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学术致谢的语类结构及语言特点对比研究

2022-03-28廖福妹阚哲华

韶关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语步语类英汉

廖福妹,阚哲华

(韶关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学术致谢(academic acknowledgements)是学术论文或学术专著的组成部分,是作者以书面形式对在写作过程中为自己提供帮助和贡献的个人或机构公开表达谢意的语篇类型。其最重要的交际目的是实施情感功能。致谢相对于论文或专著的其他部分,其重要性不突出,一直以来没引起语言学界的更多关注[1]。目前国外对致谢语篇的研究主要有:Giannoni对用意大利语和英语撰写的科研性论文致谢作了对比研究,发现了2种语言科研性论文致谢各有特点[2];Hyland和Hyland&Tse探讨了致谢的语类结构及其语言实现形式,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共鸣[1,3-4]。国内对致谢语篇的研究方面,姜亚军、赵明炜从宏观上探讨了我国硕/博士学位论文英语致谢的语类结构等[5];李丽华、陈新仁,李娟从语用学角度对学位论文致谢进行了研究[6-7];刘新芳、王云从修辞角度对汉英博士论文致谢作了人格诉诸修辞的对比研究[8]。以上研究主要关注科研论文或学位论文的致谢,而对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著作致谢的研究较少,柴同文对西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经典著作的致谢作了语类结构和功能变体研究[9]。本文根据Hyland对致谢的语类结构研究,对比分析英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著作的致谢及其变体的语类结构和语言特点及其异同,包括语步及各个步骤的分布情况、致谢中句型的使用等,以期发现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学作品致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

一、研究背景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关于语类(genre)的研究有两类:一类是Halliday&Hasan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10-11];另一类是以Martin为代表的研究,Martin将语类界定为“一个由讲话者以文化社团成员为身份而参与的有阶段、有目标、有目的社会交际过程”[12]。我们将语言社会交往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步骤,具有相似步骤的社会交往过程归入相同的社会活动类型,这就构成了言语交际的体裁或语类;在同一文化背景下,某一社会活动的步骤大体上是一致的,这种具有可辨认的有步骤的交往过程,即构成了某一语篇的体裁或语类。Martin还认为,语类体现意识形态(ideology),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框架、一种制度。根据Swales学派,语类的结构由“语步”(move)来实现。语步是“在口头或书面话语中表达相互关联的交际功能的话语或修辞结构”[13],是语类的基本构成部分。同一语类通常具有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语步特征。步骤(stage)是语步的次级结构,一个语步可能由几个不同的步骤来实现。语步是从修辞功能的角度划分,而不是从形式角度的划分。

二、语料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语料来自于国内外著名出版社出版的语言学学术书籍,以保证语料来源的权威性。其中20篇英语致谢或致谢变体选自于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语言学学术著作;20篇汉语语料选自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版的语言学学术著作。为了便于对比研究,语料的选择均为语言学或应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著作,以随机抽取的方式选取,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根据语类结构理论,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英汉两种语言各20个致谢学术语篇进行系统对比分析,旨在回答以下问题:第一,英汉学术致谢的语类结构各是什么?有何异同?如何实现其交际目的?第二,在微观层面上英汉语言学作品致谢的语言特点各是什么?如何实现英汉学术致谢这一语类结构,以达到交际目的?

三、研究结果

(一)英汉学术致谢类型和频率

英汉学术致谢语篇类型和出现频率,如表1所示。

表1 英汉学术致谢语篇类型及频率比较

从表1可知,20份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术致谢语篇主要以三种形式出现:“致谢”(acknowledgements)、“前言”(preface)、“前言和致谢”(preface and acknowledgements)。其致谢功能变体为“前言”和“前言和致谢”。“致谢”类型出现的频率最高,占70%;“前言”和“前言和致谢”类型分别占20%和10%。汉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术致谢类型有除“致谢”以外的多种功能变体,有“前言”“自序”“序二”“代序”“编者的话”等多种类型,其中功能变体“前言”为主要致谢形式、占60%,其中前言中不含致谢内容的有3篇,占15%。其他致谢变体自序、序二、代序、致谢、编者的话各1篇、均占5%。

