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四部曲”
2022-03-28王高
王高
指导小学阶段的学生临帖,教师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而言,可以分为入眼、入脑、入手、入格四个阶段。
入眼。入眼不是简单地看,而是细致观察。学生在临帖之前,教师要指导他们观察字形结构、用笔方法、线条特点、笔画位置和笔画间的关系,以及笔画的轻重、提按、呼应等。观察清楚之后,就可以临摹了。“临”是将帖本置于案头,照着书写;“摹”是把透明的纸覆盖在范本上,一笔一画地印着写。例如在教学生临写“流”字时,教师先让学生摹帖。刚开始摹时,学生比较容易发现“流”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寬,但不容易关注到左边三个点的位置关系,教师可以在三点水处画上红色辅助线,利用课堂互动工具让学生摆一摆三个点的位置,学生就会发现这三个点不是笔直地连在一起,而是左弧形态。经过指导,学生临写时不仅能做到左窄右宽,还能发现三点水中的第二点、第三点是相互呼应、笔断意连的。这样由易到难,一步步摹帖、临帖,“流”字的帖本形态就印入学生眼中了。
入脑。临帖,仅仅入眼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入脑,也就是让所临之字的形、意及书写要领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烙印。如书写“書為心畫”中的“為”字时要做到四个点画间距均匀,三个横画向右上倾斜,最后一笔的折钩粗重,但学生临帖,尤其是背临(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时,有的横画没有向右斜,有的向右斜了,但整个字重心不稳,还有的没有表现出横细竖粗的笔法特点。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这个字的记忆没有入脑,或者说入脑不深。这时,教师就要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如,借助多媒体将重点笔画标红,引导学生发现三个横画都向右倾斜了,但字看上去还稳稳当当,是横折钩中的折钩起了作用,即斜中求正。当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时,整个字的笔法特点就刻入其脑海中了。
入手。我们可以通过局临和通临来解决入手的问题。
“局临”,顾名思义就是局部临写。局临可以临一个笔画,也可以临几个有代表性的字。在教学集字临摹“有容乃大”时,教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发现四个字都有“撇”,从而意识到写好撇对创作这幅作品至关重要。如何临习撇?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四个字中的撇,发现它们有的是直撇,有的是竖撇,有的是短撇,还有的是细撇;接着指导他们反复练写这四种不同形态的撇;然后指导学生局临四个字中最难写的“乃”,这个字上缩下伸的特点学生很难发现,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在“乃”字上标出两个框,辅助学生观察,教师尤其要对“乃”字长撇起笔的位置进行指导,如设计两个点位,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起笔点。
通临指从第一个字开始,把整幅作品临摹下来。通临的关键在于整体观,如:“有容乃大”这幅作品包含正文、落款和印章三个部分;书写横幅作品时要按从右到左的顺序;写“有”字时,起笔要靠右,给落款留下位置;四个字的大小要合适,间距要均匀。通临之前,学生只有对这些基本要领烂熟于心,书写时才能胸有成竹。
入格。“入格”就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实现入格的路径是意临和创临。所谓“意临”,指临摹书法作品时不求酷似,而专注于其所表现的精神,以求古人笔意。所谓“创临”,指临摹书法作品时能吸取古人之长,在传承中创新。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两方面都有较大的难度,本文不具体阐释。
(作者单位:武汉市洪山区武珞路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