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迟满足

2022-03-28赵瑜

广州文艺 2022年3期
关键词:成年人选择题沙漠

赵瑜

在许子东的微博里又一次看到这道著名的选择题:

斯坦福大学有一种棉花糖测试,是关于孩子的欲望与满足方式的。这项测试内容给五岁儿童提供两种选择:一种是现在即刻选择吃一颗棉花糖,另一种是耐心等待几分钟以后,则可以吃两颗棉花糖。大多数儿童选择现在吃一颗糖。后续研究表明,抵御了诱惑的孩子在成年生活中要成功得多。

许子东在微博里问了一句,作为一个成年人,你会怎么选?

这条微博的下面,回复颇多,然而,答案梳理起来不过三类:第一类人的选择是吃一颗,不等待;第二类人的选择是等待,延迟满足感;第三类人是起哄的,说,他不喜欢棉花糖,弃选。

这道题虽然是给五岁孩子的测试题,但是,从成年人的选择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不同选择的人,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文化认知。

大多数选择第一种的人,在留言中都说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当下的现实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要选择第一种。

成年人的现实主义不能细想,粗鄙利己者有的,见利忘义者有的,而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社会学的短视,这不是个体的,而是一种有着良好社会基础的共性,是整个社会所经营出来的共同的价值观的具象。

成年人的现实主义,大多是经验过后的心得。“不贪婪更多,只看眼前……”照理说,这道理也无可指摘。但是,这背后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心理,是一种缺少公共道德和利他的示范。看到这样的景象,我所想到的大多是快餐店,奔跑的外卖小哥,车祸,快速回本的项目,以及一年可以生产三季的水稻田等等。与之相反的,是工匠精神,有味道的食物以及百年老店的诚实可靠。

简单的一道选择题背后,其实不只是个人的选项,还包括整个社会的审美判断。

回到选择题上来。我想说的是,延迟的满足,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解释,也是一种高级的进化证据。面对一种美好的东西,尽管很喜欢,但是我忍一下,战胜当下的诱惑,等一会儿便会有两颗棉花糖。这差不多是一种比喻。

人生是时间、物质和认知累积的过程。有些人可能一生都只在某一个向度上进行高度或宽度的累积,也有一些人,因为某一个成长的路口遇到一阵风雨,而获得全方位成长的机会。有些人一出生便拥有丰厚的资源,有些人呢,却需要走相当长的路,才能赶到那个人的起点。但是,只要是生态平衡的社会,人的丰富和提高,都处于一个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流动的生态链条里。这就是一个好的时代的判断标准。

所谓时代的好,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上升空间,很多通道没有被堵塞,被圈定和垄断。在这样丰富而流畅的时代,人性丰富的人,才更有可能累积丰富的物质。这是常态社会的常态物理。但是,一定也有非常态的社会。一个社会的转型时期,又或者是财富的原始积累阶段,万物野生,世事荒芜。人从空白而来,生动而又无知,这样的时代,人的物质财富的累积,有时候反对常态的道理,那些单一链条的人,反而更容易获取资源占有者的信任,从而快速完成阶层的进化。

社会、生态、进化,这些词语背后,是烟火人间和琐碎多彩的家庭生活。看似理性的描述背后,差不多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视野积累和规则的建筑。一个乡野长大的孩子在城市落脚的过程,不过是社会的一次流动、一声喘息。一个家庭为孩子的学习更换一次住房,也是一次人生的重大选择。一个女生的堕落故事整个社会都出了力。一个励志的成功学人物,也是由一个一个的他者组成的。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个体很难对抗整个社会的平均认知,大多数时候,底线的建立也借助于社会平均的承受力。可是,有一个常识必须要不断地重复说出,那就是:“平均的,大多数人都认同的,未必是正确的!”——虽然未必都是正确的,但在中国当下,却能左右小部分人的命运。而被这些平均的数字伤害了的那一部分人,以及那一部分人的抵抗、倾诉……或者是悲伤地承受自己的命运的姿势,才应该是社会进化中最有效的部分。

疼痛感对于个人来说,是生命重启的前奏,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疼痛感意味着,社会的运行中有了漏洞,需要在规则的执行中打上一些文明的补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忽略,只强调大多数人的感受。

正由于此,每一次,当大多数人选择了利己的现实主义的时候,常态或健康的社会,一定要补充说明,另外一部分人的选择,也是正确的,值得被大家接受或重视的。这样,才是真正的生态和谐。

