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2-03-27巫玉云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视力

巫玉云

摘  要:目的  探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南京市江宁医院眼科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得分、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前后角膜内皮细胞指标变化、视力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指标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前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和密度、视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小于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更好地改善其视力和角膜内皮细胞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且患者护理满意度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老年性白内障;角膜内皮细胞;视力

中图分类号:R7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6-0-04

白内障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病因复杂,遗传、老化、免疫、辐射等因素均可诱发,可损伤人体视力,严重者还可见失明,降低了患者生存质量。因此,临床对白内障及时诊治尤为重视。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老年人口数量迅猛增长,导致临床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数量急剧增多,有效诊治老年性白内障将直接影响我国老年居民的幸福安康[1-2]。手术治疗是白内障患者首选治疗方案,但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手术风险显著高于年龄较小的患者,且术后康复缓慢,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降低治疗效果,需辅以良好的护理干预[3]。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针对特定疾病人群体而形成的有计划的、预见性的护理干预模式,相较于常规护理,该护理模式也重视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的提升,通过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显著提升了护理工作质量[4]。本文即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南京市江宁医院眼科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南京市江宁医院眼科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患者22例、女患者18例;年龄61~86岁,平均年龄(72.08±3.58)岁;硬度分级[5]:Emery Ⅳ级25例、Emery Ⅴ级15例。观察组中,男患者21例、女患者19例;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72.05±3.62)岁;硬度分级:Emery Ⅳ级24例、Emery Ⅴ级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知情研究并签署同意书,且经南京市江宁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确诊白内障,符合诊断标准[6];②患者年龄>60歲;③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患者;②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或系统性疾病患者;③合并精神类疾病无法依从护理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给予患者常规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并密切监测患者体征数据,做好患者负性情绪的疏导,协助患者完成治疗。

观察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具体如下:①组建护理团队:挑选临床经验超过3年的护理人员以及护士长组成临床护理小组,入组前,护理人员均先行接受培训、考核,以确保小组成员工作能力,提升个人素养;②临床护理路径计划制订与实施:白内障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故而临床护理可分为术前、术中、术后、出院四个阶段。

术前: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需积极接待患者,大致告知科室、医师等医院相关信息,协助患者完成相应检查工作,并安排病房。待患者稳定后,即刻开展疾病健康教育工作,告知患者疾病注意事项、术前锻炼的内容以及重要性等,包括咳嗽、深呼吸、术前定点锻炼等,必要时予以强化锻炼,同时了解患者既往病史、药敏史。制订治疗方案后,护理人员即可协助患者完成治疗前常规的体征检测以及用药护理,如托品酰胺散瞳。

术中:患者开始治疗前,护理人员可通过言语、行为、神色等举动与患者互动,激励患者,以此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叮嘱患者如果出现身体不适,需及时告知。待治疗结束后,护理人员还需与医师进行沟通,了解患者术后护理的侧重点。

术后:护理人员需做好患者的用药护理,如药物滴眼。用药前,护理人员均需详细告知患者用药步骤、药物信息、正确用药姿势等。待患者瞳孔回缩后,护理人员即可指导患者进行离床活动,但活动环境需在光线柔和处,同时密切观察、记录患者体征、术眼状况,若出现疼痛、异物感等症状,需立刻通知医师进行诊断处理。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注意事项,增进患者对并发症的认知,避免出现意外状况,如便秘患者避免用力排便,防止晶体脱出。

出院: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出院指导,内容包括居家自我护理、紧急事件处理、日常生活注意、健康用眼等,如眼部观看手机、电脑、电视、书籍时,间隔30 min需闭目休息5~10 min;

谨防感冒咳嗽,以免影响伤口;每日检查眼部。同时,记录患者联系方式以及家庭住址,做好定期随访,随访包括微信随访、电话随访、上门随访,微信随访每周3次,电话随访每周1次,上门随访每月1次,并指导患者定期复诊,通常为3个月后复诊。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巩膜损伤、房水混浊、一过性眼压升高四项。总发生率=(角膜水肿+巩膜损伤+房水混浊+一过性眼压升高)例数/总例数×100%。

