丝雨,仰视那些踮着脚尖招呼春风的沿河杨柳,我忍不住美美地伸上一个懒腰,然后背着手,呼吸那遍地的芬芳,轻轻地一一背诵起千古流传的这些咏春金句。
走了一会儿,我遇到几个孩子在草地上放风筝,我立刻想起了清代诗人高鼎的诗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调皮的春风骑着孩子们放飞的风筝,将春天的五彩缤纷送到了高远的白云里边。
春天令人沉醉,但它最终也会像风筝一样,飘向远方。到了落花飘飘的暮春时节,诗人们又在四处寻找和探询,谁知道春天到哪里去了呢?
关于这个问题,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让我们去问问树上的黄鹂鸟。他在《清平乐·春归何处》中这样写道: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他到处寻找失去的春天,却怎么也寻不见,于是大声呼喊:“如果有谁知道春天的消息,请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吧。”可是,谁也找不到春天的踪迹,只有黄鹂鸟才知道这个秘密。然而,黄鹂鸟在树上千百遍地啼叫,却没人能懂其中的含义,它只好随着风飞到蔷薇花架的后面去了……就这样,春天离我们远去了。
小草枯了可以再绿,小花谢了可以再开。可是人生的春天,却只有一季。春天是一年里最美好的季节,而少年则是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梦在少年。在春天里播种,在少年时期勾画人生的蓝图。可爱的东方少年,把你梦想的种子,就种在这春天的土地上吧,把你奋斗的汗水,就挥洒在这春风里吧!
我们走在宝贵的春光里,就一定要抓紧时间播种和耕耘,这样到了秋天,才会有甜美丰硕的幸福收获啊!春天走了,明年还会再来,可人生的春天走了,却永远无法重来。所以,心里要有暖,眼里要有光,要珍重描绘春天的每一步风景,要小心守护人生的春天!
向前走,不停步。不改初心,不负韶光。希望是你,希望是我,希望是我们共同的远方。春光里,仿佛每一个角落都有复苏的期待,仿佛每棵植物都在拔节、展叶、开花,仿佛每一双脚丫都充满了神奇的力量……驮着春天款款地走来,驮着春天悠悠地走去,那脚窝里留下万千深情和感动。
你们——朝气蓬勃的东方少年,就是这春天里最亮丽、最生机盎然的风景线。你们走在花园里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花园旁看你们;你们灿烂了这鲜花的美好,鲜花芬芳了你们的微笑。
面对着春日的希望与生机,我也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春天的诗,就用它作为本文的结尾,送给亲爱的东方少年们吧——
春晖暖暖扫春寒,春草萋萋春雪残。
春染层峦红渐厚,春喧大野绿来宽。
春潮近喜罗胸次,春讯先邀上笔端。
春雨一犁天下动,春风万里画中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