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的有效性探究
2022-03-27侯胜文
侯胜文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其中的内涵道理学生较难理解,这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制约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将生活情境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理解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1-002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1.008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认知生活、了解生活,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但是,单纯以讲授法引导学生学习不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构建生动、形象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生活情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意义
虽然生活教育思想在近年来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中得到广泛渗透,但是部分教师仍然没有深刻地意识到生活情境的教学功能和价值。这样不但会使生活情境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对接效果不理想,也會给小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以及综合能力品格的构建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教师积极深化对生活情境教学实践的认知是非常必要的。经过细致的分析总结,我们将生活情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意义归纳为以下三方面:第一,生活情境具有良好的激趣导学作用,可以缔结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经验。虽然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技能体系还处在建设的初期,但是基本的生活经验已经具备,这为教师更好地应用生活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想要高效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找准教学切入点非常重要,生活情境正是联结学生实际认知经验以及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点的枢纽,不但具有良好的激趣导学作用,也能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全面调整,从而发掘学生的智慧潜力,帮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第二,应用生活情境可以唤醒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亲近感,有助于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基于情境构建和认知理论来讲,生活情境更有助于唤醒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亲近感,这是教师带领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的先决条件。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一直局限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之内,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互动的主观能动性不足,课堂教学环境僵硬且沉闷,应用生活情境不但可以活化学生的生成状态和教学气氛,最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主动性,从而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第三,应用生活情境可以疏通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空间,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整体的革新发展水平。生活情境不仅截取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是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呈现载体。生活教育思想的教学实践价值是有目共睹的,对落实我国教育改革任务起到奠基作用,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生活情境不但可以疏通生活教育理念的渗透渠道和空间,也能巧妙消解学生对探究道德与法治课程重点的陌生感,发展学生的生活意识和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整体的更新发展水平。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导入生活,激发兴趣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较为丰富,知识点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与综合性,但教材中的内容属于理论知识,单纯的讲授法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认知教材内容。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通过导入生活内容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意识。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主题,挖掘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并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通过生活内容的导入,让学生认知到理论知识的内涵。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以此对课文的中心内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掌握,然后鼓励学生分析教材中内容与生活的关联度,并列举出相关实例。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想,理顺所学知识点的中心内涵[1]。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教师所讲述的与生活内容相关的案例同自身所思考的案例进行有机融合,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从多维角度对相关的生活知识点内容进行理解,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教材内容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
(二)贴合生活,优化目标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应注意将生活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贴合,并以此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方式,以循序渐进、逐层递进的模式,让学生认知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基本内涵。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过程的环节,将生活中涵盖的具有一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内容与教学主题进行融合,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与生活实践进行有机关联,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教材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点与生活内容具有关联性,这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后,将其中的内涵主旨进行总结,并尝试将生活中与之相近的内容进行表述,这会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及知识融合能力,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结合教学目标,在生活中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并将在运用中产生的心得体会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确保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
(三)融入生活,创新模式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注意创新教学模式,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也更加高效。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教师应秉承生本教育理念,让学生自动自觉地分析道德与法治知识内涵,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主题内容,引导学生与生活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为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去解释教材中的理论内容,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道德与法治知识内涵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开展小组竞赛活动,让不同组别的学生代表将组内探讨的问题答案进行表述,这会在班级内部形成竞争学习模式,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学习风气,确保在整体层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创新生活情境应用模式时,还应该重视以更新颖特别的形式为学生呈现生活化探究课题,这样一则可以实现生活情境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完美碰撞和融合,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完整的课程知识经验,得到更有效的探究能力和综合思维训练;二则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体验,促进学生顺利开展思维对话式课堂探究,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彰显,这些都可以突出生活情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卓越的实践效用。首先,教师必须保障生活情境的趣味性、探究性以及启发性,本着呵护学生个性品质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原则,为学生营建具有开放性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环境。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开展更有深度的问题探究,也能体验到自由发散思维、表达观点的快乐和成就感。其次,教师无论是为学生呈现生活情境还是探究问题时,都应该尽量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猎奇心理倾向和自主能动性,从而兼顾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和探究思维的构建,切实发挥生活情境的应用有效性。
(四)演绎生活,凸显特点
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的过程中,单纯接受教师的理论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深度认知,而让学生通过自主思维,将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融合,学生仍旧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虽然上述两种教学模式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层面学习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涵实质,也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让学生能够从多元角度理解道德与法治问题,但若想有效从发展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教学引导,教师则应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内容在结合生活情境的模式下进行真实演绎,这会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充分调动学生视觉、感官思维活性,加速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可以通过自主演绎,使学生能够加深知识点的印象,帮助学生在更深层面理解知识内涵。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演绎与生活内容贴近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演绎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行设计,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角色分工,包括节目设计者、节目演绎着、并对各个角色人物進行丰富,以此确保演绎效果更具生活性与真实性。在设计节目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演绎计划,主要关注学生设计的内容与生活是否具有贴合性,是否能突出教材主题及生活主题,并帮助学生完善节目内容设计。学生在进行演绎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对学生的表现能力进行观察,评价学生的演绎效果及真实性,包括与生活的黏合度。这种结合学习主题演绎生活的学习模式,即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演绎生活,体会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理论内容,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学习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可以凸显出生活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节运用的有效性。
(五)展示生活,提高效率
在信息技术大背景下,教育与多媒体实现了有机融合,这也拓展了教学范围,丰富了学生的眼界,简化了知识点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枯燥、乏味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进行展示,通过多媒体将抽象化的道德与法治文字知识转变为形象化图文并茂的实践知识,以易于学生进行理解和接受[3]。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展示生活内容,这会让学生通过仿真的生活化情境,了解到更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由于小学生生活范围相对较窄,同时,受年龄限制,小学生的阅历也较为简单,而信息技术则可以将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现状进行展示,使学生能够从多维角度思考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尤其对一些不良的生活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其中的负面影响,让学生认知到生活中的阴暗面,并使学生懂得真善美与假恶丑,使学生能够具有分辨善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是非观念。从而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的不良现象、不良情绪等,以此完善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教学效率。
(六)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不仅要让学生能够从理论层面学习相关知识内容,更是希望学生可以从实践层面对知识内容进行灵活运用,以此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确保学生通过实践理论内容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内容,完善学生的人格素养,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德艺双馨、品德良好的少年。教师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教学主题,让学生分析总结在生活中遇到这类问题应做出何种反映,亦或采取何种措施进行应对,这种联系生活并运用生活问题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的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理论思维与实践运作的转换,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教师可以将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核心内容以提问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完成相关题目内容,并以文字、图片、短视频的形式对完成的内容进行呈现,教师对此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所有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在班级内进行展示,以此为学生构建体系化的任务学习模式,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观看任务完成情况,以此形成一种互学互助的生活情境教学引导模式,帮助学生在认清自我的情况下也可以了解到其他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情况,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积累知识储备,为学生后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做好铺垫。此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活动,通过真实的场景,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进一步提升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找准理论与实践切入点,能够更加完善、具体地将理论知识在实践层面进行完善,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也可以凸显出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的有效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法治知识的内涵,并体会法治与生活的关联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因此,为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习抽象性较强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现实层面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论内涵,使理论与实践形成有机统一,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运用能力都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君雅.《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三维度分析[J].现代交际,2020(19):38.
[2] 李玉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实现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9):238.
[3] 蒋后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几点思考[J].教育观察,202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