英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术著作致谢及其功能变体类型有所不同,在致谢频率上也有较大差异,在英语语言学学术著作中,致谢出现频率是100%,即每一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书籍中,一定会有致谢或其功能变体出现;汉语语言学作品中致谢出现的频率为80%,其中无致谢辞“前言”3篇、占15%,“代序”1篇、占5%。这一结果说明: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术著作中,致谢已经成为著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是学术论文或著作的一个标志性特征[14];20篇英语学术致谢语料中,“致谢”是最主要的方式,这一类型为70%。在20篇汉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术书籍中,直接采取“致谢(鸣谢)”类型表达谢意的只有1篇、占5%。

(二)英汉学术致谢词汇量

英汉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术致谢语篇的总词汇量及致谢词汇量,如表2所示。

表2 英汉学术致谢总词汇量及平均词汇量比较

英语语言学学术致谢平均词汇总量561个,表述致谢意义的平均词汇量405个、占比84%;汉语语言学学术致谢语篇平均总字数2 346个,表述致谢意义的平均字数217个、占比17%。英语学术致谢语篇的作者倾向于更为主动、直接、快速地表达谢意;汉语语言学学术致谢语篇的作者更多的是用大量的篇幅陈述写作背景、作品内容等,用较少的内容表达谢意,甚至有的语篇中根本没有表达谢意的词汇。如此情况,中西方文化差异使然,西方人的性格直爽、外向、豪放,更倾向于开门见山;中国人内敛、含蓄,更多的是只在篇章结尾处,利用较少的篇幅表达谢意。

(三)英汉学术致谢的语类结构

从语篇结构和语篇布局来看,英汉学术致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本文运用Swales提出的语步——步骤分析方法,同时参考Hyland提出的致谢语步模式,结合英汉语各20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作品学术致谢语料进行分析。英汉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术致谢各语步出现的频率比较,如表3所示。

表3 英汉语学术致谢各语步出现的频率比较

英汉语语言学学术致谢的语步结构为:回顾语步^致谢语步^结束语步^署名语步。每一个语步包含不同的步骤。各个语步和步骤的详细分析见表3。

20篇汉语学术致谢语料中,语步1“回顾语步”出现频率95%,因为汉语学术致谢类型多样,多以前言等形式出现,所以回顾语步占比高,为必需语步。语步1中的步骤1.1“成书原因”出现频率80%,步骤1.2“书的内容”出现频率75%,两语步为必需步骤;步骤1.3“对书中已出版部分说明和致以谢意”出现频率10%,为可选语步。从前面的致谢类型分析还得知,语料中直接以致谢形式出现的语料为1篇“鸣谢”、占5%,其他以“前言”、“序”或别的形式出现,其中有3篇“前言”和1篇“代序”不含致谢成分。除了不含致谢成分的4个语料,在其余的16个语料中都出现了致谢语步,频率为100%,在总语料中的比率为80%,所以致谢语步是汉语语言学作品致谢的必需语步。致谢语步分2个步骤:步骤2.1是“致谢总述”、占30%,把各个层面的致谢统归为步骤2.2“列举致谢对象及致谢原因”、占80%,所以步骤2.2为必需语步。语步3“结束语步”出现频率为45%,该语步下的步骤3.1“承认不足/接收批评指正”和步骤3.2“献于他人”分别占50%和5%,语步4“署名语步”出现频率75%,包括步骤4.1“签名和签名时间”和步骤4.2“地点语步”。

