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间音乐节奏在肖邦钢琴作品中的呈现

2022-03-27

轻音乐 2022年3期
关键词:波罗舞曲谱例

秦 关

说起民间音乐,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大多数人更多想到的关键词是“接地气”“种类多”。民间音乐的发展历史十分漫长,其创作过程更多来源于生活。有的是为了生产,活跃气氛或是为了在劳作时有着统一的步调以提高生产工作的效率;有的则产生于民谣,辅以符合当地民族习俗的旋律而变得朗朗上口;有的甚至源于民间传说,奇闻异事等,使精神文明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再提到种类,民间音乐的已知形式有歌曲,器乐,舞蹈,等等。如我国最早可追溯的民间音乐是西周时期的《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风》便是收集了当时各地的民歌民谣,所记载内容有对爱情的向往,也有对家国的思念等。再如南北朝时期的黄河以北流域传唱度极广的《敕勒歌》,同样以淳朴的语汇与悠扬的曲调展现了一副壮丽辽阔的塞外景象,表达了草原牧民对于家乡的赞美与驰骋天地间的自由豪迈情怀。

无论时间、空间如何变换,民间音乐极强的地域性、民族性是始终如一的。在地球另一端的波兰,常年处于战争压迫与权贵剥削的波兰人民并没有放弃对于生活的热爱,他们天生能歌善舞。而从小耳濡目染的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1810-1849),出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对现实的所见所思,将波兰民间音乐移植于自己创作的钢琴作品中,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波罗乃兹与玛祖卡。

波罗乃兹(polonaise),取自法文音译,属于波兰舞曲中的一种速度为中等或偏慢,节拍为三拍子的舞曲。与传统舞曲不同的是,它的重拍更多放在了第二拍上,有着独有的庄严感(参考图1)。关于它的起源并不可考,在17世纪之前甚至没有波罗乃兹这个舞曲名称。其前身为流行于社会底层的有歌唱伴奏的民间舞蹈,一种说法是其来自于波兰武士凯旋的舞蹈,另一种说法是最早产生于民间的家庭舞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波罗乃兹逐渐在上层社会盛行,而确立其宫廷地位的是法国安茹王朝的国王亨利三世,相传在他的即位庆典仪式中就演奏了波罗乃兹[1]。之后波罗乃兹越来越多地被用作波兰贵族们舞会上的舞曲,作曲家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后来开始把这种形式用于器乐谱曲,而肖邦之后在韦伯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除肖邦外,巴赫、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等人的作品中都可一窥波罗乃兹的魅力。

图1 波罗乃兹典型节奏型

肖邦的波罗乃兹的风格多由雄壮威武的节奏构成,较于传统的波罗乃兹,其同为三拍子的强拍起句,第三拍结句。速度多为中板,情绪庄重,以前八后十六节奏型为重复节奏型,是在具有民族舞蹈的基础上展开的史诗般且充满爱国热忱的作品,如Op. 40, No. 1、Op. 53等。这些作品几乎自始至终贯彻着波罗乃兹鲜明的节奏,风格华丽,充满着豪迈的英雄气魄。(见谱例1)

谱例1:又名为“军队波罗乃兹”的Op. 40, No. 1

其低音部分节奏型与图1一致

李斯特曾写道:“肖邦波罗乃兹雄壮的节奏能使最无情和最死气沉沉的人颤抖,好像通电一样,大多数波罗乃兹都带有威武的性质,其中勇敢和淳朴的表现结合在一起,他们充满了沉着自信的力量,坚定不移的感情……听肖邦的某些波罗乃兹,你就好像看见大无畏反抗命运中最不幸的人坚定沉重的步伐一样。”

肖邦所作的另一套舞曲,玛祖卡(Mazurka)同样起源自波兰民间舞蹈,相较于波罗乃兹它包含的民族性更加强烈。传统的玛祖卡源自波兰中部的玛祖尔地区,与波罗乃兹同为三拍子,感情丰沛且热烈。其重音变化较多,以落在第二、三拍上较为常见(参考图2)。

图2 玛祖卡典型节奏型

肖邦所作的玛祖卡根植于传统的库亚维亚克(Kujawiak)、奥别列克(Oberek)与玛祖尔(Mazur),提取了各自的特点——库亚维亚克是最接近玛祖卡的,速度为中庸的3/4拍,旋律缓慢平稳,忧愁伤感,有着不同于重音的柔和的对称强调音,如Op. 68, No. 3。(见谱例2)

谱例2:

奥别列克节拍多为3/4或3/8拍,速度较快,奔放自由,旋律多配有旋转的技巧,如Op. 63, No. 1。(见谱例3)

谱例3:

