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地区出土的唐三彩述略

2022-03-27刘东

关键词:唐三彩窑址博物院

刘东

唐三彩是一种流行于唐代的铅釉陶器,是唐代盛行厚葬制度的产物。河南洛阳是唐三彩的最早发现地,1905—1909年,清政府修筑陇海铁路开封至洛阳段时,在洛阳北邙山脚下施工损毁一批唐墓,出土了数量颇多的三彩器皿、动物和人物俑。古玩商们将其运往北京,并根据其大多以黄、绿、白为主色调的特点,称其为“唐三彩”。1942年,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唐三彩”,并指出“以铅黄绿青等三色描画花纹于无色釉之白地胎上,即世所称之唐三彩者为最佳”。

从唐三彩出土地点分布情况看,其主要集中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此两地正是唐代的国都和东都。除此之外,其他省份也有出土唐三彩的零星报道,但数量远远少于河南、陕西两省。安徽省承南接北,水陆交通便捷,省内多地都曾出土过唐三彩,本文略作梳理,简介如下。

一、安徽地区唐三彩出土情况

安徽省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一般以长江、淮河为分界线将安徽分为三部分:淮河以北称为“皖北”,淮河、长江之间称为“皖中”,长江以南称为“皖南”。下面简述这三个区域内出土唐三彩的基本情况。

(一)皖北地区

1.唐三彩双系钵[1]。阜阳展览馆移交,现收藏于阜阳博物馆。这件三彩钵虽未知明确出土信息,但这类各地文化馆、展览馆早年移交的古代文物基本都为当地出土。钵高12.5厘米,口径13.4厘米。敛口,圆鼓腹,圜底,肩部置对称的圆孔形双系,其中一系残缺,两系下均有半球状坠饰。钵的胎体呈灰白色,钵内不施釉,外壁上部施褐、蓝、黄三色釉,有垂釉现象,下部不施釉,现白色化妆土。(图1)

图1 唐三彩双系钵

2.唐三彩贴花三足仓[2]84。1975年安徽亳县(今亳州市)十河区梅城出土,现收藏于亳州市博物馆。仓高17.8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6厘米。器为侈口,圆唇,短束颈,斜折肩,肩部一周贴塑八朵桃形团花,肩下有两道凸弦纹。筒形深腹,腹外壁贴塑四只独角兽,间隔以忍冬花贴塑,腹下凹弦纹两道。大平底,下承三个半球形短足。该器胎体呈灰白色,除底部外,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其中,以绿釉为主。(图2)

图2 唐三彩贴花三足仓

3.唐三彩贴花三足鍑。1956年2月安徽宿县(今宿州市)大薛家庄出土,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鍑高13.8厘米,口径12厘米,腹围56.5厘米。侈口,短束颈,溜肩,肩部饰有四朵花形贴塑,鼓腹,下腹刻凹弦纹数道,圜底,下承三只兽蹄形足,一足原残缺,已修复。鍑为灰色胎体,内壁不施釉,外壁施深黄、蓝、绿三色釉,近底处及底部不施釉,见有白色化妆土。(图3)

图3 唐三彩贴花三足鍑

4.唐三彩三足鍑。安徽五河县濠城大孤堆出土,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鍑高15.8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8.5厘米,残缺一足,口沿有四处磕缺。侈口,短束颈,溜肩,鼓腹,圜底,下承三只兽蹄形足。口颈部施酱红色釉,腹部及足部施蓝、绿、黄、白相间的多色彩釉,下腹及底部不施釉,现白色化妆土。(图4)

图4 唐三彩三足鍑

5.唐三彩三足炉[2]82。1999年安徽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现收藏于淮北市博物馆。炉高13.6厘米,口径13.2厘米。侈口,圆唇,短颈,圆鼓腹,圜底,下承三只兽蹄形足。灰白色胎体,外壁施黄、绿、白三色釉,底部无釉。(图5)据报道,1999年5月濉溪县柳孜村发现了一处石构建筑遗存,发掘出土沉船8艘和大量唐宋时期的陶瓷器[3]。此三足炉出土于第8、第9层唐代文化层中,同时出土且可复原的还有双系钵(图6)、双系罐(图7)、洗(图8)、碗、豆、壶、盂等38件器物。

图5 唐三彩三足炉

图6 唐三彩双系钵

图7 唐三彩双系罐

图8 唐三彩洗

6.唐三彩水注[2]174。1978年安徽宿县东二铺轮窑厂出土,现收藏于宿州市文物管理所。水注高6.5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4.9厘米。宽唇,敛口,肩部置一圆柱状短流,鼓腹,圆饼形足外撇。灰白色胎体,外壁大半敷白色化妆土,上腹施黄、绿两色釉。(图9)

