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视域下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与五育内在逻辑探析

2022-03-26韩剑颖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五育受教育者劳动

韩剑颖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 300110)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为此,实现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努力方向和推进工作的根本遵循。

围绕如何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于2019年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2],于2020年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职业院校……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3]。

目前,职业教育学术界对五育并举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对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以下简称“三种精神”)的育人模式、路径等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如何把劳动教育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即将“三种精神”培育与五育协同推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探析“三种精神”与五育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明晰学理认识、促进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有助于凝聚共识,深化职教界对新时代“三种精神”教育与五育协同推进这一教育思想的认识。

一、“三种精神”与五育的基本概述

(一)“三种精神”

“三种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4]。对职业院校受教育者开展“三种精神”培育,既是对我们党和民族精神的赓续传承,更是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内驱动力。职业院校将“三种精神”贯穿育人全过程,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举措。

按照黑格尔哲学,人的精神主要包含人的情感、意志等生命体征和自我意识。“三种精神”都是人基于劳动而产生的认识、情感、意识、价值倾向、行为表现等特征。我国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4]。“三种精神”之间既有一定差异,又相互关联。首先,从群体看,劳动精神的主体是广大的普通劳动者群体,工匠精神的主体是拥有专业特长和一技之能的产业工人,劳模精神的主体是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群体[5],成为人、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成为影响别人的人,是一种逐步递进的关系。其次,从引领劳动文化建设看,劳动精神重在价值引领,工匠精神重在职业引领,劳模精神重在思想引领。

(二)五育

新时代的五育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以下简称“五育”)。五育的目标指向,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举是现阶段我国教育性质、方向和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各层级、各类型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必须之课。五育中,德育是管方向的,是五育的总开关;智育是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五育的前提;体育、美育、劳育是辅德、益智、促体的载体,是五育的基础。尽管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涵及功能作用有一定差异,但五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德育突出政治、思想及道德教育,内容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等的教育为主。智育突出自我发展能力及科学精神教育,内容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及自主学习等的培养训练为主。体育突出体质健康、自我保健教育,内容以运动意识、运动文化、专业运动方法技能等的教育训练为主。美育突出感受美、鉴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内容以音乐、美术、书法、中华传统文化等的欣赏、鉴赏、创作培养为主。劳育突出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教育,内容以劳动观、劳动精神、劳动法律法规、生产性(服务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公益服务劳动等的教育和实践训练为主。

二、我国职教理念下“三种精神”和五育的应然关系

综上所述,在职业教育视域下,“三种精神”与五育的语境存在明显的不同。截止到目前,尚未有专家学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给出较为系统的论述,但这并不能否定两者在职业教育理论及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一)“三种精神”和五育的统一源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人的智力、体力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日臻完善的现代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及必要的基础和可能。我们党和政府在肃清国民党政府的旧文教政策后,在1951年提出“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开端。1957年,针对教育界和与教育方针有关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长期以来这一教育方针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美育和劳育被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教育成为必修课,“三种精神”成为职业教育劳动课程的核心内容。由此,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从“德智体”全面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时代的五育并举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和丰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进入21世纪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世纪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职业教育为应对形式的变化,要“把满足个人需求和潜力发挥作为关注重点”,“传播人文价值观和标准,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6]。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教育的新建议,对世界上各个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基于此,我国2021年首次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就将职业教育的概念定义为“是指为了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综合素质而实施的教育活动”[7]。从这个定义的内涵不难看出,其与职业素养所涵盖的职业信念、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等具有极高的关联度。关于职业素养,不同的时代赋予其不同的内容,随着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日益发展,当今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技术革新和转型升级的需求。在此情况下,精益求精、创新创造、追求卓越等成为技术技能劳动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生力军,理所当然应适应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及国家工业化创新发展对劳动者职业素养的新需求,将“三种精神”全方位、全过程融于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之中。因此,在职业教育视域下,无论是五育并举教育,还是“三种精神”培育,都是对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其统一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之中。

(二)“三种精神”和五育的统一源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先驱、理论家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说明职业教育从创立之初,就是满足“人”的生存和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世纪初期,“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等先后被官方写入文件。“以就业为导向”体现了现阶段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教育信念。

职业教育要实现受教育者高质量的就业,就是要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提高职教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国家及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一系列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这些政策文件虽然没有明确指出高质量职教人才的标准,但明确提出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并就如何培养高质量的职教人才进行了阐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化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二是深化“三教”改革,强化对学生认知、合作、创新、职业发展等能力的培养;三是深化劳动教育,力促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品质。