玛祖尔同样多为3/4拍,热情活泼,淳朴自然,光彩四溢,重音变化多且常落在第二或第三拍上,如Op. 7, No. 1。(见谱例4)

谱例4:

由此可见肖邦对于波兰舞曲的理解是深刻且独到的,他可以灵活地将波兰舞曲血统般的元素灌入自己的作品中。玛祖卡中这一系列的节奏特征对于演奏者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参考,作曲家将波兰民间音乐这一概念通过节奏的表达具象化,辅以旋律与和声上的精妙布局,使舞蹈形态的轻盈与华美的动作向音乐叙述的转变过程变得更加真实自然。

在肖邦致朋友的许多书信中,他无时不在表达自己对于祖国的思念。肖邦的孩童与青年时期都在波兰度过,因为不甘愿当亡国奴,他后半生再也没能踏上故土,所以我们经常见到肖邦将音乐中的民族性灌入他的创作,如玛祖卡,他同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其展现。在肖邦的钢琴作品中人们探讨最多的就是“弹性速度”,即rubato tempo的正确理解和运用。rubato在意大利语中的意思为“被劫持”,音乐术语译为“自由速度”或“伸缩速度”,指有控制的灵活速度[2]。所以此处的“自由”并非毫无章法可言,而是在保持基本速度与节拍的同时,对其中的单个拍子进行增加或缩减的变化处理。如前一拍时值略长,则后一拍时值则需相应的缩短作为补偿[3]。这并非肖邦原创,据记载其最早可追溯至16、17世纪的波兰传统音乐和意大利歌剧。在肖邦青少年时期他便非常熟悉带有此要素的民间音乐,之后又将这一特征放大运用,玛祖卡中的rubato tempo可谓是达到了极致。李斯特曾评价道:“他的旋律宛如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中颠簸,或者相反地,显得模糊,像空中幻景突然出现这个可以触知、可以感觉的世界。”[4]这里可以看出这段生动形象地描述,概括了rubato tempo的节奏特性及情感内涵。肖邦所作玛祖卡旋律上的绚烂夺目与rubato tempo节奏上的洒脱的组合形成了这一作品独有的气质,这也是为什么玛祖卡被评为最难掌握的肖邦钢琴作品之一。它的技巧或许不是最艰深的,但如何演奏出其“精神内核”是极富挑战性的,因为这一“内核”是在肖邦眼中是难以用规律去概括总结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肖邦的所有乐谱中却找到了11首作品标有“弹性速度”的术语标记,有的写在作品开头作用于整首作品,如《G小调玛祖卡舞曲Op. 24, No. 1》;有的则标记在乐句中,用于对特殊乐句的处理,如《F小调玛祖卡舞曲Op. 7, No. 3》。同样在部分作品中,肖邦使用了“stretto-ritenuto”或者“stretto-poco rallentando”,即由“紧”到“慢”这一特殊记谱法用作对rubato tempo的演奏提示,如《降A大调玛祖卡舞曲Op. 17, No. 3》和《降B大调玛祖卡舞曲Op. 7, No. 1》(见谱例5、谱例6)。在有依据的记录中,他曾多次要求其学生去学习掌握这一演奏技巧,但大多数人很难参悟其中的奥秘。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你知道我多想感受……而某种程度上在内心已经感受到了……我们国家的音乐吗?”[5]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肖邦的眼中,rubato tempo是其作品展现民族性的最高体现,这种体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谱例5:

谱例6:

不难看出,波罗乃兹与玛祖卡毋庸置疑地承载了肖邦对于祖国波兰几乎全部的回忆,留恋与希冀,这一大一小两种形式的音乐成为了他心中至高民族信仰的表现。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是因为他将钢琴变成了一件会说话的乐器,他将无形的声音化作有形,不光是为人所熟知的对和声的精巧安排与设计,更有其对于节奏的完美把控使得他的创作自始至终都显得颇有张力,乐思丰满。肖邦创作的波罗乃兹与玛祖卡,在继承传统民间舞蹈音乐基本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各种结合与创新,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注释:

[1]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题材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330.

[2]汪启璋,顾连理,吴佩华.外国音乐辞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660.

[3][波]扬·艾凯尔,巴维尔·卡明斯基.波兰国家版肖邦钢琴作品全集解析[M].陆 平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53.

[4][匈]弗朗茨·李斯特.弗雷德里克·肖邦[M].张泽民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5:77.

[5]1831年12月25日肖邦在巴黎写给提图斯·沃伊切霍夫斯基的信。

猜你喜欢

波罗舞曲谱例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冬的舞曲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二)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一)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
2013年波罗车充电指示灯异常点亮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