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距离下位煤层回采巷道合理位置及支护技术研究

2022-03-28杜宇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杜宇

【摘 要】 文章针对近距离下位煤层回采巷道受上位煤层开采影响、巷道矿压显现强烈、导致支护困难的问题,以山西某矿7号和8号近距离煤层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定了8301回风顺槽合理布设位置为内错煤柱8m。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内错煤柱8m并采用“锚网索”联合支护后,8301回风顺槽顶底及两帮相对移近量最大值分别为85.24mm和178.36mm,巷道围岩变形得以有效控制。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合理位置;围岩控制

【中图分类号】 TD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2)01-0001-03

本文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山西某矿近距离下位煤层回采巷道合理布设位置进行研究,以期为类似工程技术条件回采巷道布设位置选择提供借鉴和参考。

1工程概况

山西某矿主采7号和8号煤,其中7号煤层平均厚度3.07m,倾角4°。8号煤层平均厚度为4.10m,倾角5°。7号和8号煤平均间距为8.36m,属典型近距离煤层。8号煤层直接顶为厚2.24m的泥岩,基本顶为厚4.02m的砂质泥岩,直接底为厚2.25m的泥岩,老底为厚5.74m的细粒砂岩。7号煤区段煤柱留设宽度为25m。8301工作面为8号煤首采工作面,位于7303工作面采空区正下方。8301工作面采用双巷均为矩形断面,尺寸为3800mm×4200mm(宽×高)。8301工作面布置情况如图1所示。

2下位煤层回采巷道合理错距的理论计算

研究表明,上位煤层开采后在采空区下形成应力降低区,在区段煤柱下一定范围内形成应力升高区。为提高下位煤层回采巷道稳定性和降低巷道支护成本,应将下位煤层回采巷道内错上位煤层遗留煤柱一定距离布置,如图2所示。巷道内错煤柱水平距离[S]可通过式(1)计算:

S≥Z/sin(α+θ)sinβ  (1)

式中:Z为煤层层间距,取8.36m;α为上位煤层倾角,取4°;[β]为应力传递影响角,取44°;θ为β余角,θ=90°-β,取46°。将数据带入式(1)可求得S≥7.57m。由此可知8301工作面回采巷道应内错煤柱8m布置。

3下位煤层回采巷道合理错距的数值模拟

3.1 模型建立

为进一步确定8301工作面回采巷道合理布设位置,基于7号煤和8号煤实际工程地质条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尺寸为300m×150m×100m(长×宽×高)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分别对8301工作面回采巷道内错上位7号煤层7303工作面区段煤柱4m、6m和8m布置时巷道垂直应力及塑性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模型底部限制竖直方向位移,四周限制水平方向位移,上部施加6.26MPa的均布载荷以等效上覆岩层载荷(按照埋深248.8m,上覆岩层平均容重为21.25 kN/m3计算)。数值模型中煤岩岩层物理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3.2 不同错距下回采巷道垂直应力分布特征

不同错距下回采巷道垂直应力分布特征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当巷道内错煤柱4m布置时,受上位煤层遗留煤柱应力集中影响较大,巷道整体位于应力升高区内,巷道垂直应力峰值达到7.14MPa。当错距增加至6m时,巷道大部分位于应力降低区,靠近上位煤层遗留煤柱侧应力较高,垂直应力最大值为6.25MPa。当错距继续增大至8m时,巷道受上位煤层遗留煤柱集中应力影响程度显著降低,巷道垂直应力峰值为2.46MPa,巷道整体位于应力降低区内,可见内错8m时最利于巷道稳定和围岩控制。

