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阅读史》

2022-03-29

全国新书目 2022年2期
关键词:辅线瑞芳黛玉

李根亮 著/齐鲁书社

2021.12/58.00元

李根亮

文学博士,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曾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等多项,在《红楼梦学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作品包括《〈红楼梦〉的传播与接受》《〈红楼梦〉与宗教》《死亡是一面镜子》等。

本书以现代阅读学理论为指导,以时间为序,考察和梳理了古今中外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表现出的思想态度、情感反应及行为变化的过程和历史,主要涉及阅读群体、阅读动机、阅读视野、阅读方式、阅读心理等方面,以及《红楼梦》与现代语文教育的关系、在域外的阅读等问题。

在现代女性读者中,吕启祥对《红楼梦》的阅读视野是比较开阔的,阅读观念是富有建设性的,阅读方式是敏锐和细腻的,表现出红学家精益求精的态度。吕启祥善于从宏观上把握《红楼梦》的思想意义,认为《红楼梦》揭示的“远远不止是社会性悲剧而是精神性悲剧”,它所关注的“远远不止是人的物质生活状况,而首先是精神生活状况”。对于小说中浓厚的宿命感、因果报应,吕启祥将其解释为每个人不能完全逃脱,并以自己的方式走向自身的悲剧,其中包含了作者曹雪芹对人性的局限性的思考。吕启祥还强调,《红楼梦》有一种神秘之美和超验之美,但是要体察这种艺术至境的美,需要人生阅历和悟性智慧。因此,吕启祥在《入迷出悟话“红楼”》一文中提出人们阅读《红楼梦》要经历初读、再读、多读的不同阶段,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和鉴赏《红楼梦》。其中,初读小说的人,“多半会被那里原汁原味的生活和气象万千的场景所吸引”;再读的人,“阅历长了一点,耐心也多一点了,理所当然地对书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特别关注”;最后是多次读《红楼梦》的人,他们对故事、人物早已烂熟,“却仍能常读常新,不断有新的领悟”。另外,呂启祥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等其他问题都有精到的论述。如在评价林黛玉形象时,吕启祥从传统文化视野进行探讨,认为黛玉的字号、眉眼、性格等方面都具有历史的、传说的、民俗的意义,历史上的“高士前贤以其傲骨灵性构成了黛玉个性中优秀的人格积淀”。同时,这种“人格积淀”又与黛玉个性意识的觉醒和诗人气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光辉的形象。

作为《红楼梦》的忠实读者,即使在异国他乡,晚年的吕启祥也随身带着《红楼梦》。2004年,68岁的吕启祥旅居美国纽约郊野,就以《红楼梦》为伴,“此地人烟稀少,林木幽深,不仅夜间万籁俱寂,即晴天丽日,亦悄无人声……手边唯《红楼梦》原著一部为伴,乃从头细加检读,有所感悟”,随后写出了《作为精神家园的〈红楼梦〉》一文。

猜你喜欢

辅线瑞芳黛玉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老赵和瑞芳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TheElementaryExplorationofSapir—WhorfHypothesis
不忘“辅线”,方得“全等”
不忘“辅线”,方得“全等”
崔瑞芳
人教版新课标英语高三复习策略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