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
2022-03-28万众磊邱亚芳
万众磊 邱亚芳
在国际文化竞争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已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所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如何走向国际、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好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不断涌现,其中汤亭亭作为首位进军美国主流文学的亚裔女性作家,是当时最有影响力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之一。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被列入欧洲经典文学,并且被选为美国多所大学的必读书目或课本的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女勇士》的作品内容,以找到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方式为目的,探究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式的中国传统故事改写和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学习构建作品的思维方式,以期将中国故事与国外主流的叙事方式结合起来,为今后对外输出中国文化故事提供借鉴。
一、中国传统故事改编
作品《女勇士》由《无名女人》《白虎山学道》《巫医》《西宫外》和《胡笳怨曲》五则故事构成。在《白虎山学道》之中,汤亭亭灵活地运用了中国和西方的神话和故事,在中国传统故事人物花木兰的基础上,发挥了独特的联想,进行了独树一帜的改编。将中国古典文学与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理论结合起来是汤亭亭独特的写作风格,结合了她自己的美国生活经历,这就是《女勇士》获得如此成功的合理原因。
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流派,起源于拉丁美洲,因其广泛应用而发展为世界闻名。文学中魔幻现实主义包括现实以及许多在人类世界中永远不会发生的奇妙事件,將真实的日常生活与魔法结合起来,或者以神秘的方式描述的共同情节,从而使内容变得不寻常。因此,一些神奇的现实主义标志,如符号、神话、原型等可以很容易地在这类作品中找到。其中,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模式,代表了典型人类经验的母题,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艺术特征。通过唤起集体的无意识,原型作为过去和现在之间的联系,而魔幻现实主义者经常使用神话作为原型。
小说的第二个故事《白虎山学道》,歌颂了中国著名的女性角色花木兰。女人参军是违反中国古代法律的,她伪装成男人,代替她年迈的父亲去战斗。战后,她拒绝担任任何官方职位,而是回到家中,找回自己的少女身份。在中国传统历史典故中,花木兰虽是女儿身却替父参军,不仅体现了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还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孝道,宣扬儒家的传统思想。然而在《白虎山学道》,主人公“我”是作为一个独立女性个体去参军打仗,和原故事非常不同的是,村里乡亲和军队的战友们都知道“我”的女性身份。这里的花木兰已经不再受困于中国古代传统礼教的束缚,而是一位勇敢无畏、独当一面的女英豪,这个形象正符合西方文化精神。《白虎山学道》中的花木兰从7岁起就在白虎山成功地完成了军事训练,并成为一名剑女。下山后,她不仅代替年迈的父亲参军,还杀死了厌恶女性的男爵,为她的家人和村民报仇。此外,作者在故事情节中穿插了中国典故“岳母刺字”,把男性英雄岳飞换为花木兰,标志着虽是女儿身,但不让须眉。
在当时,汤亭亭对中西传统故事的混用与独成一派的改编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以赵建秀为代表的华裔作家批判道,《女勇士》传播中国文化失真,仅仅为了迎合西方受众的猎奇心理,肆意篡改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从汤亭亭的美国华裔身份特征角度来看,她拥有双重族裔身份,并接受着两种不同文化的教育。美国华裔作家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两种文化中找到立足点、摆正他们的文化立场。另外,结合现代文学研究,以中国传统故事人物花木兰的性格和故事作为基础,采用虚实结合、现实与想象的自由式改编,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部分传统文化的批判性、辩证性的思考,使得作者灵动地体现了当代文化意识。
反观美国产出的花木兰动画作品,虽然故事用的是中国的花木兰,但传达的文化精神却更加偏向西方文化。美国展现的花木兰是根据美国迪士尼文化套路重塑的公主形象,追求平等、自由、独立,从而能够更好地被美国人民所接受并传扬。汤亭亭《女勇士》中的花木兰不再是因为“孝”字大过天而替父参军,而是想要摆脱传统女性的命运,并为之抗争的女战士形象。由此可见,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想要传播出去中国故事,所传达的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融合之处也许就是故事流行与否的关键。
二、灵活运用的中国文化元素
