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
2022-03-28司梦
司 梦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焦作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之路,高等教育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重大变化,其中高职教育在地方教育中尤为突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目标,面对新要求,建立新常态机制,高等教育经费保障利用将有限的资源、经费使用好、利用好,发挥其最大效益。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原则来分配、管理、使用经费,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用市场化手段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高校特色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应该注重职业性、技能性,体现教育特色。高校有限的资源或经费更应该注重实效,不能分散平均,更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甚至“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找准着力点发展学校建设。
就目前形势,我国地方高校占国家高校教育资源投入的20%,却培养着高达80%的学生。近十年来,受教育体制改革影响,地方高校不断扩招,但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为了维持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各高校纷纷自筹资金,部分通过贷款缓解资金压力,缺乏造血机制,出现债务危机,发展艰难。高校事业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资金保障和支撑条件,更需要科学优化经费保障投入机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兼顾,突出特色,保证重点,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稳定把握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集中有限的资金资源,加快发展活力,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韩济长,2018)。
二、某地方高职院校背景介绍
1.以2009―2018年公开财务报告数据研究分析
(1)2009—2018年总收入呈明显增长趋势,由8072万元增至22,562.48 万元。其中:教育事业收入在2009―2018年,最低3350.18 万元,最高6441.90 万元,近三年稳定在5000 多万元;财政拨款在2009―2018年,由2667.00 万元增至16,804.66 万元;数据显示(图1),总收入趋于增长,但总收入增长与学校资金需求明显不匹配,学校资金严重短缺,基础设施、办学规模发展滞后。数据显示(图2),财政拨款占总收入呈增长趋势,表明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增加,但低于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1.2 万元水平。
该校年生均拨款虽然总体呈增长趋势,但按照国家高职院校年生均拨款1.2 万元标准却明显落后,其中年生均拨款增长波动较大,2014年较去年增长幅度较大,增幅比112%,年生均拨款在2014 出现较高增长,但依旧未达到1.2 万元生均标准,只有2018年才刚刚达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1.2 万元水平,此标准也与河南省2019年教育大会中所提及的师范类高职院校标准相差甚远。
(2)地市教育生均拨款情况。2017年某市教育生均拨款为5256.95 万元,较2016年增长14.40%,但在全省排名第18 名,不足全省教育生均拨款1/2。
表1 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经费
表2 地市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表
2.教育经费投入基本情况分析
(1)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生均拨款政策的执行力度较低,资金难以落实到高校。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但西部一些省份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了年生均财政拨款1.2 万元。例如:贵州、云南、甘肃三省人均GDP虽然仅有33,242 元、31,359 元、27,508 元,位于全国人均GDP排名的倒数三位,但是纵观三省年生均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甘肃19,476 元,位居全国第7 位;云南12,822 元,全国第15 位;贵州10,284元,全国第22 位。而且甘肃与云南两省都超过了规定的年生均财政拨款1.5 万元标准。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对年均财政拨款标准政策的执行影响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关键点在于政府对该项政策的重视程度及执行力度。
(2)制度自身存在不足带来负面影响。非省级主办的地市级市、县级市及行业企业所属的公办高职院校没有省级财政支持,导致要求省级统筹推动辖区内生均拨款的制度难以落实。综合奖补的激励导向作用再从省级传递到地市县级市及行业企业时效力减弱,某些省市非省级主办的公办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制度要求更低,即使有奖补政策的省份,也没有具体落实到校,致使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执行率低。
(3)收入来源渠道单一。多数地市级高职院校主要以财政拨款和学生收取学杂费用两种渠道为主,难以获得本地政府资金的有力支持,存在严重依赖性;自身实力偏弱,在高等教育市场不具备强有力的竞争性,自身筹措资金的渠道狭窄,无法实现高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4)成本管控制度不完善。成本理念意识与成本规划形式欠缺,资金使用效率偏低,学校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健全性,控成本与求绩效两者未有效结合,导致项目经费没有得到最大化利用。
学校应找准服务区域发展的办学方向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促进地市区域融合发展,为把学校建成以小学教师教育为主、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职业院校做出积极的努力。
三、教育经费保障投入有效机制的建立和保障重点
1.转变政府理念,重视生均拨款制度切实可行
深圳市等地市级政府,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在近十年间高职院校年生均经费预算内拨款标准已达到普通本科生均经费内拨款标准,甚至在2016年各类高职院校年生均拨款标准达到13,996.34 元。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最本质的问题就是政府要放开思路,肩担职责。
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年生均财政拨款刚需执行。打造政府高校一体化信息平台,督促高职院校的年生均财政拨款情况的执行率情况,借助平台监测高职院校的年生均财政拨款实施进展情况,以完成情况建立奖惩机制。
2.多渠道筹集资金,发行教育专项债券,开拓高校建设项目融资渠道
省地市政府应当积极引导高校发行专项债,解决高校自身资金不足问题。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项土地储备债券例,作为发行专项土地储备债券项目,补充高校目前建设资金缺口。
3.拓宽收入来源渠道
政府应建立有差别区分的高校收费标准,高校收费标准与其收入增长相匹配。高职院校找准定位,提升软实力,注重科研,最大限度吸纳社会资金。
深化注重校企合作,利用学校实验室、闲置土地引入企业学校一体化建设,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学校基础设施、设备等可控的教育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具有两个方面的明显优势,一方面,解决高校自身的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就业率提高,改善生源质量和数量。开办订单式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整体资源的利用,企业和高校有机结合更有利于资源交流,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进而为企业培养更优秀的毕业生。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普遍是传统教学模式,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缺乏,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依据自身需求从学生中选择重点培养对象,提高学生就业率。学校自身发展,影响力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4.加强预算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率
预算管理是高校经费精细化管理的有效保障。首先,建立精细化的预算管理体系,细化预算项目管理。财务人员结合高校的实际业务活动开展预算编制,规划资金使用方向。其次,细化预算项目库管理。高校经费项目多而细碎,不可预见性因素影响经费使用过程,项目变动灵活,因此要建立开放式的、动态的项目库管理。预算项目库要有严格的论证机制和效益分析路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甚至“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对项目实施严格管控。
5.引入绩效评价机制
项目立项、项目经费使用,必须有可量化的指标支撑。在高校项目实施过程中,阶段性对预算项目指标实行量化评价。项目终结期,对项目的投入产出等量化指标,建立完善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地方高职院校认真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建立健全地方高职院校经费保障投入体制机制,按照“统筹兼顾,有保有压,突出特色,保证重点”的原则,构建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学校正常运转,积极有效推进学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根据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