英语语言学作品学术致谢的语步结构为:回顾语步^致谢语步^结束语步^署名语步。每一个语步包含了多个步骤。20个语料中“回顾语步”出现频率45%,“致谢语步”出现频率100%,只有6个语料中出现结束语步、出现频率30%,署名语步出现频率5%。由此可以看出,英语语言学学术作品的致谢中,致谢语步是必要语步,其他则为可选语步。致谢语步中的步骤2.2“列举致谢对象及致谢原因”出现频率100%,为必要语步。致谢语步是核心部分。

无论英语语言学作品还是汉语语言学作品里的学术致谢语篇,其交际目的都是作者表达对个人或是机构的感谢,感谢他们在作品完成过程中提供的指导、帮助和支持。这就很好地达成了学术致谢这一体裁的最主要的交际目的。

(四)英汉语语言学作品学术致谢语篇的语言特点

前面讨论了英汉语学术致谢语篇的语步结构,对语步及其步骤进行了详细分析,找出了致谢语篇实现其交际目的的方式和结构。下面就英汉语学术致谢的语言特点分析,如英汉语学术致谢语篇在表达感谢时所使用人称和句式的差别,以及这些语言特点如何对实现致谢语篇表达感谢的交际功能所起的作用。

1.致谢句主语及主语人称代词对比

语言学学术作品致谢语篇中要表达谢意的是作者(一个或一个以上)。40篇英语和汉语学术致谢语篇中致谢主语人称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英汉语学术致谢语篇主语人称比较

由表4可知,英语学术致谢语篇中以第一人称代词“I”和“We”作致谢主语出现频率为58.9%,远超过汉语学术致谢语篇以第一人称“我”或“我们”作致谢主语出现频率23%;以第三人称“the author”或者“the author and the publishers”作致谢主语的出现频率为17.8%,也远超过汉语学术致谢语篇以第三人称“作者”作致谢主语4.3%的使用频率。英语学术致谢语篇作者要表达感谢,句子一般都是以第一人称代词“I”或者“we”开始,但也有省略致谢主语的情况。例如,英语学术致谢语篇中常有:“I am grateful to …”,“I owe thanks to …”,“I have special thanks for …”,“I would like to thank…”,“I want to thank …”,都是以“I”开头的句式;而在汉语学术致谢语篇的句子中,作者往往会省略致谢主语“我”或者“我们”,属于此情况的感谢句占比55%,即有一半以上的致谢语句是省略了致谢主语。汉语学术致谢语篇的致谢句式一般为:“感谢…的帮助”,“衷心感谢…”,“对…表达谢意或深表感谢”,“向…表示感谢”等。

2.英汉语学术致谢句式对比

英汉语致谢语篇中表达感谢的基本句式对比,如表5所示。

表5 英汉语致谢语篇致谢基本句式比较

由表5可知,英语学术致谢的表达方式相对于汉语学术致谢的表达方式要丰富很多,英语学术致谢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谓语部分的多样性,如“I want to thank …”可以用“I want to express gratitude to …”或“I owe thanks to …”等表达,也可以用系表结构“I am grateful to…”或者“I am/remain indebted to…”等方式表达。如此多样的致谢方式,作者可以更好地表达内心丰富的感激之情。但汉语致谢的表达方式相对来说较单一,形式主要有:我(想/要)感谢…,衷心感谢…,对/向…表达/表示感谢。在省略主语这一对比中,英语学术致谢即使包含了“无人称主语”的句式在内,其所占比率仅为14%,说明英语学术致谢语篇中表达感谢的句子都有主语,省略句除外,主语要么是表达感谢的主体“I”或“We”,例如:“I /We should/would like to thank…”,“I want/wish to thank…”,“We are /I am grateful to…”,要么是感谢词,例如:“My thanks go to…”,“Special thanks/Warm thanks/ are due to…在汉语学术致谢的表达式中,句子的主语即表达感谢的主体常常省略,所占比率为55%。

四、讨论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英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书籍作者在作品出版之际对在作品完成过程中给予自己指导、支持、帮助、关心和爱护的各界人士或机构表达感谢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包括致谢的语篇类型、语篇长短、致谢对象、致谢语类结构及致谢语的语言特点等各个方面。

