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2022-03-28何丽芬
何丽芬
朗读是什么?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大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教师要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既有适应实际生活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关于阅读教学”这个环节中还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朗读训练的重要性。所谓“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目标指出:“指导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段的孩子活泼可爱,非常容易被新鲜事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低年段也是学生朗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所以朗读要从小学一年级抓起。学会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呢?
第一、字音要读正确。“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有的孩子咬字含混不清,这样不但不能发展语言,还会养成讲话时含混不清的毛病,要注意纠正。还有些孩子朗读一字一顿、一词一顿或者是拉长声音,形成唱读,都是要注意纠正的。要抓住容易读混读错的字词教学生反复练习发音,并经常提醒,直到读完全读熟字音为止。
第二、朗读要流利。一篇课文有的学生读几遍就能流利地朗读下来,但总有那么一些学生尽管反复练习,总读不流利,就需要平时老师扎实有效的指导与训练。
1、指导读通句子。由词语到句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打好了朗读的基础,在正确朗读词语的基础上,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反复读好难读的句子,才能保证学生流利地读课文。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常出现一些长句子,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时,凡是读得不正确、不流畅的句子,绝不放过,要让读的学生再读,一直读到合乎要求为止。一些难读的长句子,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用“/”画出停顿,通过教师领读,让全班学生反复地读,真正做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有个成语叫“熟能生巧”,对于朗读而言,就是要勤读勤练,读多读熟了,就会朗朗上口。
2、训练“眼快于嘴”。所谓“眼快于嘴”就是指在平时的朗读过程中指导鼓励每一个学生朗读课文时做到“眼睛比嘴巴快”,也就是做到“看”先于“读”,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嘴巴读前一个词或短语时,眼睛要看下一个词或短语,嘴巴在读前一行最后一个词或短语时,眼睛要看下一行第一个词或短语。学生在朗读时,教师要注意观察,眼光游离于书外的学生,就没做到“眼比嘴快”,读得不流利,教师要及时提醒。并做到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大有好处。
第三、朗读要有感情。对作品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是朗读好的基础。要读得有感情,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来表情达意,理解是朗读的实质。要让孩子知道作品每句、每个字所表达的意思,想象出该用什么感情来表达,只有让孩子理解了作品,他才能够真正把握好作品,才能用声音表现出来。
1、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信息资源,以信息技术为媒,为朗读频添色彩,可以让学生想读、敢读、乐读、会读、美读,读出感情,读出精彩。信息技術可以创设最优化的教学情境,精美的画面,精妙的音乐,效果妙不可言,使得读者动情,听者入情;读者用心,听者动心。老师只需启发学生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想象,让学生“会读”,并且加强训练,让学生“美读”。
A、利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配乐训练朗读是一种既经济又方便的创设情境的方式,比如在教古诗时可选用悠远清雅的古筝曲,在教美文时可选择一些悦耳动听的钢琴曲或轻音乐。
B、利用图片引发学生的想象,点燃学生朗读欲望。形象直观的图片也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重要方法。比如《姥姥的剪纸》这篇文章,在“体会姥姥心灵手巧”的这个环节,通过课件给学生展示丰富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剪纸艺术的魅力以及姥姥的心灵手巧,边读文章边欣赏美丽的图篇更容易动真情,对姥姥的怀念之心油然而生,这时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
C、利用视频刺激感官,调动朗读热情。视频因为视听结合、声画并茂,融合直观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能让唤起遐想,仿佛穿越空间,如临其境,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变得充满情趣,从而能调动学生朗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朗读还要注意正确的运用速度、语调、停顿等手段表达出来,才能读出文章思想感情。
A、注意速度:朗读时要把握好停顿,这一点非常关键,很多时候孩子读文章时像“放鞭炮”一样,一句接着一句,根本听不清楚什么,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决定朗读的速度。一般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读得快一些,庄严、沉痛、平静、悲伤的内容要读得慢一些。在同一篇作品中,速度也是有变化的。
B、注意语调:在表达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要读得重一些。重音一般是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有时为了突出某些词语还要一字一顿的读。但在表达幸福、温暖、欣慰、体贴的情怀时,往往要把重音轻读,即读得反而比其他语句轻柔。
C、注意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组成部分,它表示了句子的不同语气和不同长短的停顿,所以要能根据文中的标点读出适当的停顿。同时还可以不按标点停顿,这里说的是表情达意的需要,为了增强感染力也可以变化停顿时间。
读得有感情是对朗读教学的最高目标,这感情是复杂的,是多元的,既有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文中人物的情感,又有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感以及读者自身的情感。
作为教师,培养孩子朗读能力的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关注每一位孩子,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规范的指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