关于糖果的选择,为什么强调是一个面向孩子的题目呢?因为,对于成年人来说,和孩子选项一样的话,意味着,这些人还没有在内心里长大,还有一棵巨婴的芽苗在某些土壤里生长着。所以,当一些成年人说出和孩子一样的选项的时候,才要进行反思,延伸和批驳。

这是一种理性梳理,说到底。人的变化来源颇多,不能根据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就普遍发放结论。回到糖果的题目上,一个成年人,面临类似于糖果的选择题的情况几乎每天都有。一个想要走入婚姻的年轻人,他面对两个女性的感情时,同样是棉花糖选题,是选一个家境优秀的呢,还是选一个精神沟通更流畅的呢。一个如果面临着公务员考试的选项,也是一道棉花糖选题,是选择竞争人数较少而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机构呢,还是硬着头皮选择竞争压力最大但自己实在是喜欢的机构呢?一个作家的写作,其实也充满了棉花糖诱惑,写市场上流行的题材,婚外情、潜规则、霸道总裁、富家女的题材更容易出版,更容易畅销,然而,写作的意义呢,会在这样的选项中渐渐消耗掉。同理,选择延迟快感,耐得住寂寞,熬上一段时间,也许会有另外的收获。

这样说来,几乎,所有活着的命题,或多或少,都有一颗棉花糖和更多棉花糖的两难。

那么,还是回到棉花糖的现场。当你忍住不吃第一颗棉花糖,等着过几分钟领两颗的时候,棉花糖却发完了。理论上讲,随时都有这样的风险。而想清楚了,明知道有风险,却依然还是决定选择第二种的人,其实从人品上更可靠,因为他们至少不看重眼前的利益,而且还可以承担一定的风险。

有一个好玩的事情就是,选择第一种的人,在这道选择题中,我们看不出他们的选择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那么,我们换一道同类的题。将选择的语境设计得更加凶险一些,那么,事情的逻辑便会更清晰一些。比如,一队人要徒步穿越一个距离相当长的沙漠,考虑到负重等因素,领队的向导决定,每一个人只带一瓶水,并特别交代了一下,大家可以在行程一半过后再喝水。那么,选择题来了。你会在口渴的时候,先将水喝完,还是稍微忍一下,以免到后半程的时候,口渴却没有水喝?

是的,这道题和棉花糖同类。延迟更有安全感,或者说快感。

照理说,在棉花糖选项中,选择第一个答案先吃一颗棉花糖的,在这道沙漠题中,同样会选择在口渴的时候将水喝完。因为,这样的人只会尊重本能,他们没有能力忍耐,甚至,从本质上,他们看不上忍耐的人。

所以,选择第二个答案的人,在过沙漠的时候,更安全,也更容易成功地走出沙漠。

如果,一个年轻人在沙漠的时候,先将自己的水喝完了,后来,因为太渴,而晕倒在沙漠里,被选择另一个选项的人救了。那人让出一半的水给他。

那么,你们猜,这个被救的年轻人,会感激那个救他的人吗?

从人性的角度上来说,大概率不会,他们不但不会,还会嘲笑这个让他喝水的傻瓜,自己不舍得喝水,渴成了这个样子,最后还不是捐给了我一半?而至于救命之恩这回事儿,在选择第一个答案的时候,他们便本能地觉得,既然选择不喝水,那么,剩下的水他们自己不喝不也浪费了吗?是吧,潜台词差不多意味着,不救他,别人就是一个坏人。

当然,这样的推导一定也只是个案,是一个片面的参照。所以,这样推出来的结论,也只能适合于一部分中国当下的现实主义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是聪明的。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那些放弃了选择的人,只是故意没有选这个过于利己的选项而已。

再回到这篇文章的开始,先吃一颗棉花糖,表面上是我们至少吃到了一颗棉花糖,本质是短视,不敢冒险。而等几分钟可以拿到两颗棉花糖,表面上是占了一些便宜,多拿到一颗糖。本质上是只要我们适度地抵抗一下自己短视的欲望,便可能收获更多。

探討到了这里,几乎是一种哲学说明了。有意思。

责任编辑:梁智强

猜你喜欢

成年人选择题沙漠
成年人是如何渐渐失去朋友的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沙漠之旅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走进沙漠
走进沙漠
成年人的辛苦
穿越沙漠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