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背景下朋辈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及教育研究

2022-03-28徐开娟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朋辈教育引导网络舆情

徐开娟

【摘 要】 大学生群体作为人数最多的网民群体之一,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做好大学生舆情教育引导就必须研究舆情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探讨评论主体及评论偏向性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网络舆情背景下,在朋辈评论主体情景下对网络舆情事件主体的道德评分大于普通网民评论情景,评论偏向性产生的影响大于评论非偏向性。基于此,高校可以搭建平台,发挥朋辈影响作用;加强宣传,积极引导评论偏向;深入网络,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等策略,做好网络舆情教育引导。

【关键词】 道德判断;网络舆情;朋辈;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 G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2)01-0021-03

道德判断是人们根据道德准则或价值基准,对道德行为或事件进行判断和选择的心理过程,它是道德意识的核心成分,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前提。新时代条件下,互联网使用越来越普遍,社会各类网络舆情此起彼伏,青年学生道德养成难免受此影响,搞清楚网络舆情如何影响青年学生的道德判断,是做好网络育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发挥教育在立德树人中作用的关键。

一、问题提出

网络舆情是由网民群体和权威机构等主体,针对具体事件、问题、讨论等网络客体所产生和发展出来的,包含针对该网络客体而出现的态度、观点、情感等因素评价的集合。2021年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70.4%,在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为21%,而学生群体中大学生占比最高。目前针对网络舆情的发展、传播相关研究较多,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网络群体在网络舆情中的道德判断则相对较少,深入探析影响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道德判断因素,能更好地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新视角,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取向,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网络舆情下探索朋辈在网络舆情中对大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的影响机制,可以更好地利用朋辈教育的方式对大学生做好网络道德教育,促进网络文明建设。

二、实验方法

(一)实验设计

1.实验材料选取

通过网络社交平台面向大学生收集关注或参与过的网络热点事件5件或5件以上,并参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2019、2020 年舆情分析报告,选择6件具有道德争议的网络事件作为研究材料,实验中的相关评论均为该网络事件中的真实评论。

2.实验设计

采用2(评论主体:朋辈、普通网民)×2(评论偏向性:偏向、非偏向)二因素实验设计,评论主体为朋辈评论和普通网友评论两个水平,评论偏向性为偏向支持网络事件主体和非偏向支持网络主体两个水平,另对照组为无评论组,共5组被试参与实验。被试在实验中被要求对网络主体的道德水平进行评分(以下简称道德评分),评分范围为0—10分,0分代表该网络主体道德水平非常低,10分代表该网络主体道德水平非常高。

实验材料举例:银行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将储户300元存款误存为49000元,要求储户归还时遭拒,银行方面将该储户告上法庭。2019年12月5日,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法院清水法庭开庭审理该案。此案件在网上引发热议……

3.实验对象

通过问卷网设置调查问卷,自动生成问卷二维码,随机选取福建省某高校本科生325人,分5组参与实验,每个实验组65人。

(二)实验假设

1.大学生在网络舆情背景下,对网络事件主体的道德判断不受朋辈影响,故而在实验中朋辈评论组、网友评论组的道德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2.大学生在网络舆情背景下,对网络事件主体的道德判断不受评论主体、评论偏向性影响,故而在实验中评论偏向组和评论非偏向组的道德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3.大学生在网络舆情背景下,对网络事件主体的道德判断不受评论的影响,故而在实验中不论是何种评论主体及评论偏向性與无评论相比,其道德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实验结果

最终收集数据325份,其中有效数据300份,每个实验组60份有效数据。被试在调查中反馈的对网络事件主体的道德评分作为主要分析对象,被试评分高,说明其对事件主体行为认同度高,反之,则对事件主体行为认同度低。

不同组别被试道德评分见表1,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表2。

结果显示评价主体主效应显著[F(1,58)=4.07,p<0.05],表现为被试对朋辈评论主体的道德评分显著高于普通网民评论主体;评论偏向性主效应显著[F(1,58)=47.68,p<0.05],表现为被试对偏向性评论的道德评分显著高于非偏向性评论;评论主体和评论偏向性交互效应不显著[F(1,58)=0.72,p>0.05],即评论主体和评论偏向性不存在交互效应。

进一步对评论主体和评论偏向性两种条件下,被试的道德评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3,发现在非偏向评论条件下,评论主体间差异不显著[t(59)=0.912,p>0.05],其余配对均达到显著水平。

