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优化技工院校智能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

2022-03-27宁湘朱胜昔康一格

职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智能制造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宁湘 朱胜昔 康一格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智能制造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变化,为区域长远发展输送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技工院校需要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技工院校 智能制造 人才培养模式

课 题: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技工教育教研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YKT20191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一) 产业背景

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建设“制造强省”战略推动下,湖南省积极推进制造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着力打造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和航空航天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娄底是湖南重要的省辖地级市,是湖南乃至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娄底依据自身优势,瞄准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三一重工和华菱涟钢两大龙头企业的作用,积极推动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等新兴产业,其工程机械制造及配套产业已形成以中兴液压、VAMA汽车板、中源新材等企业为龙头,以中厚机械、光华机械等多家企业为骨干的基本格局,钢铁新材和工程机械成为先进制造业的“双引擎”。

(二) 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提出新要求

制造业一直是娄底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娄底市委市政府从战略高度对当前和今后娄底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产业定位。目前,相较于长株潭城市群,娄底制造业自动化程度偏低,智能制造尚处于探索、研发阶段,大部分企业的智能制造只能算是智能制造单元,全闭环系统尚未形成。因此,娄底在近一段时间内仍然有相当多的制造企业对低端生产技术岗位有大量需求。但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企业对从事低端生产技术工作的人才需求将日益减少,而对智能装备的操作、控制与维护,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掌握新一代信息与制造技术、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将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为本地区培养先进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产业工人,为制造业提供人才保障,是时代赋予技工院校的战略使命。

(三)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很多是建立在传统制造业生产专业化分工以及岗位分工模式基础上的,虽然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下,很多技工院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办学质量明显得到了提高,但其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教学与生产一线岗位脱节,出现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稳定率低等问题。同时,由于娄底产业规模不大,制造业相关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偏低,人才流失和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尤其缺乏新兴产业领域的技能型人才,企业引进、留住人才的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制造业发展正遭遇“技工荒”的困境。如何助力娄底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质量的与娄底制造业发展、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成为摆在技工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娄底技师学院智能制造类专业现状分析

(一)专业优势

1.专业设置紧密结合市场需求

在装备制造大类上,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是娄底技师学院的传统专业,其中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是湖南省省级精品专业。2018年,娄底技师学院新增了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修和3D打印技术专业。专业设置均符合市场需求。

2.实践教学环境有很大改善

娄底技师学院拥有全省一流的智能制造、数控加工、模具制造、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等实训设备,有全新的机械自动化、机械CAD等一体化教学设备;已建成“CAD机械设计”“综合机械与自动化” “智能制造”等湖南省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拥有一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一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3. 师生技能竞赛成绩斐然

娄底技师学院积极推进“以赛促建、以赛促教,赛教融合”,师生技能水平不断提高,技能竞赛成绩斐然:在2018年全国第八届数控技能大赛湖南省选拔赛上,学院有19个人获奖,其中4个人获得一等奖;在2019年全国第三届智能制造技能大赛上,学院教师代表队荣获一等奖,学生代表队荣获二等奖;在 2020年第九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湖南选拔赛上,学院荣获团体一等奖,有7名选手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有3个项目荣获大赛优胜奖,其中刘惠入选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CAD机械设计项目中国集训队,得到了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4.校企合作规模不断扩大

娄底技师学院先后与三一集团、中联重科、科达机电、华为集团、广州慧谷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汇博机器人有限公司、山东栋梁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备战各种技能比赛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

娄底技师学院专业设置相对狭窄、界限分明、技能单一,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及岗位任务脱节,教学方法陈旧,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性。此外,娄底技师学院制造类各专业虽然均具备基本的实践教学条件,但各专业之间相对独立,实践教学资源分散且不足,距离培养智能制造类人才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2.校企合作有待完善