3.3 不同错距下回采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特征

不同错距下回采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特征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当巷道内错煤柱4m布置时,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范围较大,且巷道左侧塑性区宽度约为10m,且与上位煤层回采所形成的塑性区贯通。当巷道内错煤柱6m布置时,巷道左侧虽仍存在塑性区,但其宽度缩减至约6m,且与上位煤层回采所形成的塑性区间有一定范围的弹性区,表明此时巷道围岩受上位煤层遗留煤柱影响程度降低,有利于巷道维护。当巷道内错煤柱8m布置时,巷道左侧围岩塑性区宽度仅为3m,表明此时巷道受上位煤柱影响最小,最有利于巷道围岩控制。

4工程实践

基于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确定了8301工作面回采巷道合理布设位置为内错7303工作面区段煤柱8m。为评估8301回采巷道内错8m布置时的掘巷效果,根据该矿实际生产情况,对8301回风顺槽支护方案及参数进行设计,并对掘巷期间巷道表面变形进行观测和分析。

4.1 巷道支护设计

8301回风顺槽采用“锚网索”联合支护,支护断面如图5所示,具体支护参数为:顶板锚杆采用Φ22mm×2200mm的左旋螺纹钢锚杆,间排距为800mm×1000mm,每排垂直于顶板布置5根。锚索选用Φ18.6mm×6000mm的1×7股钢绞线锚索,间排距为1200mm×2000mm,采用“二0二”方式布置。金属网采用10号铁丝编织的网孔尺寸为50mm×50mm的菱形金属网,规格为4500mm×1000mm(长×宽)。两帮锚杆选用Φ20mm×2000mm的左旋螺纹钢锚杆,间排距为1000mm×1000mm,每排垂直于巷帮布置4根。

4.2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与分析

在8301回风顺槽掘进期间与巷道内距掘进迎头50m、100m和150m处分别布置巷道表面位移测站,采用“十字布点法”对巷道表面位移进行观测和记录,由于3个测点所观测到的巷道表面位移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故以1号测点观测到的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巷道表面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在为期60d的观测时间内,巷道表面位移量随时间呈先快速增大,再缓慢增长,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具体表现为:在0~20d内,巷道顶底板及两帮相对移近量增长速度较快;在20d~30d内,巷道顶底板及两帮相对移近量随时间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在30d以后,巷道顶底板及两帮相对移近量基本趋于稳定。此外,巷道顶底及两帮相对移近量最大值分别为85.24mm和178.36mm,巷道围岩变形在允许范围内,表明内错上位7303工作面区段煤柱8m布置8301回风顺槽时,巷道围岩变形得以有效控制。

5结语

文章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确定了8301工作面回采巷道合理布设位置为内错煤柱8m。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比分析了内错煤柱4m、6m和8m时8301回风顺槽垂直应力及塑性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内错煤柱8m时,巷道垂直应力峰值为2.46MPa,巷道左侧塑性区宽度为3m,此时最有利于巷道围岩控制。

现场实践结果表明:8301回风顺槽内错煤柱8m布置并采用“锚网索”联合支护后,巷道顶底及两帮相对移近量最大值分别为85.24mm和178.36mm,巷道围岩控制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李鹏,沈玉旭,许海涛.近距离煤层下煤层回采巷道内错布置合理错距数值模拟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8(2):40-41,51.

[2]赵正军.采空区下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支护设计研究[J].山西煤炭,2020,40(4):27-31,40.

[3]姚鹏飞.近距离煤层同采工作面合理布置方式及错距研究[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9,32(2):6-8.

[4]苑杰.西铭矿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分析[J].江西煤炭科技,2021(1):34-36,40.

[5]崔世荣.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合理布置及支护技术研究[J].煤炭科技,2021,42(4):12-17.

[6]张宝优.极近距离煤层错层位巷道布置方式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21,49(8):88-95.

[7]李国栋,刘洪林,王宏志.极近距离下位煤层回采巷道合理布置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J].煤炭工程,2021,53(7):42-47.

[8]王恩博.采空区下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合理位置选择[J].煤,2021,30(11):1-3.

[9]賀海鹰.茨沟营煤矿近距离下部煤层回采巷道布置及支护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21,39(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