图9 唐三彩水注

7.唐三彩印花枕。1959年安徽治理淮河工程现场出土,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枕大致呈长方体,高5.3厘米,长11.7厘米,宽9.6厘米。枕面微内凹,枕面刻两层矩形开窗,两层矩形之间戳印三叶花朵纹,枕面正中刻菱形开窗,内刻四瓣花及四个S形纹样。底面和一个侧面不施釉,露灰白色胎,另外四个面均施釉,釉面呈绿、黄褐、白三彩。(图10)

图10 唐三彩印花枕

8.唐三彩兔形座飞雁纹枕[4]。2006年8月安徽宿州市西关基建工地大运河遗址出土,现收藏于宿州市文物管理所。枕高6.9厘米,枕面长14.1厘米,宽8.6厘米,底长10.6厘米、宽6.6厘米。枕座为蹲伏的兔子造型,四肢伏地,两耳斜耸,双目警视前方,身体蓄势待发,生动传神。枕面近长方形,中部微凹,两端上翘,右上角原残缺,后修复,枕面中部刻两只飞翔的大雁,口衔草叶。枕的胎体呈灰黄色,较细腻,除底面外,通体施黄、绿、褐三色釉,绚丽古雅。(图11)

图11 唐三彩兔形座飞雁纹枕

9.唐三彩人面形埙。2003年安徽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出土,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埙的最大直径4.3厘米,正面模印人面造型,圆目有神,鼻梁高耸,嘴巴上印有胡须,额头一圈模印头发装饰,人面施黄、绿两色彩釉,釉面较均匀,略有细小开片。埙的背面素胎不施釉,顶部有孔,器内中空。(图12)这件器物形体不大,结构较为简单,可能是供孩童吹奏玩耍的小玩具。

图12 唐三彩人面形埙

10.唐三彩狮子塑件[5]。2012—2013年安徽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中出土。塑件残高20.2厘米,长12.2厘米,宽11.5厘米。全器塑一狮子抱柱蹲伏于覆莲瓣纹基座上,柱上部残缺,狮双耳残。狮首微向右侧视,突目,阔鼻,口微张露齿,卷式鬃毛,长胡须,颈部饰圆形带铃项圈,项圈上挂四个铃铛和一个缨穗。狮呈蜷身状,叶形尾,三足伏地,一足抱柱,柱为八棱形,立于基座上,基座上部为一周覆莲瓣纹装饰。浅黄色胎体,细腻致密,通体施褐、绿、白三色釉。(图13)

图13 唐三彩狮子塑件

(二)皖中地区

1.唐三彩双系凤柄壶。1955年安徽寿县采集,安徽博物院收藏。壶高22.5厘米,口径5.4厘米,足径8.5厘米。壶为筒形口,口上配乳钉纽伞状盖。细长颈,颈间饰一道凸弦纹,形如竹节。壶身呈球形,肩部和腹中部各刻有数道凹弦纹。肩部前端塑一鸟首,肩部左右对称位置贴装两个双股泥条系,后置弓形柄,柄的上端与壶口相接,并饰凤首造型,塑尖喙、圆目、顶冠等元素。在肩部鸟首与弓形柄下方各贴塑一个模印的花卉纹图案,类似的模印贴塑图案还见于壶口沿处。壶体的最下部是一个外撇的高实足,承托着壶身,显得稳重且美观。壶身通体及筒形口内均施釉,釉色为绿、褐、黄、白四色相间,并有自然流动感。(图14)

图14 唐三彩双系凤柄壶

2.唐三彩双系凤柄壶。1989年安徽巢湖市散兵乡出土,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壶高13.5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6.3厘米。盘口,细颈,颈部有数道凹弦纹,肩部前端贴塑鸟首,左右两侧各置双股泥条系,后置弓形柄,柄上端与盘口相接,顶端饰凤首造型,鼓腹,饼形足。壶体外壁施绿、白、黄三色釉,脱釉较为严重。(图15)

图15 唐三彩双系凤柄壶

3.唐三彩水盂。安徽合肥市西门城墙出土,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水盂高2.7厘米,口径2.2厘米,腹部断粘修复。敛口,溜肩,鼓腹,圜底,口沿及上腹部施绿、黄、白相间的彩釉,釉色有自然流动感,一些部位有脱釉。(图16)

图16 唐三彩水盂

4.唐三彩双系罐。1965年安徽潜山县水吼区出土,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罐高9厘米,口径10.9厘米,底径5厘米。敛口,圆鼓腹,下腹渐收,小平底,肩部置对称的圆孔形双系,两系下均有半球状坠饰。外壁上部施釉,釉色为蓝、绿、褐、黄等相间。(图17)