为企业智能制造生产一线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需要依托校企双方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建共享硬件实训基地和软件资源。但因娄底技师学院服务企业的能力不足、企业参与度不高等原因,目前校企合作仅限于学生的顶岗实习或臨时用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尚不成熟。

3.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娄底技师学院制造类专业的教师基本上是通过公开招考来的,其中又以应届本科院校毕业生居多,很多教师无企业工作经历,在校所学知识较单一,理论基础较扎实但实训功底较弱,正所谓有知识但缺技能。对新型先进制造类专业,尤其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以及智能制造应用方向,缺乏跨专业知识的融合能力。

三、优化技工院校智能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技工院校智能制造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为培养先进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产业工人,为娄底输送具有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大军,娄底教师学院将智能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娄底装备制造产业生产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智能制造基本流程,能够操作、安装、调试、维护智能设备,解决较复杂的工作难题,适应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制造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

(二)整合现有相关专业,构建智能制造专业集群

对娄底技师学院现有专业进行梳理和分析后,笔者有两点想法:一是随着增材制造的发展,3D打印技术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两者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因此,可将3D打印技术融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两者合二为一;二是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等装备制造类专业,专业基础理论与通用技能基本相同,岗位联系较紧密,服务行业较贴近,可在课程、实训、师资等方面实现资源互通、共用共享。

为此,应从娄底技师学院实际出发,结合娄底市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面向智能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采用智能装备、智能工厂(车间)、智能生产线等生产模式,整合相关专业和资源,构建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核心,以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等专业为支撑的智能制造专业群,满足娄底制造业升级和发展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1.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深化娄底技师学院与三一集团、中联重科、广州慧谷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促进校企资源的共建共享。合作制定智能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和教材,并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推动校企协同发展,实现校企双赢。

2.优化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优化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由企业行业安排或学校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和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将企业文化、工匠精神等融入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培养过程。学校引导学生走进企业,在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中提高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能力。依托校企合作,将教学项目与企业生产项目对接、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对接、实训管理与生产管理对接、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配合、校内评价和企业评价结合,共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全面提升。

3.全方位构建并实施“学训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校企合作和技能大赛两个平台,在专业集群各专业中构建并实施以专业教学为基础,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和主要工作岗位为载体,以技能大赛为引领和示范,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为目的的“学训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就是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和生产性实训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按行业企业标准和技能大赛标准,在“赛”的激励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就是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下或模拟企业生产环境,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能力;“赛”,就是通过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或技能交流,全方位检验并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四)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围绕娄底制造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以满足智能制造类岗位能力需求为宗旨,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目的,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要求,对专业集群各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构建以专业核心技能为主的通基础、分方向的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群互通、共享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智能制造相关工作岗位的基本职业素养;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本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培养本专业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可通过开设兴趣班或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智能制造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专业综合能力课程主要培养本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可通过企业顶岗实习或技能大赛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五)打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下企业,全方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精心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走出去,即学校定期派教师参加国内的专业技术、理论培训或学习交流;请进来,即学校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等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下企业,即学校定期派专任教师到企业参加顶岗培训,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收集整理典型教学案例,丰富教学资源。

(六)完善实训条件

遵循“理实一体”原则,根据各专业特点,建设真实、仿真的实训场地,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共享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以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平台,不断丰富共享教学资源;将企业资源引入学校日常教学,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四、小结

娄底市政府已将产教融合进一步发展纳入《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远景目标》,强调要立足娄底现有资源,聚焦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支持包括娄底技师学院在内的职业院校建设产教融合实验实训基地,鼓励校企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推进校企供需精准对接,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产教联盟;支持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设置工作,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技工院校只有与时俱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才能实现校企的共同发展。技工院校培养智能制造类技能人才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夏文斌,庞燕.长沙市打造国家物流枢纽的思考:新起点、新挑战、新任務与新举措[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

[2] 许朝山,顾卫杰,孙华林.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8).

[3] 刘小娟,金志刚,黄信兵,等.《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研究: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29).

(作者单位:娄底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智能制造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