②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采用简化版生活质量调查问卷(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7],包括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五项内容,单项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③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量表,信度系数Cronbach’s α=0.824,由患者及家属匿名填写,总分100分,内容包括护理内容、护理效果、护理态度、主观感受等,以分值划分:非常满意(90~100分)、基本满意(60~89分)、不满意(0~59分)三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④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角膜内皮细胞指标变化、视力水平。使用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测定角膜内皮细胞(生产企业:日本托普康),术后4周时测量,包括角膜内皮细胞面积、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

[n(%)]表示,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期间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指标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角膜内皮细胞指标变化、视力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和密度、视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小于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白内障是一种由眼部晶状体混浊而引起的视觉障碍性疾病。解剖学证实,人体眼部晶状体是一种透明的物质,也是眼球内重要的光学部件,晶状体混浊后,会直接影响眼部视觉神经接收的光学影像质量,从而降低人体视力,甚至引起失明[8]。据临床调查显示,白内障在全球致盲性眼部疾病中位居榜首,约占全部眼病致盲患者的46%,且其中又以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多见[9]。因此,有效诊治老年性白内障是临床白内障防治工作的重点。

手术治疗是白内障患者首选治疗方案,但该方案过程较为复杂,患者术前需做好准备工作、术中需有效依从治疗、术后需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加之老年患者机能衰退因素,患者围术期还需辅以良好的护理干预。

传统护理方案多注重于患者治疗的配合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内容较为片面,护理操作以及護理工作质量受护理人员个体化因素影响较大,且忽略了个性化元素,导致患者心理情绪未能有效改善,护理依从性不高[10-12]。而临床护理路径以时间为横轴,将患者围术期护理分为术前、术中、术后、出院四个阶段,以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包括诊断、治疗、护理、指导、出院计划等内容,从而形成详细的护理计划表,使得护理工作不再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增加了护理的科学性,且提升患者对护理的认知,促使患者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显著提升了护理工作质量[13-16]。

本文中,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由此可见,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这可能是因为临床护理路径实施使得护理工作有计划性和阶段性,有效减少了患者护理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并提前做好了术后并发症的评估、预防和处理,从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指标得分、护理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护理后视力高于对照组,护理后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了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眼部状态的改善效果。通过临床护理路径,护理人员能够依照患者个人特点制订详细的饮食计划、运动计划等生活指导内容,促使患者健康生活,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且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减少其余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如并发症、心理情绪等,从而提升了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而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凸显患者及家属对临床护理路径的认可,为该护理模式推广创造了条件。

但本文研究样本数量较少,且均为南京市江宁医院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样本选择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作为临床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发生标准,研究结果准确性和适用性尚待验证。南京市江宁医院将于今后工作中继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纳入更多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作为样本,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适用性,并探寻临床护理路径用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其他优势,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

综上所述,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生活质量、角膜内皮细胞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祝齐兰.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意义[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4):96-98.

[2]姜晓红,王颖.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1):63,65.

[3]周旋.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2):2278-2280.

[4]张睿.临床护理路径在眼科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4):273-274,277.

[5]人民卫生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解读:白内障》一书出版[J].中华眼科杂志,2019,55(2):97.

[6]曹贺,阎启昌.白内障诊疗指南--第42届日本白内障学会制定[J].日本医学介绍,2004,25(10):467-469.

[7]胡晓佳,刘丽华.临床护理路径在眼科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6):221-222,225.

[8]张霞.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性白内障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36(8):214-215.

[9]张可楠.分析讨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性白内障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满意度影响[J].医学美学美容,2019,28(20):141-142.

[10]赵宏.临床护理路径用于71例老年性白内障护理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0):278-279.

[11]高磊.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白内障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3):209-210.

[12]蔡海娟.临床护理路径在眼科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疗,2021,40(6):100-102.

[13]刘莎莎.CNP在老年性白內障手术护理中的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4):226-228.

[14]陈姣,李成军,谭晓慧.临床路径对老年性白内障手术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的影响[J].中国病案,2021,22(7):70-72.

[15]高淑亚,戚玉环.临床护理路径在眼科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究[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6):204-205.

[16]高彩琴,李鸿儒.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1(31):179-180,183.

猜你喜欢

临床护理路径视力
保护视力等
测测你的好眼力
视力不好的犀牛
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肌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开颅手术患者术后健康宣教中的应用
防止儿童视力障碍
视力改变与糖尿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