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教学:提升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2022-03-28赵德琴
赵德琴
[摘 要] 数学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也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教学中注重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操作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借此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数学实验;数学素养;动手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十大数学素养的要求,围绕这十大素养,教师的教学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教学不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数学知识,而是在数学课堂上传授数学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并能用数学思想去看待世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起生硬的知识,更强调情感的诉求.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去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呢?很明显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教学方法,需要去思考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学生更加感兴趣的不是直接获得知识,而是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在过程中去分析和思考,产生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数学实验的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体验和感受中收获成长. 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一谈如何进行数学实验教学,提升数学素养.
认识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涉及数的认识、方程、函数等等,学好这部分内容是提升数学学习效果的基础. 通过学习数的运算、数量关系的变化以及函数、方程等内容,培养学生在运算能力和数感方面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代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实验中,加强学生数与代数的学习和提升他们运用知识的技能至关重要.
案例1 切饼实验
数与代数中的经典问题切饼问题,主要讨论的是切的刀数与饼的块数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能遇见这类题目,但是如果没有善于思考的能力,就容易被他们忽视. 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进行引导实验.
问题1:如图1,图中反映出切1刀、2刀、3刀后,饼有什么变化呢?
生:切1刀,饼被切成2块;切2刀,饼被切成4块;切3刀,饼则被切成7块.
师:同学们应该都有买饼当早饭的经历,那么如果切4刀、5刀,或者n刀,这块饼最多会被切成多少块呢?一下子回答有些困难,那我们先做一个实验,同学们不妨试一试,把结果记在下面的表格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进行动手操作和记录. )
师:同学们完成的都很快. 那么下面我们把记录的结果,用坐标表示出来. 根据坐标上切的刀数和饼的块数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呢?
本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记录数据,进而在坐标上呈现数据,使结果一目了然. 通过坐标轴的观察,学生需要运用函数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将所切刀数和饼的块数表示出来,有了这个数学模型,随意变化数值,学生都能轻而易举地计算出结果.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了动手能力、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可以说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自然极大地提升了数学素养.
探究几何与图形
几何与图形是初中阶段数学的又一关键知识,需要学生学会认识图形及其运动、平移、转换等等,能够通过学习图形知识,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图形转换建模,进而解决问题. 解决图形问题既需要空间概念,又需要几何推理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不仅对图形及其定理有了明确的认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应用意识及创新思维.
案例2 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質实验
探究活动:
(1)如图3,在纸上画一个∠BAC,沿经过顶点A的直线进行对折,使AB与AC重合,经过顶点A的直线记为AD,那么∠BAC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是什么?
(2)如图4,AD是∠BAC的角平分线,在AD上任意取一点P,分别向AB和AC作垂线,垂足分别为点M和N,比较PM与PN,你发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3)如图5,已知∠BAC,在其内部作与AB平行的直线l,与AC平行的直线l,两条直线分别到达AB和AC的距离相等,l与l交于点P,连接直线AP,并对折∠BAC,那么两边重合吗?据此你发现了什么呢?
(4)已知一个角,怎样用直尺和圆规作出它的角平分线呢?
本例通过四个探究活动,逐层推进,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角平分线的定义,第一个活动是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角平分线;第二个活动是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第三个活动则采用逆向思维,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第四个活动是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图找到角平分线. 经过这四个探究活动,学生从知识掌握到技能运用,全方位地掌握了角平分线这一知识点.
这四个实验活动,涉及实践、思考、分析,调动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学生并不只是简单地获得了角平分线这一知识,而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认识这一知识,怎样从直观推理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概念,提升了数学素养. 在学习几何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任性一的问题,抽丝剥茧地去引领学生探索知识,并从中感悟数学的方法和思想,体会数学的趣味性.
学会统计与概率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概率与统计. 在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会更加复杂的概率与统计知识. 概率与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等. 下面以概率知识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率,笔者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
案例3 摸球实验
(1)准备6个大小相同,质地相同的乒乓球,放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其中2个红色、2个黑色、1个白色、1个黄色,摇匀后随意摸取,请问有几种结果?摸到哪种颜色的概率大?哪种颜色的概率小?
(2)摸到一个球,把颜色记下来,再重新放回袋子,重复摸取50次,你觉得会是怎样的结果?进行50次实验,记下结果.
(3)将活动一的实验,通过表格记载下来,并计算频率.
(4)观察上述表格中的频数和频率,你发现了什么?计算各组中的频数之和与频率之和,你又发现了什么呢?
上述实验活动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数据记录、发现规律进而认识概率的过程. 首先通过活动一学生体会到可能性的大小;接着通过50次的实验,体会频数和频率的关系,对如何计算频率有了初步认识;最后计算频数和频率之和,明确了频数即为实验的次数,频率之和则为1.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活动,经过数据的整理观察和分析,再通过小组的交流,逐渐发现其中的奥秘,理解频率的含义. 概率的知识难度并不是很大,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学会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这些方法都将经常可以用到. 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定理、知识并不是随意得到的,都具有其深刻的实验基础,引导学生通过理性的眼光去客观公正地看待世界,做到“以理服人”.
以上三个案例只是日常教学中实验活动的冰山一角,大部分的数学知识都可以通过数学实验活动进行讲解和渗透.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都认识到要加强学生数学活动的体验,但是对于以什么内容为抓手,却常常存有困惑,以至于裹足不前. 首先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 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相信我们会深知数学课堂怎样让学生“动起来”,参与进来,真正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只有在实际操作和体验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对数学产生兴趣,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探索交流,收获成功.
总之,教师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习惯,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数学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学会知识和技能,感悟数学思想,从而不断提升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