(一)英汉学术致谢语篇类型和频率的差异

英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术著作致谢语篇类型有所不同,在致谢频率上也存在差异。在英语语言学学术著作中,致谢类型有“acknowledgement”,“preface and acknowledgement”和“preface”,致谢是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即每一本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书籍,一定会有致谢出现。汉语语言学作品,致谢类型多样,有鸣谢,或致谢是序、前言等的一部分,致谢出现的频率较英语语言学作品低,致谢类型多样。

差异的产生是由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各自交际中的直接和间接风格不同使然。直接交际风格是指直接清楚地表达情感、愿望和要求,间接交际风格指用言语信息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在交际时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和要求[15]。西方人士喜欢直接的交际方式,而中国人更倾向于间接迂回的交际方式,使用含蓄间接的方式来表达意图,所以在致谢的语篇类型上,英语语言学作品的作者更多的是直接使用致谢“acknowledgement”;中国的语言学作品的作者较少直接使用感谢、鸣谢、致谢等直接的方式,而更多的是通过序、前言等其中的一部分或甚至别的方式来表达谢意。

(二)英汉学术致谢的词汇量比较

英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术致谢语篇中直接表达致谢意义的篇幅长短及词汇占比存在差异。英汉语言学作品学术致谢表述致谢意义的平均词汇量比率分别为84%和17%。因为中国人内敛、含蓄、谦虚,作者更多的是用大量的篇幅陈述写作背景、作品内容等,只在篇章的结尾处用较少的内容表达谢意;英语学术致谢的作者倾向于主动、直接、快速而丰富地表达谢意,因为西方人的性格直接、外向,开门见山直述谢意。

(三)英汉学术致谢的语类结构对比

英汉语言学作品学术致谢具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书籍创作者通过致谢语篇表达对成书过程中给予帮助的人和机构的谢意。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英汉学术致谢在语篇结构等方面体现不同的文化特色,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价值。下面试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学学术书籍学术致谢语类结构的异同及其文化因素。

通过表3发现,英汉语语言学作品学术致谢在语步1“回顾语步”存在较大差异,汉语学术致谢语篇中语步1“回顾语步”占比95%,英语学术致谢语篇的语步1“回顾语步”为45%,二者比值相差一倍以上。由于中西方交际风格不同[16],西方人士采取开门见山式的直接交际方式,所以在英语学术致谢语篇中,只有少数作者运用回顾语步,大部分作者直接进入致谢语步;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迂回的处事方式,采取间接交际方式表达意图,通过对“回顾语步”中的成书原因、书的内容等步骤,描述作品的信息以引出致谢内容。

英汉两种语言学作品中,学术致谢的核心语步“致谢语步”分别为100%和80%,该语步中的步骤1“致谢总述”分别为45%和30%,步骤2“列举致谢对象及致谢原因”,则分别为100%和80%,与语步1相同的比率。从以上分析得知,英汉学术致谢语类在表达对成书过程中他人和机构所给予的帮助时,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比率,都是用相似的方式实现致谢语类的交际目的——对交际对象表示感谢。但是英汉语言学学术致谢在提及致谢对象时有较大差异。

英语学术致谢作者往往是对致谢对象直呼其名,不带有标明身份地位的称谓,即使对方是该领域极具威望的专家学者也是如此;汉语语言学致谢作者则凡是提到致谢对象,必有相应称谓。依据Hofstede教授在进行文化差异评估时所依据的权利距离维度(高权利距离和低权利距离)[17],中国属高权利距离社会,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一直遵循长幼有序、尊卑有礼的思想,认为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个人应当根据自己所属社会阶层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处事,使用称谓和尊称(对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是礼貌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而在西方国家,强调人生而平等,无明确等级现象,属低权利距离社会,所以作者在提及致谢对象时,是直呼其名,而无相应称谓和尊称[16]。

