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胃癌术后病人康复、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3-28赵连霞
唐 平,赵连霞
胃癌手术是临床上常见的手术方式,相较于其他手术,胃癌手术对消化道的影响较大,应激较重,对病人胃肠道功能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加之病人的恐惧心理,术后害怕切口疼痛以至于床上、床下活动时间延迟,创伤、神经、内环境、肠道菌群、心理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病人的胃肠功能恢复滞缓,可造成病人术后营养不良。老年胃癌术后病人,机体耐受力更差,手术过程中能量消耗过度,易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进而引起并发症,对病人生活质量和预后造成严重影响。研究显示,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不仅可以改善老年胃癌术后病人的营养状况,还能促进病人病情的改善。然而常规的护理方式较为单一,针对性不强,护理效果并不理想[1]。研究显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病人术后康复[2]。因此,本研究将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老年胃癌术后病人中,探讨其对病人术后康复、营养状况、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接收的80例行胃癌手术的老年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检查确诊为胃癌,行胃癌根治术;②年龄>60岁;③意识清楚,沟通能力正常;④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心理及精神疾病者;②不能配合研究者;③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④合并有其他部位疾病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病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61~88(68.12±1.01)岁,观察组年龄61~87(69.14±1.14)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方式,术前常规宣传教育,禁食、禁水12 h,不进行特殊的代谢准备。术后采取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即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为病人输注脂肪乳剂和营养液,每日1次,疗程为7 d。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①术前:做好健康宣教,主动与病人交谈,告知手术计划,以缓解病人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取得病人合作;指导病人禁食6 h,禁水2 h,适当补充能量。②术中:应用气管插管吸入全身麻醉,术中注意保温和控制输液量。③术后:早期给予病人肠内营养支持。在病人的空肠上段置入肠营养管,术后护理人员将病人推入病房后帮助病人摆正到舒适的体位,对家属进行心理疏导。术后12 h将病人的床头抬高30°,再经肠营养管缓慢滴注500 mL等渗盐水,术后24 h泵入500 mL 5%葡萄糖盐水(GNS),护理人员严密监测泵入速度。术后24 h给予700 mL肠内营养剂,使用恒温加热器对肠内营养剂进行保温,肠内营养剂温度应维持在37 ℃。术后24 h可酌情给予病人少量温水湿润口腔,每日湿润次数不超过10次,间隔时间在1 h以上,密切关注病人肠鸣音变化,若病人肠鸣音呈现逐渐恢复的现象则可增加病人每日总饮水量,维持每日500 mL;而在病人术后3 d可根据病人的恢复情况指导病人进食少量富含蛋白质、高热量的半流质饮食,如米汤或鱼汤等。④观察记录:护理人员每天记录病人营养剂输入速度、输入量、24 h总输入量、输入起止时间及症状相关情况,同时建立三级质量监控护理小组。护士长每日质量控制1次,护理小组组长每天质量控制2次,责任护士每次病房巡护时进行自检。对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记录,并进行相应反馈及处置。⑤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每天的巡视工作中采用积极乐观的语言鼓励病人,及时发现病人的不良情绪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1.3.1 康复指标 包括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初次进食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
1.3.2 营养状况 采用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来反映病人的营养状况。利用生化仪检测病人总蛋白及白蛋白含量,利用血常规仪器检测病人血红蛋白含量。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干预2周后的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指标。
1.3.3 生活质量 通过自拟的简明健康测量量表评价病人的生活质量[3],经验证,该量表信效度达标,Cronbach′s α系数为0.87,分半信度系数为0.80。该量表包括精力、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健康及总体健康6个方面,每个方面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2 结果
表1 两组病人康复指标比较
表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单位:g/L
表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单位:分
3 讨论
胃癌手术病人往往在术前就存在消化功能问题,病人常出现营养不良状况。老年胃癌病人合并基础疾病多,身体抵抗力较差,营养不良可导致老年病人发生多种并发症。胃癌术后常规给予病人肠外营养支持[4],肠外营养支持会引起病人肠黏膜萎缩、营养不良,易导致病人术后出现多种并发症[5]。长期营养不良不利于病人预后,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6]。研究显示,在术后恢复期对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可以促进病人术后康复,因此探索高效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7]。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病人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初次进食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促进病人康复。分析原因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指术中在病人体内置入营养管,在病人术后胃癌功能尚未恢复之前,通过营养管输入营养剂使病人在术后早期可以获得营养支持[8-9]。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使病人营养得到及时补充,改善营养状况,对病人的身体康复有积极作用[10]。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能够确保病人机体吸收多种营养物质,减轻负氮平衡,使得蛋白质水平在短时间内恢复至正常状态,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11]。肠外营养支持可刺激胃肠蠕动和胃肠道激素分泌,在维持营养底物的基础上促进肠道淋巴细胞功能发挥,从而保护肠黏膜[12]。胃癌术后病人身体常处于高代谢状态,导致肠道屏障功能降低,肠道菌群移位,易诱发感染。及时采取肠内营养支持可降低机体高分解代谢,缓解胰岛素抵抗,利于增强免疫屏障功能,从而减少菌群移位,进一步促进肠道蠕动[12]。本研究采取的护理措施将病人心理、生理等多方面作为干预重点,借助健康教育使病人明确营养支持的重要性;配合心理疏导,缓解病人负性情绪,有利于提升病人的护理依从性,促进营养干预方案的实施,从而增强护理干预效果,促进病人康复[13]。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营养状况指标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为肠内营养支持符合人体正常进食的生理特点,有利于肠黏膜细胞的增殖和保证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完整性[14],确保了营养的摄入[15]。蛋白质是反映机体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是机体免疫所需氨基酸的主要来源,充足的蛋白质供应可促进免疫细胞生成,解除术后免疫抑制,增强抵抗力,清除炎性因子[2],减少术后并发症。因此,机体的免疫功能越好,病人的病情恢复越快[16]。通过对病人实施必要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在早期即迅速地为病人提供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17],进而更好地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丰富病人体内的蛋白质含量,改善负氮平衡[1]。同时,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在更好地促进病人机体免疫功能恢复的同时,促进了免疫力的提升,并很好地纠正了病人体内的应激状态,进而有效减少切口感染与腹胀等并发症的出现[1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原因在于,首先通过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满足了病人术后对营养的需求,免疫力提高,减少了并发症;其次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改善病人不良情绪,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这两方面使得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促进老年胃癌病人术后康复,改善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