图17 唐三彩双系罐

5.唐三彩刻花枕。1976年安徽肥东县草庙大队出土,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枕高5.1厘米,长11.3厘米,宽9.5厘米。枕形为长方体,边角有残裂(已修复),枕面刻一矩形开窗,正中刻八角形花朵纹,从外到内共5层线条,釉面由绿、白、黄三色组成,一些部位脱釉较明显。(图18)

图18 唐三彩刻花枕

6.唐三彩印花枕。1972年7月安徽庐江县福元公社出土,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枕长10.8厘米,宽8.3厘米,高5.5厘米。枕呈长方体,各面均戳印排列整齐的菱形四瓣花朵,其中顶、底面各5排6列30朵,前、后面各3排6列18朵,左、右侧面各3排5列15朵。通体六面均施绿、白、黄三色釉。(图19)

图19 唐三彩印花枕

(三)皖南地区

1.唐三彩三足鍑[6]152。1988年安徽宣城宣州宾馆出土,现收藏于宣城市博物馆。三足鍑器形不大,高5.2厘米,口径3.4厘米,敞口,圆唇,短颈,圆鼓腹,圜底,下承三只兽蹄形足。外壁通体施绿、褐、白三色釉,釉色有自然流动感。(图20)

图20 唐三彩三足鍑

2.唐三彩水盂[6]153。1987年2月安徽宣城石板桥狮子冲出土,现收藏于宣城市博物馆。水盂高3.1厘米,口径1.8厘米,敛口,圆唇,溜肩,球形腹,圜底,外壁施绿、褐、白三色釉,一些部位脱釉较严重。(图21)

图21 唐三彩水盂

3.唐三彩器盖[6]154。1986年10月安徽宣城昭亭路南端出土,现收藏于宣城市博物馆。器盖高3.7厘米,口径9.8厘米,覆钵形,口微敞,圆唇,直壁,平顶。盖顶中央模印四瓣梅花纹,梅花外围有十二瓣花瓣;往外一周模印十余朵梅花纹,再往外模印一周葡萄叶纹;近口沿处模印蕉叶纹。器盖内外壁皆施绿、黄、白相间的三彩釉,釉色有自然流动之感。(图22)

图22 唐三彩器盖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安徽博物院还收藏有早年陕西省博物馆拨交的唐三彩男立俑、女坐俑、匜、壶、豆,上海博物院拨交的唐三彩盘、小盖罐,孙大光捐献的唐三彩三环足盘等,因非安徽本地出土,不在本文论述之列。

二、安徽出土唐三彩相关问题讨论

以上所述内容,主要根据安徽博物院馆藏文物信息、安徽各地博物馆所编文物图录、相关发掘报告和论文梳理而成,统计虽不尽完全,但大体可反映唐三彩在安徽的出土情况。下面在此基础上,就相关问题做一些讨论。

(一)安徽出土唐三彩的种类分析

一般认为唐三彩主要用途是随葬明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唐三彩陶俑(包括人物俑、动物俑等),此外亦有壶、罐、钵、盘等各类唐三彩器具。从上述统计看,安徽地区几乎未见唐三彩陶俑出土,唯一的安徽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唐三彩狮子塑件也与常见的唐三彩马、骆驼、镇墓兽等动物俑题材有较大不同,此为遗址发现而非墓葬出土,可能并非随葬明器,狮子、莲花座都具有典型的佛教元素,似为佛寺中的供器。曾有学者提出:“唐三彩最主要的职能是充当冥器……但这并非其唯一用途。在现实生活中,唐三彩至少在两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用来制作宗教用品,二是用来制作建筑材料。”[7]安徽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这件唐三彩莲花座狮子塑件,似乎正是唐三彩亦可作为宗教用品的有力例证。

在唐三彩的分类中,还有一类为“建筑模型,包括亭台楼阁、假山、水池、四合院等”[8]79,安徽出土的这类唐三彩建筑模型也不多,仅见有安徽亳县十河区梅城出土的唐三彩贴花三足仓。

那么,安徽出土唐三彩较多的则是三彩器具类,包括三足鍑(有的称“三足炉”)、双系罐(有的称“双系钵”)、凤柄壶、水盂、水注、枕等。其中,安徽出土的唐三彩凤柄壶较有特点,从《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一书中介绍的文物图片看,河南洛阳出土过几件唐三彩凤首壶[9],但与安徽出土的这两件唐三彩双系凤柄壶造型差别较大。反而是唐三彩出土并不多的江苏、江西等地区见有这类三彩凤柄壶出土。如1957年江西九江市化工厂出土的唐三彩盘口壶[10],其盘口、肩部双系、颈部饰多道凹弦纹,壶柄顶端塑凤首造型等,都与安徽巢湖市散兵乡出土的唐三彩凤柄壶造型如出一辙。此外,笔者曾在南京博物院“江苏古代文明”展厅见过这类唐三彩凤柄壶,应当也是江苏当地出土。关于这类三彩凤柄壶的特点与风格溯源,笔者曾在《安徽博物院藏唐三彩凤柄壶》一文中做过讨论[11]。

