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神话特征实施神话教学
2022-03-28张雪琴
张雪琴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解释,并依靠口头讲述使其代代相传,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具有永久的魅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神话教学的特点呢?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神话单元为例,谈谈神话教学策略。
一、紧扣神话特点,突出人物的神奇
神话中的人物具有超自然的令人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能做到凡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也正是神话故事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教学神话故事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人物的神奇力量,分清神话人物与现实人物的不同。
《普罗米修斯》讲述了主人公盗火、被缚、被折磨、最终获救的故事。笔者在教学时,为让学生理解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的神奇,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普罗米修斯与凡人的不同之处。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鹫鹰“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和“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等内容。笔者据此提问:“如果是普通人,受到其中任何一种折磨,还能活下去吗?”学生稍加思索,便能回答:“不能。”笔者顺势指出:“这就是神话人物的神奇之处,他们有着超自然的非凡能力,这种能力是远古人类面对无法应对的自然灾害而产生的对自身能力的一种向往,在远古人眼里,只有超自然能力才能解释自然现象。”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普罗米修斯备受折磨背后的精神实质。经过分组讨论,有的小组认为“他备受折磨而不屈服,表现了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的小组认为“我们从中看出了主人公甘于牺牲的精神”,还有的小组从中发掘出“主人公机智勇敢,富有同情心”。这些看法从不同角度对普罗米修斯进行了概括,都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也从文本解读中深切感受到普罗米修斯不屈的灵魂和高贵的人格。
《精卫填海》是一篇小古文,教学时,很多教师将重点放在文言字词上,忽略了文本的神话特点。笔者在教学本文时,在指导学生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把教学重点放在故事的神奇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上。首先提问“人在大海中游泳,有被淹死的可能吗?”这个问题属于现实问题,学生很容易解答。接著,笔者提问:“被淹死的人死后能变成鸟吗?”这个问题属于神话问题,学生议论纷纷,大部分学生说“生活中不可能”,少数学生则说“在神话中是可能的”。笔者顺势指出神话的重要特征——现实中不可能的事,在神话故事中都是可能的。学生理解了神话的特征后,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人死化鸟的合理性。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换位想象:“如果你是精卫,每天衔来树枝和小石子,能把东海填平吗?”学生稍加想象,都认为精卫根本不可能填平东海。笔者趁机提问:“在现实生活中,精卫凭一鸟之力不可能填平东海,但在神话故事中,它能不能填平东海呢?”这个问题涉及人物形象和文本意蕴,学生兴趣大增,结合神话故事的特点,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学,才能体现神话文本的特点。
二、紧扣神话内容,突出故事的神奇
神话故事是人们对自然及社会现象的奇幻想象,情节曲折离奇,甚至令人不可思议,充满了魔幻色彩,这是神话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神话角度看待故事情节。
《盘古开天地》写了人类祖先盘古开天辟地后,用自己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在指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时,一些教师无视神话特点,从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概括故事情节。这种教法虽能体现语文要素,但缺少了神话故事教学的针对性。笔者教学这篇文章时,紧扣故事情节的神奇和魔幻,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首先,笔者从“很久很久以前”入手,让学生树立起神话阅读意识;接着,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想象“宇宙混沌一片”,这就引出了神话主人公盘古开天辟地的原因;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盘古如何开天辟地”;最后,要求学生概括“盘古开天辟地后又做了什么”。通过层层铺垫,学生最终概括出故事情节:盘古用斧头劈开天地,为了不让天地会合,他用自己的身体撑住了天和地,并将自己的身体化成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在此基础上,笔者提问:“我们这个美丽的宇宙真的是由盘古的身体化育的吗?”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是”。笔者追问:“文章为什么说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学生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不久,就有学生回答“这是神话故事,不能当真实事件”,也有学生说“这是作者的想象,不能当真”。笔者顺着学生的理解,紧扣神话特点总结:“我们现在知道宇宙不是盘古化育的,但是远古人类对天地的形成充满了好奇心,又无法解释原因,便想象出一个伟大的祖先开天辟地,化育万物,这就让天地形成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这种神奇的想象正是神话故事的魅力所在。”
进入《普罗米修斯》的学习时,学生根据对《盘古开天地》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神话阅读意识,很自然地从“很久很久以前”入手理解文本内容,然后从人类无火、主人公盗火、主人公被缚、主人公备受折磨和主人公获救五个方面进行概括和复述,最终认识到:火并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的,但在远古时期,人们对火的形成充满了好奇心,但缺乏解释火形成原因的科学知识,就想象出一个伟大的英雄从天上盗火的故事,这就让火的形成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三、紧扣神话故事,突出神话意蕴
神话故事的外在形式是神话,但其蕴含的思想却有现实的针对性。所以,在教学神话故事时,教师应该借助神话故事挖掘其深刻的意蕴,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神话中学习人物品质,感受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女娲补天》讲述的是女娲求雨神灭火、造船救人、寻找五彩石、冒险补天的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在小结环节,笔者指导学生通过文本内容分析女娲的精神品质,学生从女娲求雨灭火和造船救人中挖掘出女娲拯救人类的博爱精神,从女娲寻找五彩石中挖掘出女娲不怕困难的精神,从女娲冒着生命危险补天中挖掘出女娲甘于奉献的精神。但是这些能力和精神都是神话人物独有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既不能求雨神灭火,更不可能去冒险补天,那么,文本除了赞美女娲的精神品质外,有没有现实的针对性呢?当代小学生应从女娲补天的神话和女娲的精神品质中得到什么启示?笔者以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将神话人物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对接。经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学生回答“我们做不到神话人物所做的事情,但我们要学习神话人物的精神品质”,也有学生说“文章不是让我们去求神补天,而是让我们学习女娲的精神品质”,还有学生说“我们只要具备了女娲的精神品质,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样,教学本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神话故事的内涵,笔者引导学生分析:“远古时期的人们创造了女娲补天的故事,是想表达什么愿望?”这个问题让学生有些无所适从。于是,笔者采取了想象移情法:“如果你是远古人,在生存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面对因雷击造成的大火和突然暴发的洪水,你怕不怕?”学生齐声回答“怕”,甚至有学生说“不说远古人了,就是现在的人也怕”。笔者顺势引导:“远古人害怕大火和洪水等灾难,但又没有办法控制灾难,他们便希望什么?”学生很快答出“有人能够制止这些灾难”。笔者趁热打铁:“于是,他们就创造了像女娲这样的神来消除灾难,神帮他们消除灾难后,人们就可以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学生答出诸如“安全”“幸福”“快乐”“美好”之类的答案。笔者再回到前面的“想表达什么愿望”的问题,学生顺理成章地答出“表达远古人类希望神帮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
(作者单位:枣阳市太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