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跨机构集成策略研究
2022-03-27董丽丽
董丽丽
摘 要:本文从四个转变模式分析了信息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建设带来的影响,给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建设跨机构集成策略,建立多平台或机构管理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促进用户、研究者和民众借助网络获取服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服务融合提供一定的参考,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和传播。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档案管理;跨机构;集成服务
Abstract: The impacts of informatization on the archiv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e analyzed from four transformation modes. The integration strategies of the interagency group are given for the archiv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 will establish the sharing and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between multi-platform or management subjects. Hence, it will promote users, researcher and people to obtain services by using network, and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services integ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resources, and realize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Archives management; Interagency group; Integration services
1 引言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通知中指出: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7年调整为“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传承和传播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从2006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2021年国务院批准确定了共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累计达到155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共计604项。国家在发布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強文物古迹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2 信息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的影响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带来了思维创新和模式转变。数字赋能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迫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建设从传统方式静态模式转变为数字化技术方式的动态模式,从海量数据管理转变为挖掘知识管理,从信息价值转变为知识价值,从理论研究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实现,贯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采集、整理、保存、开发和利用等一套完整体系。[1]
2.1 传统方式到数字方式的转变。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数据库技术等各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建设已经有了重大的革新。以消耗时间、人力和成本的传统人工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收集、整理、保存和开发的静态模式将渐渐成为历史,更多地将采取现代信息技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模式去实现。[2]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过程中,数字化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语言信息处理、图像处理、音视频处理、可视化技术、机器人技术等信息处理手段的优势凸显,实现对档案资源形式的突破和呈现,综合多学科的优势来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档案。信息时代背景下,收集、整理、保护、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都具有了数字色彩,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3]
2.2 数据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变。数字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建设,其最为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档案的管理和应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信息收集、整理、鉴定、技术处理、保管和利用等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庞大的数据。沉浸在数据世界的档案资源大多在数据库、文化馆、博物馆和研究中心等场所,多数研究人员和普通民众无法接触,难以实现研究、教育和传播的功能,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和传承。因此,管理模式转变尤为重要。通过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社交媒体等让广大民众广泛参与,利用大数据资源平台对产生的实时海量数据分析和处理,以数据驱动挖掘有价值的知识,[4]从而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内在价值。
2.3 信息价值到知识价值的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技术体系和信息技术平台,能更好地以人机交互、虚拟现实、高维可视化及穿戴技术等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和实现亲身体验。信息和数字窗口可以看到海量数据处理和分析背后的知识服务创造的价值,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元方式调动传承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我国文化建设。[5]例如,构建数字博物馆大平台,通过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等形式有效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在一个地方即可感受到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科普知识和文化震撼。
2.4 理论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在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技艺展示,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流程;在旅游行业,很多消费场所都能见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影;还有很多带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文创产品等一定程度上都产生了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跨机构集成策略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提供了技术与平台的支撑,而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保存、集成和传播创新了思维。大量分散、异构、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进行跨机构集成是大势所趋,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管理、保护、开发、利用和传播更为科学有序。[6]
3.1 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分类集成系统。目前,我国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达两千多项,具有种类繁多、地域分布较广、项目属性复杂等特点。经专家论证可以先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标准和相关属性,按照此标准和相关属性寻找一条主线,以树的结构形式表现某一项目的自身属性,利用现代软件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开发具有拓展性、便捷性的分类集成系统。例如,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在不同地域,每个地域有多位传承人,每位传承人有多部作品或技艺展现,每部作品有产生时间、申遗时间、建档时间、传承状况、保护现状、存放位置等多项相关属性。每个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档案都可以按照类似的结构进行复制,或根据项目自身的性质不同,在此基础上稍加修改,就可以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分类集成系统。
3.2 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多平台集成系统功能。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工作的开展与深入,其手段呈现多元化、存储载体的多样化、系统平台的异构化,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数量日趋庞大。以政府、文化部门、档案部门和公共文化机构等为代表的主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据共享中心是非常有必要的,协调各建设主体、部门将已建成的子平台或子系统通过相应接口集成化,达到资源共享、共管、共用,进而避免重复性、孤立性。
3.3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集成系统平台建设需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着手,不仅需要具备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和档案管理专业技术的人才,还需要融入具备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能力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鼓励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和专业建设,以高校为传承人传承教学和研学实践基地,培养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开发和利用的復合型人才,有利于集成系统的研发和改进。[7]
3.4 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传播渠道。在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新媒体、移动平台等新生途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拓展了新途径,有利于集成系统的完善和发展。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融合新媒体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式平台等,广泛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作品、技艺展示、数字档案制作流程等,让普通民众了解和认知。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位于远离城市的乡村,通过与乡村旅游融合、文创产品设计、纪念品开发等,能促进乡村振兴的旅游产业驱动,互利互惠推动乡村旅游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扩散和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发扬中国文化。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第四,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文化馆、体验馆等,提高文物古迹保护的认识,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3.5 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知识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构建相应的知识库模型,通过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和处理形成新知识,从而更加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知识库,对集成系统无疑是有益的补充,进而实现档案业务中的知识管理,为理论研究和公众提供深层次的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颜海编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陈兆祦,和宝荣,王英玮主编,档案管理学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4]刘平,雷励,刘淑妮,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途径分析[J].档案天地,2020(10):50-51.
[5]周英姿,数字化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探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22(04):62-65.
[6]张莹,档案机构提供科普知识服务的新形势及对策[J].档案管理,2021(06):90-92.
[7]张占武,高校档案资源共享研究领域展望[J].档案管理,2021(05):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