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全等三角形学习的四种意识

2022-03-28曹宝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定形图象线段

曹宝

“全等三角形”的学习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四种意识,即通过“边角定形”意识实现元素到“三角形”的跨越,通过“利用全等”意识认识全等的作用,通过“推陈出新”意识增强推理能力,通过“全等变换”意识理解全等的实质。

一、“边角定形”意识

边、角是三角形的基本要素。初学时,学生理解题意中提到的“边”“角”相关条件时,往往不能由角及形、由线及形。在复杂图形中,因为有干扰条件或位置关系不易观察,即使两个全等三角形已经存在,学生依靠直觉也不易发现。在需要做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时,学生无处着手。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以条件中的“边”或“角”来确定目标三角形的意识,即“边角定形”意识。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由条件或问题中的“边”“角”确定相关三角形,再通过发现或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实现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提升。

全等三角形的五个判定定理(SSS、ASA、SAS、AAS、HL)中都有“等边”条件。存在“等边”是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也是“定形”的重要依据。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图形分离法或涂色法主动“定形”。

如图1,在△ABC中,AC=BC,直线EF交AC于F,交AB于E,交BC的延长线于D,连接AD、BF,若CF=CD,BF=AD。求证:BF⊥AD。

此题直观上不易发现全等三角形,从求证中也难以确定全等的目标图形,但条件中给出了三对相等的线段,教师应利用这些“等边”,引导学生通过“定形”猜想并证明△BFC≌△ADC,再通过全等带来的等角证出∠BCF=∠ACD=90°,从而得出∠BMD=90°。

二、“利用全等”意识

全等三角形可提供等边、等角,在解决等量关系问题中有重要作用。很多时候,学生由于缺乏“利用全等”的意识,不能有效利用全等带来的等边或等角构想解决问题的思路。

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利用全等三角形提供的条件解决问题呢?有一类题目,需要证明两对甚至三对全等三角形,在根据条件得到第一对三角形全等后,可利用其提供的等边或等角,为证明第二对三角形全等服务。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此类问题,能强化学生“利用全等”的意识。

如图2,在四边形ABDC中,∠BAC+∠BDC=180°,BD=CD,DE⊥AB于E,求[AB+ACAE]的值。

此题条件中给出了BD=CD,作DF⊥AC于F,根据四边形ABDC对角互补可以证出外角等于内对角,即∠DCF=∠DBE,从而得△DCF≌△DBE。通过这对三角形全等,不仅能得到BE=CF,为后续代换线段做准备,而且提供了DE=DF,可用于证明第二对三角形全等,即△ADE≌△ADF,进而得出AE=AF,推知[AB+ACAE=(AE+EB)+(AF-CF)AE=2AEAE=2]。

还有一类题目,问题指向“全等”的方向不明显,学生不易想到通过证明或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事实上,当全等三角形出现后,就能带来相等的量,再通过代换找到更多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线段或角的相关问题提供条件。

如图3,在△ABC中,AB=AC,∠BAC=90°,边AB上的点D从顶点A出发,向顶点B运动,同时,边BC上的点E从顶点B出发,向顶点C运动,D、E两点运动速度相等。设x=AD,y=AE+CD,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4,图象经过(0,2),则图象最低点的横坐标是________ 。(2021武汉市中考T16)

由题可知AD=BE,构造△FBE≌△CAD(如图5),得出EF=CD,可将问题转化为求AE+EF取最小值时AD的长度,即当A、E、F共线时BE的值。再由图象信息可知:AD=0时,y=AE+CD=AB+AC=2,得AB=1,最后求得BE=[2]-1=AD。

三、“推陈出新”意识

“等量”是研究全等三角形的关键,当条件给出或题中证出一些等量时,往往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代换出新的等量。

如图6,锐角∠AOC,OA=OC,D、B两点分别在线段OA、OC上,且OD=OB。设∠A=α,将△ODC绕点O逆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使∠BOD=α(如图7),过B作BE∥CD交OC于E,求证:BE=AO。

由条件可得△AOB≌△COD,所以∠1=∠2,∠4=∠C=∠BEO。根据目标线段BE、OA,考虑以边BE、∠BEO为基础构造一个三角形与△OAB全等。由条件知∠3=∠4,作∠BFO=∠BOF(F在CO上),得BO=BF,并由∠BFO+∠BFE=180°,∠BOF+∠OBA=∠1+∠3+∠OBA=∠2+∠4+∠OBA=180°,证出∠BFE=∠OBA,从而△BEF≌△OAB,得BE=AO。

四、“全等变换”意识

当题目给出的条件显得不够、不明顯,或者条件及目标中的线段、角等元素不好利用时,我们可以将图形做一定的变换,使学生发现隐含条件,构造新的三角形,从而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从变换的角度认识全等,借助平移变换、对称变换、旋转变换等方法,整体把握图形,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运动、位置确定、性质探讨等过程,能促进学生对“全等”问题的深度理解。

如图8,D为等边△ABC外一点,且∠CDB=60°,E为边BC的中点,连接DE、DA,求证:AD=2DE。

根据要证结论及条件“E为边BC的中点”,易想到通过“倍长中线”DE,构造△DEB≌△FEC。这样做的实质是将△DEB绕E点旋转180°,通过旋转变换得到△FEC,出现DF=2DE。在尝试证明DA=DF时,图中找不到已有的全等三角形,必须通过全等变换转移线段,构造新的三角形。抓住△DCF,在已知等边△ABC的基础上,作等边△DBG,将△ABD旋转变换为△CBG,将AD转换为CG,构造出△GDC。随之发现DG=DB=CF,∠FCD=∠GDC=120°,CD=DC,发现对称变换的两个全等三角形,即△FCD≌△GDC,从而证出AD=CG=DF=2DE。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刘佳

猜你喜欢

定形图象线段
三点定形找对应点
函数y=Asin(ωx+ϕ)的图象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从民国报刊文章看汉字正字之“定形”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从图象中挖掘知识的联结点
“有图有真相”——谈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