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巩义市鲁庄镇安头村唐墓出土文物简介

2022-03-27孙角云杨丽

关键词:封三铜镜器物

孙角云 杨丽

1989年11月4日,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本市鲁庄镇安头村抢救性清理一座唐墓。墓葬编号89GLAM1(以下简称M1),出土15件精美文物。由于年代久远,发掘资料已遗失,这里仅将文物予以介绍,并对年代做出判断。

一、出土器物

1.陶器。14件。可分为神器类(镇墓兽、文官俑)、侍俑类(幞头俑、低髻俑、反绾髻俑)、家用类(狗、鹅、鸭),均用粉红黏土制成。

镇墓兽1件。标本M1:1,兽首镇墓兽,头顶两角高而前弯,根部一硕大宝珠,脑后戟断,腮后板鬣规整,鬣须分散,小耳,大眼,高鼻宽且大,大嘴露出红舌与排牙,颌下三缕胡须,肩生不分齿半月状翼,前肢伸直,蹄足,后肢与臀蹲于椭圆形中空高台座上,尾仅显根部。脊背、腰身、前肢膀部施橘红彩。高69厘米。(图1)

图1 兽首镇墓兽(M1:1)

文官俑1件。标本M1:2,头戴一梁进贤冠,展筩涂红彩,冠缘下降至额际,长圆脸,大耳,杏眼,高鼻,方唇紧抿,身穿红色交领阔袖襦,胸前饰假两,腰束大带,白褾所饰红色梅花已脱落,下身着白裙,足着笏头履,拱手立于椭圆形中空高台座上。高75厘米。(封三-1)

幞头俑3件。标本M1:3,头戴黑色幞头,巾子前倾较甚,额头系脚较长,长方脸,凸眼睛,高鼻梁,宽嘴紧抿,嘴上似有八字须(未描出),下巴上噘,身穿绿色团领窄袖袍,内着半袖,腰束带,身后垂两蹀躞,下着裤、靴,肩头向左侧倾,拱手立于方形底板上。高28.5厘米。(封三-2)标本M1:4,服饰、举止同前,只容貌有异。圆胖脸,低眉垂首,眯眼,小鼻头,小嘴,露出浅浅的微笑。高29.2厘米。(封三-3)标本M1:5,容貌、举止同前极为相似,头略抬起,满脸笑意。高30.5厘米。(封三-4)

低髻俑2件。标本M1:6,拢发,头梳低髻,长圆脸,眯眼,长鼻,小嘴,表情矜持,身穿白色交领窄袖襦,外罩白色半袖,肩披白色长帛,腰束黄色曳地长裙,足着黄色云头履,拱手立于地。高27.5厘米。(图2)标本M1:7,容貌、服饰、大小同前,但脸较瘦削,裙子施酱黄釉不及脚。(图3)

图2 低髻俑(M1:6)

图3 低髻俑(M1:7)

反绾髻俑3件。标本M1:8,拢发,头梳反绾髻,大扁脸,悬胆鼻,樱桃小口紧抿,身穿酱色翻领窄袖袍,腰束带,带尾垂于背后,下着裤、靴,拱手立于方形底板上。高24.5厘米。(图4)标本M1:9,容貌、服饰同前,但施釉为酱黄色。高26厘米。(图5)标本M1:10,发式与脸形同前俑,眉眼不清,长鼻小嘴,身穿白色交领窄袖襦,外罩白色半袖,肩披白色长帛,腰束黄色曳地长裙,足着云头履,拱手立于地。高27.5厘米。(图6)

图4 反绾髻俑(M1:8)

图5 反绾髻俑(M1:9)

图6 反绾髻俑(M1:10)

狗1件。标本M1:11,卧姿狗。尖嘴,凸眼,长窄耳,身体蜷曲,四肢伏卧于空心底板上,尾从右腰间卷于臀部。体施酱黄釉,腿、底板未施釉。长8厘米,高4厘米。(图7)

图7 狗(M1:11)

鹅2件。标本M1:12,体肥硕,裹翅,短尾,长颈搭于背部,颈尤粗,长喙,小眼,小腿立于地。体施白釉,喙施黄釉。长8厘米,高6.5厘米。(图8)标本M1:13,昂首,喙残,短粗颈,羽毛丰满,短尾,小腿立于地。通体施酱釉。长7厘米,高8厘米。(图9)

图8 鹅(M1:12)

图9 鹅(M1:13)

鸭1件。标本M1:14,昂首前视,但眼未做出,喙亦截短,粗颈,肥身,短尾上翘,小腿立于圆形底板上。腿以上施酱黄釉,颈、背釉色明亮。由于鸭翅未做出,推测为雏鸭。长7厘米,高8厘米。(图10)

图10 鸭(M1:14)

2.铜器。1件。为铜镜。

铜镜1件。标本M1:15,锈蚀严重,镜面有织物印痕。三角缘,圆纽,圆座。座外一周凸棱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两区均呈凹面,不见纹饰。外区又有一周矮凸棱将外区分为缘区和内区。直径8.8厘米,厚0.8厘米。(图11)

图11 铜镜(M1:15)

二、结语

M1虽然出土器物不多,种类亦有限,但有年代性较强的器物,如镇墓兽、武士俑,且其他器物也有一定的辅助断代作用。镇墓兽高达69厘米,在镇墓兽的发展历程中属中等身材,其双翼呈半月状,翼不分齿,这种翼形的中型镇墓兽在公元709年洛阳安菩墓[1]之前还没出现过,但到了公元718年偃师李珣墓[2]34,36,镇墓兽身材变矮,翼变成齿间有膜的翼形。故可知M1的年代大致在公元710—718年之间。文官俑身材更高,达75厘米,它的典型特征是冠戴得比较低,冠下缘紧压眉毛,这种冠戴得较低的中型文官俑在公元691年孟津屈突季札墓[3]没有出现,在安菩墓也没有出现,在新安磁涧唐墓[4]虽出现过,但该墓镇墓兽也不分齿,应该说是和M1年代相近的一座墓,可惜没有纪年。(图12)

图12 新安磁涧唐墓出土物

M1另出有低髻俑、反绾髻俑,这两种髻式使用时间较长,大体在公元675—720年之间。但年代靠近公元675年的镇墓兽身材矮小。所以,低髻俑、反绾髻俑也从侧面证明墓葬年代靠近公元720年。另外,公元706年偃师杏园宋桢墓[2]65,70出土一面铜镜,镜背只有分区的凸棱而无纹饰,直径9.8厘米,和M1的这面铜镜极为相似,这也说明我们判断的M1的年代大致无误。

此外,M1出土的14件陶器中,有12件为三彩俑(单彩或复彩),比例高达86%,这也是这段时间(公元710—726年)唐墓里三彩器比例陡升的一大共性。

M1出土的幞头男俑,腰带以下袍前袍后做出细腻的衣纹,这在郑洛地区唐墓中非常少见。换句话说,M1虽然出土器物不多,器形整体比较高大,质量尚好。

本文得到郝红星研究馆员指导,谨致谢忱。

猜你喜欢

封三铜镜器物
封三
封三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封三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封三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