通过将各评论组与无评论组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4,发现被试对朋辈偏向组和网友偏向组的道德评分显著高于无评论组,而对朋辈非偏向组和网友非偏向组的道德评分与无评论组的评分无显著差异[t(59)=0.759,p>0.05]。

三、实验结果分析

(一)评论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实验中,通过将各评论组与无评论组比较发现其结果与实验假设不一致,即说明了网络舆情背景下,大学生对事件主体的道德判断会受到网络评论的影响。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从道德判断的心理过程出发,对于像实验的材料中,银行工作人员将300元误存为4.9万后又要求储户归还这一道德模糊性网络事件,在没有明确道德评价标准的前提下,网友对该事件主体储户拒绝归还这一行为的道德判断,无法依靠直觉完成,需依赖于对事件各方多种因素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判断,而这种判断还会受到网友自身的文化素养、生活经历、价值观念的影响,故而网络上就会出现各执一词的观点,这些不同观点的出现又给其他网友提供了可以参考和分析的信息,网络评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影响网友们对网络事件主体的道德判断。

(二)评论主体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本实验中,选取的是道德模糊性网络事件作为实验材料,被试对该事件主体的道德判断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给被试带来无法预测、无法控制、无法判断的不确定感,这种不确定感容易诱发被试的焦虑,并激发被试产生减少不确定性的行为,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古人云“闲谈莫论人非”,中国人对他人的否定评价是持谨慎态度的,这种谨慎态度可能会对被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可能与实验设置相关,实验中将朋辈设置为同学,有被试反馈同学一词不够明确,因为同学中有与他们价值观相似者,也有与他们三观不同者,没办法确定到底属于哪一类。

(三)评论偏向性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评论偏向性主效应显著,表现为不管在何种评论主体条件下,大学生被试对偏向性评论情景下的道德评分显著高于非偏向性评论情景,该结果与实验假设不一致,说明评论偏向性会对大学生的道德判断产生影响。本实验中,偏向性评论即对网络事件主体的道德做出积极、正向的评论,这种积极正向的评论容易诱发被试积极的情绪,在积极情绪作用下,被试极易做出偏向于甚至高于评论主体的道德判断,这一结果在偏向评论组与无评论组的对比中得到了证实;非偏向性评论,即对网络事件主体给出了消极、负向的评论,从而极易诱发出厌恶、否定等消极情绪,在消极情绪作用下,被试对事件主体的道德评价自然偏低。

综上,在网络舆情背景下,大学生的道德判断会受到网络评论的影响,网络评论作用的发挥又受评论主体和评论偏向性的影响,表现为朋辈主体的评论比普通网民的评论影响大,偏向性评论比非偏向性评论更易诱导大学生对网络主体给予更高的道德判断。

四、网络舆情教育引导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以及利益诉求的集散地,网络舆情频繁发生,大学生群体作为人数最多的网民群体之一,思维活跃,敢于在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一群体存在思维片面性、情绪易激动等特点,故而可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从以下方面出发着力开展网络舆情教育。

(一)加强宣传,积极引导评论偏向

评论偏向性是影响大学生道德判断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利用评论偏向性开展宣传教育是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舆情教育引导必然选择的途径。舆情发生后,部分学校对舆情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这种做法是消极的,学校在舆情面前应敢于亮剑,充分利用学校官网、官微等多种主渠道,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确是非曲直。

(二)深入网络,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

学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网络舆情引导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思政课主阵地的作用。

【參考文献】

[1]杨晓慧.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詹泽,吴宝沛.无处不在的伤害:二元论视角下的道德判断[J].心理科学进展,2019(11):128-140.

[3]陈艳,陈润禾,郑羽.朋辈对大学生群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机制[J].文教资料,2018(10):140-141.

[4]MAMARCHEVHL.Peer Counseling.Searchlight Plus: Relevant Resources in High Interest Areas: No.52[M].Ann Arbor: ERIC Cleaning house on Counseling and Personal Service,1981.

[5]孙元,谢秀钿.朋辈群体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9(4):92-95.

[6]乔纳森·海特.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M].舒明月,胡晓旭,译.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7]吴素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27-132.

[8]苏晔,孙天雨.大学生对公共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态度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9-84.

猜你喜欢

朋辈教育引导网络舆情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朋辈教育制度的运用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
体育教学应当重视卫生与健康教育
抓住教育契机 守望成功德育
论朋辈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