(四)英汉语语言学作品学术致谢语篇的语言特点

1.主语人称代词

前文对英语和汉语学术致谢语篇中做主语的第一、第三人称形式的代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英语学术致谢语篇中作者表达感谢,句子一般都是以第一人称代词“I”或者“We”开始,占比58.9%;汉语学术致谢语篇的句子中,作者往往会省略发出感谢动作的主体即句子的主语“我”或者“我们”,出现句子主语的为23%,省略句子主语的为55%。以上差异说明,英语学术致谢语篇中作者本人是致谢的主体,强调的是作者个人的情感表达需求,但是汉语学术致谢语篇中,表达感谢的主体,作者本人“我”则往往被省略掉,以此来削弱个人在整个致谢语篇中的突出作用,有时还直接使用“我们”作为感谢句的主语以突显作者是集体的一份子。英汉语言学作品学术致谢语篇中主语使用的差异,是由于中西文化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性。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个人主义,因此在写作上,在感谢句式的主语使用上,作者强调的是个人情感或经验的表达。而在中国文化中,中国人重视的是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所以在汉语语言学学术作品的致谢语篇中出现省略致谢句子主语或有时句子主语为“我们”这些情况,表示不突出个人作用或把个人置于集体之中。

2.中英语学术致谢句式

从前面的句式结构对比分析可看出,英语语言学作品里的致谢表达方式更灵活多变,例如:“I should/would like to thank…”,“I am thankful to…”,“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thanks to”…,“I thank…”,“My thank goes to …”等 用“thank”作 动 词或名词以及它的形容词等多种不同形式表达致谢意义。汉语语言学作品的致谢表达方式相比较而言比较单一,例如:“我要感谢”,“衷心感谢…”,“对…表达谢意”,“向…表示感谢”等。因为英语语言学书籍的作者自然是英语使用的具有标杆意义的群体,具有代表性,所以他们对致谢句式的选择和使用充分代表了英语这一语言使用的特点—表达更注重形式。相反,汉语的表达更注重语义,汉语语言学著作的作者致谢句式的简单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汉语使用的这一特点。汉语学术致谢的句子结构中,句子的主语即致谢动作的发出者有时被省略,而英语致谢语篇中的致谢语句往往有完整的主语部分(省略句除外)。因为英语是注重语言形式的语言,在形式上要保持句子的完整性;而汉语是高语境的语言,对句子的理解更多地依赖于其语言环境,即使把致谢句子的主语省略,读者也能很好地理解句子,明白感谢动作的发出者即为句子逻辑上的主语“我”或者“我们”而不至于产生歧义, 而且句子也会显得更加精炼、简洁。因为英语是一种注重语言形式的语言,要在形式结构上保持句子的完整性,所以要有句子主语的出现(除了省略句、祈使句等特殊句式之外),主语是句子的必要成分。所以说英语句式的特点是更加注重形合,而汉语是更注重意合[18]。

五、结语

本文根据自建的语料库,采用语类对比的分析方法,探究了英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书籍中学术致谢语类的结构及语言特点,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学术致谢语类差异的文化原因,希望在丰富语类分析的同时,也能起到促进学术交流和文化互动的作用。因为我们一直都在不断地学习西方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阅读西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书籍。而今越来越多的国内语言学家意识到我们在学习西方语言学的同时,有责任和义务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语言学理论。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初明教授创立了“读后续写理论”。随着对外汉语的传播,王教授的理论和作品也会随之对外传播。我们应该重视作品致谢部分的作用,使之符合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使我们的理论和作品,更利于传播和接受。

猜你喜欢

语步语类英汉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裁定书的语步结构分析
互动构建的时空延展和情感变迁——电子哀悼多模态语类特征
语类教学法:理论基础与改进策略
英汉石油学术论文摘要的语类结构对比研究
英汉量词分类及语法与表意功能的对比
中外光学学术论文摘要非常规语步的对比分析
语类翻译探究
专家作者与学术新手间的摘要修辞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