有学者研究认为,唐墓出土三彩器的类别与组合,反映出墓主人的身份与等级。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地区云集较多皇室贵族和高级官吏的墓葬,出土的唐三彩不仅数量多,而且三彩俑的种类多,尺寸亦高大。商贾墓葬里出土的唐三彩数量和种类较之略少,以尺寸较小的男女侍仆俑和生活用具等为多见。而级别更低的庶人墓葬,仅出土少量的三彩用具或制作工艺简拙的三彩俑[8]79-80。唐代的安徽地区距离政治中心较远,皇室贵族、高级官吏应当不会安葬于此。那么,安徽出土的唐三彩未见人物俑、动物俑就可以理解了。

(二)安徽出土唐三彩的分布情况分析

从上述统计情况看,皖北地区出土唐三彩较多,皖中地区次之,皖南地区很少,这应当与距离唐三彩产地的远近有一定关系。众所周知,生产唐三彩的窑口主要是河南巩义窑、陕西黄堡窑以及河北邢窑等,这些窑场都在北方,皖北地区距离这些窑场相对较近。

安徽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是出土唐三彩较多的地点,此处原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段,是沟通黄河与淮河的重要水道,唐代长安、洛阳运往南方的货物都要途经此处。柳孜运河遗址还发现较多的沉船,这说明该运河遗址出土的唐三彩原本很可能是从北方窑口运销南方的商品,因遇到事故而沉没于此。

除柳孜运河遗址之外,安徽的宣城、潜山、寿县、合肥、巢湖、庐江、宿州、亳州等也有出土唐三彩的零星报道。其中宣城在唐代为宣州治所,潜山是唐代舒州的治所,寿县为唐代淮南郡(后改寿州)的治所,此几处皆为唐时州治、郡治所在地,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中心。而合肥、巢湖、庐江等处水陆交通便捷,经济社会相对发达。

(三)安徽出土唐三彩的窑口归属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有河南巩义黄冶窑址、巩义白河窑址,陕西铜川黄堡窑址、西安醴泉坊窑址,河北内丘西关窑址,四川邛崃窑址等,各窑口所烧造唐三彩的釉彩风格、造型特点、装饰技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最著名的唐三彩窑场首推河南巩义窑(包括黄冶窑址、白河窑址),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巩义黄冶窑址[12]、白河窑址[13]发掘出土了大量唐三彩标本和窑具,为研究各地出土的唐三彩窑口归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安徽地区出土的唐三彩大都可以在巩义黄冶窑址、白河窑址标本中找到相同的造型、装饰纹样。如安徽出土的唐三彩三足炉、双系罐、水盂、水注等的造型、釉色都与巩义窑三彩标本极为相似,而安徽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出土的唐三彩人面形埙不仅在巩义白河窑址发现过相同的标本,甚至还发现有制造它们的陶范模具[12]224。因此,从现有考古材料看,安徽地区出土的唐三彩绝大多数应归属为河南巩义窑产品。

不过,安徽所出土唐三彩中也有一些较特别者,如上文介绍的1972年庐江县福元公社出土的唐三彩印花枕,釉色以绿为主,黄、白两色只是在戳印的菱形四瓣花纹样中出现,另外这种戳印菱形四瓣花纹样在已公布的河南巩义窑窑址标本中未见,而在陕西西安醴泉坊窑址出土的标本中见有多件四瓣花纹样的枕残片[14],陕西历史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与之极为相似的唐三彩菱形四瓣花纹枕[15]。那么,这类三彩枕可能为陕西的窑口烧造。

三、结语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以含有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做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铅灰等助熔剂的作用下,使釉料扩散与流动,各种颜色互相浸润,形成斑驳绚烂的彩色釉。其正因色彩绚丽、造型美观等特点而闻名于世,是中国陶瓷艺术园地里的一朵奇葩,具有极高的感染力和辨识度。

综上所述,安徽地区不属于唐三彩出土的核心区域,未见典型唐三彩陶俑出土,所出主要为三彩器具类,出土的唐三彩总量不多,但省内多地都有零星发现。通过对安徽地区出土唐三彩器物的梳理,有助于厘清唐三彩的流布范围和运销情况,对于全面了解唐代丧葬习俗和区域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唐三彩窑址博物院
博物院寻兔记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深埋千年的瑰宝
——唐三彩
岗庄宋代窑址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唐三彩韵
参观河南博物院
与时代同行:河北博物院的创新使命
绚丽之花——唐三彩
辽阳冮官屯窑址的调查与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