象征主义作为魔幻现实艺术特征之一,经常出现在魔幻现实小说中,带来模糊或象征的意义和魔幻的氛围。符号重复应用于相同的对象,以传达进一步的意义或相同对象的变化,创造一个总体的情绪或感觉。象征主义通常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支持文学主题。在《女勇士》中,汤亭亭也使用了一些符号。她的作品中大量引用了传说、典故、神话、历史人物等中国文化意象与元素,并且小说中还展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观念。例如,《女勇士》中有写到,一对老夫妻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每日习武并且不进杂粮,最后长生不老。除此之外,文中还多次提到白鹤、龙、松树这些元素。龙是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神兽,象征着祥瑞和权威,古代的帝王标志就是龙。在道教的文化中,高人得道升仙后便会化身成白鹤,白鹤又名仙鹤,象征着仙人和长寿。松树在道教思想中象征着生命的永恒。此外,文中还提到金山,在早期的华裔美国移民看来,这片土地可以给他们的新生活带来财富、可能性和幸福,所以他们坚决地离开祖国和亲戚,在美国追求他们的梦想。在结尾故事《胡笳怨曲》中,蔡琰带回了自己写的歌,名为《胡笳十八拍》。汉人用汉族的乐器为之配曲,歌曲传唱至今。这一结局强烈地表达了汤亭亭渴望着能够消除中西文化的对立,看到中西文化融合的那一天。
汤亭亭灵活运用传统的中国元素,结合精彩的故事情节,在《女勇士》中展现出富有东方特色的中国文化,采用多种方式激发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传统意象的融入不仅增添了作品的中国文化特征和独特的东方韵味,也更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作品中把中西方两种文化进行融合应用,展现了作者想通过文学的力量,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搭建起友谊交流的桥梁这一观念。早在那时,汤亭亭就有“文化融合”这一观念,这一思想也体现在《女勇士》中。
三、极具吸引力的叙事手段
《女勇士》最奇特的地方在于它所引发的不同阅读体验。同一本书会有完全相反的阅读体验,这与复杂的叙事方式有关,但读者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也不容忽视。当代修辞理论表示,小说通过叙述者之口能够影响读者对小说人物的情感反思。作者为了让读者拥有更强烈的阅读体验感和情感体验,将其作品的独特主题之处通过特定的叙述方式来表达。《女勇士》这部作品,题材内容、叙事方式上有许多让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地方,这部作品通过采用特殊的叙事方式和主题内容,极大满足了各类读者的阅读体验。
作为第二代华裔美国移民,汤亭亭在美国长大,她对中国知之甚少。然而,正是因为她在一个华裔美国人家庭长大,所以她永远无法摆脱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和传统,这给她带来了双重身份。在《女勇士》一书中,汤亭亭运用了多种叙事的角度,关于构建她理想的华裔美国女性身份的主题贯穿了整本书。在《西宫外》中,这个故事的叙事视角在几乎每个主要人物中都发生了变化:作者、勇敢的母親和沉默的阿姨月兰。也就是说,不同的叙述者通过他们的观察与他们不同的想法来报告这一节内容。这种在不同人群之间的转移显示了华裔女性的艰难现实。汤亭亭首先接受了母亲对月兰的同情,但后来,她转向了月兰的视角,展示了中国移民生活的艰难。此外,在全篇五个故事中,作者的顺序叙述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以不同的叙述角度重新讲述了无名阿姨、沉默的月兰阿姨、母亲、女主角花木兰等故事:母亲的中国视角、自己的美国视角、沉默阿姨的视角、木兰的勇敢视角和蔡琰的流放视角。汤亭亭对叙事视角的转变是为了向读者展示对不同人物事件的感知,并最终解开真相。多重叙述的意义在于可以积极地刺激读者的主观性,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来自不同人对同一故事的叙述来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一过程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叙述角度看到现实。
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汤亭亭讲述了他们知之甚少且非常好奇的事情。这部作品充分描绘了其对中国文化的想象。《女勇士》将西方读者的期待融入服装、发饰、扭面、缠足等方面,使其具有异国风情。这部作品的背景、情节和面向群体虽然是美国,但许多中国读者也被其深深吸引,因为中国读者能够在作品中发现他们熟悉的文学主题,如老一辈和新一代思想的冲撞、中国家庭观等。此外,除了改编岳飞、蔡琰、花木兰这些历史和民间故事,作者还通过创造性的并置,使东西方的文学母题增添了包容性和创新性。例如,从俄狄浦斯解开的斯芬克斯之谜到贝娄的哲学探索,对身份的思考和追问一直是西方文学传统的主题。如此,中国和美国的读者都能从这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中找到各自熟悉的主题。
四、结语
汤亭亭在作品《女勇士》中的故事既表达了作者所处环境的文化,又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用传统故事加上自己的想象与思考,其中传达出来的新版本花木兰被众多西方读者接受和赞扬的同时,也神奇地吸引着中国读者。这部作品运用了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让更多的美国人理解中国文化,分享华裔美国人的困惑、挫折和期待。同时,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创造了一种不寻常的魅力和独特的美学效果。在作品中,作者对中国文化元素的使用灵活又富有创意,在吸引读者、满足读者猎奇心理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虚实融合、东西流派交融相得益彰,作者用富有艺术性的叙事手法,传达出华裔所处的复杂环境,微妙地表达了不同文化身份下的心理活动。从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视角来看,《女勇士》对故事的改编和中华文化元素的灵活运用的叙事策略值得借鉴,在反映真实的同时又能将中国文化及传统故事讲出来、传出去。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美国华裔女性代表作家讲好‘中国故事’的叙述艺术研究”(YY20226)。
作者简介:万众磊(1993—),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英语教学法、中英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