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社区协同教育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究
2022-03-27康慧敏
康慧敏
摘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协同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乏政策监督机制、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实践指导匮乏、协同教育实践中存在“不协同”现象是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发挥合力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为推动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发展,积极探索相关的改进策略,有效提升幼儿教育质量。
关键词:协同教育;幼儿园;家庭;社区
提及学前教育,人们可能会片面地将其等同于幼儿园教育。然而,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中指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这四个系统共同构成的。其中微观系统是指幼儿生活和学习的场所,主要由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等与幼儿产生直接接触的成员和环境构成,幼儿与微观系统中的各要素直接产生相互作用。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对于儿童而言,其发展生态系统中的各系统是整体发挥影响的。幼儿园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以及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对个体的生长和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1]早在1992年,国务院颁布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发展社区教育,建立起学校(托幼园所)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创造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和家庭环境。”[2]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3]2016年教育部联合民政部等九部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早期教育活动,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可派教师到社区教育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积极面向学生家长开展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家庭教育指导”[4]事实上,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人类教育的三大系统。它们相互独立但也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进而影响各系统功能的发挥,当今学者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协同教育”[5]。
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6]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协同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由幼儿园及教师、幼儿家庭及家长、社区及社区服务人员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各尽其责,各尽所能,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其中既包括两两之间的双方协同教育模式,也包括三方之间的多方协同教育模式。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协同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家长和社区服务人员;协同教育的过程是多方向、交互作用的连续动态过程;协同教育的模式是多形式、多场景、多内容的共育体系。而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家、园、社区协同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一、缺乏政策监督机制
相关政策对这三方的合作方式、合作内容等方面的阐释较少,幼儿园、家庭、社区间协同共育的思想意识尚缺乏系统、具体的策略指导。关于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方的关系,只是在相关文件的部分章节中有所涉及,但目前尚未有专门的政策规章明确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方的关系及其共育内容、方法等。再者,合理而明确的监督机制是政策有效落实的有力保障,然而相关政策中并未提及考核或监督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政策与实践脱节,呈现出实践中仍然以幼儿园为主导,以及幼儿园与家庭、社区联系尚不密切的局面。能否利用政策规章和监督机制转变家长和社区服务人员从被动配合到主动合作,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多向联系的常态化、制度化是关系到能否切实提高三方协同共育质量的重要问题。[7]因此,建立监督评价体系,促进协同共育有效落实。政策管理和行政管理是现代国家实现社会控制的两种手段,在政策管理层面,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已初步建立,但并未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践行。为促进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协同共育的真正实现,有必要加强行政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监督评价体系,对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关系进行考核与监督,以保证政策的有效落实。除国家和各级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外,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如家园联系制度、家园社区共育工作章程等。通过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促使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明确各自职责,从而促进三方协同共育的有效实现。
二、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
已有研究更多的探讨家园共育的重要性或意义,或从幼儿园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开发家庭和社区中的教育资源。关于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虽然部分研究者已关注到这一话题,然而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中,以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为主题的研究尚为数不多。具体表现为:在理论研究中,关于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的内涵、理念、内容、途径等尚不明晰。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常以文獻法、经验总结法或简单的调查法探讨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的现状,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策略;对于协同教育的实现路径以及如何将协同教育很好地应用于教育、应用于不同层次的家园社区的相关研究寥寥无几;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内容较浅显,尚未运用更为科学的方法系统考察三方协同共育在不同水平上的参与程度与深度。因此,在理论研究层面,应厘清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的理念、原则,在对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的概念架构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出创新性、本土化的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的建议。唯有以先进的理论作为先导,我们才能避免实践中的盲目,才能使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三大教育系统的协同教育有据可循。在实证研究层面,应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研究内容的全面性、深入性,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种方法获得客观真实的数据,深入了解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策略。[8]同时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或者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时,需要充分考虑我国三方协同共育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协同共育的策略以有效指导实践探索;一线园长和教师在实践探索中也需注重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将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形成可借鉴、可操作的体系。
三、协同教育实践指导匮乏
协同教育实践指导若是缺乏,即使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得以开展,也会没有连续的、有计划的步骤,协同教育的效率将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协同教育的实施需要有效的组织保障、专业人员的指导保障、丰富的资源保障。
四、协同教育实践中存在“不协同”现象
虽然幼儿园、家庭、社区都在幼儿教育中有一定参与,但参与程度与积极性不同致使三方尚未完全达到“协同”水平。更多地是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家庭、社区的共育意识欠缺。
(一)缺少协同教育意识
人们一般都对协同教育认识不足,只是停留在家园合作、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层面,而未能将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家庭与社区缺乏对自身在幼儿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
(二)协同教育责任主体失衡
在协同教育实践中存在“不协同”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合作中地位不对等。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教育是教师、家长、社区服务人员间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的人际合作互动过程,彼此在协同共育中同等重要。但在教育实践中,协同共育往往以幼儿园为主导,教师“指挥”着家长、社区参与共育,较少考虑家长、社区的需求;家庭、社区是参与者、支持者,被动配合着幼儿园的共育,缺少主体意识。其二,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的表面化现象严重。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包括多主体、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合作体系。但是,在当前的三方协同共育之中,合作行为比较表面化,合作程度较浅显。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行为随意性、应付性明显,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家长多应邀参与幼儿园活动,较少参与幼儿园管理与决策,参与程度较浅;社区在共育过程中常处于边缘化地位,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次数极少,并未将社区资源有效应用到协同教育中。因此,三方的主导地位是变化的,家庭和社区也可以成为活动的组织者,三方都是地位平等、权责相当的教育主体,只是角色不同,幼儿园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补充和延伸。[9]只有三方互相配合、协同共育才能建构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所需的教育环境。
(三)对社区教育资源及作用不了解
社区是幼儿园宣传的重要平台,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社区参与到协同教育中,既可以帮助幼儿园了解该区域家庭的需求,还可从客观的视角看幼儿园的发展,帮助家庭以及社会有效监管与评价幼儿园的发展,逐步形成以本社区为核心的辐射拓展,最终实现家庭、幼儿园、社区的协调统一,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共享。然而,“社区教育”这一概念在大众头脑中依然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10]社区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并未真正实现。社区组织科学育儿活动极为有限,社区教育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因此,应充分发挥社区的引导功能,注重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首先,社区应定期组织家长育儿指导活动。由于社区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故而可与幼儿园联手,组织志愿者教师走进家庭,指导父母进行育儿工作,帮助家庭解决教育困惑,如可以定期开展送教入社区、社区走进家庭等活动,实现家、园、社区携手促进幼儿发展。同时,社区的多种环境都是幼儿园主题活动的重要来源。结合幼兒园的周边环境,幼儿园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阔幼儿的视野,拓展幼儿园课程,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幼儿融入自然。其次,应充分发挥社区的评价、监督与反馈的作用。社会评价对幼儿园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园对社会的接纳与引入是其社会性功能发挥的重要表现。适时让社区人员走入幼儿园参观、沟通,能够帮助幼儿园挖掘潜在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提供有效的监管,帮助幼儿园完成创新与提高。[11]
学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养的幼儿,要实现这一教育目的,必须实施协同教育,将家庭、幼儿园以及社区教育中的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位一体,发挥合力,方能打造一个全面的教育系统,从而全方位地促进幼儿的生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宝芳.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家、园、社区合作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3
[2] 国务院.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1992
[3]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
[4] 教育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2016
[5] 李少梅,沈润青.互联网+时代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路径探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
[6]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2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76
[7] [8]李晓巍,刘倩倩,郭媛芳.改革开放40年我国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的发展与展望[J].学前教育研究,2019
[9][10]吕利,王其红,徐雪.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家—园—区协同教育困境及其策略探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
[11]王秋霞.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发展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