不难看出,以上要求的突出特点就是“德技并修”,强调质量达成的两重要求,即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深入理解和掌握与专业和未来职场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要使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风范和职业态度。因此,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确实需要五育并举和“三种精神”培育的协同发力,以实现提高职业技术技能与培养现代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如工匠精神所培育的专注、精益、卓越,智育所培养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体育所锻炼的健康体魄,劳育所培养的实践能力、劳动技巧,都指向传统技术更迭、社会服务创新、生产方式转变等所对应的劳动者职业技术技能的提升。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所培育的热爱劳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德育所培养的爱国、诚信、责任担当,美育所培养的创新思维,也都指向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所对应的劳动者现代职业素养的养成。

三、“三种精神”和五育需整体性把握的必然关系

职业教育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征程中,应系统把握受教育者现代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既要突出对受教育者进行“三种精神”的培养,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信念、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又要将“三种精神”贯穿于五育并举的全过程,使受教育者在全方位、全周期的浸润中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一)“三种精神”与五育的统一源于对二者协同作用的整体性把握

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场域下,“三种精神”培育和五育并举之间不是相互分离的、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的关系。无论是“三种精神”培育,还是五育教育,其核心要义都是遵循职业教育“满足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人力支撑”等本质要求;遵循职业教育“以人为本”新的发展模式,提高“人”的技术技能,使之具备生存、生活能力,启迪“人”创新创造,使之具备持续发展能力;锤炼“人”的品德修为,使之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职教实践中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种精神”与五育教育协同教育思路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职业教育实践中“三种精神”与五育教育协同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劳动者示意图

在职教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应具备的“责任担当、科学精神、自我发展、健康生活、人文底蕴、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统筹五育与“三种精神”教育,一是协同培养受教育者的责任担当,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二是协同培养受教育者的科学精神,使其能够正确认知、运用、创新知识和技能;三是协同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发展能力,使其能够自主开展学习和创造;四是协同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其能够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五是协同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底蕴,使其能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六是协同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在劳动中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由此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成长,并为其在走向职场后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奠定坚实的思想、知识、能力和技能等全方位的基础。

(二)“三种精神”与五育的统一源于对二者养成载体的整体性把握

“三种精神”与五育的养成载体,主要有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第一课堂是指传统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主要是指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志愿服务、团日活动、党日活动、主题报告会、勤工助学、创新创业活动等;第三课堂主要包括网络课程、收听收视多媒体影视作品及网络相关信息资源等;第四课堂主要是指企业实践学习等。第一课堂作为传递知识、技能、态度、精神的主要载体,通过开展课堂“革命”、创新课堂设计、优化课程内容、强化实践与体验、完善课后练习等,将五育所涵盖的德育教育、学科知识和能力传递、体能训练、美学熏陶与“三种精神”培育所涵盖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创造性思维等融入课堂之中。第二课堂作为受教育者获取知识、技能、态度、精神的多样化载体,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重在突出育人的实践效果,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社会体验与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创业实践及主题知识竞赛、演讲、辩论、报告会等,将五育的内涵要求和“三种精神”培育的内涵要求依照活动的实际情况融入其中,寓教于乐,使受教育者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既可以助推受教育者的全面成长,又可以兼顾受教育者个性化成长的需要。第三课堂作为受教育者获取知识、技能、态度、精神的灵活性载体,通过制作、收集与五育教育和“三种精神”培育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影视资源等,并借助信息化手段让受教育者在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情况下,灵活接受教育和培养。第四课堂作为受教育者获取知识、技能、态度、精神的特色载体,通过利用企业的车间、展馆、制度、规范、文化等,让受教育者在生产、服务体验与实践中接受五育教育与“三种精神”的培养。

在以上“四个课程”中,课堂教学是五育教育和“三种精神”培育的主渠道,其他“三个课堂”作为补充渠道,对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整体性把握,系统性推进。

(三)“三种精神”与五育的统一源于对二者培养路径的整体性把握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落实五育并举,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二是落实部门职责;三是重视家庭教育。以上三条培养路径对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来说也是相通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格局”[3]。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受教育者“三种精神”培育与五育教育不单是哪一个教师、学校或哪一个部门的责任和义务,而应是整个社会,包括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家庭等共同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是“三种精神”培育和五育教育的主要路径。

家庭在“三种精神”培育与五育教育中均发挥着基础作用,通过让受教育者参与清洁室内卫生、整理居家物品、管理家庭财务、制作与维修家庭器具、建设学习型家庭、照料居家老人与孩子、营造房间艺术氛围等,将家国情怀、道德风尚、科学知识、劳动意识等培养日常化,使受教育者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教育和启迪,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奠定基础。

职业院校在“三种精神”培育与五育教育中均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通过统筹“四个课堂”,依据学校自身的培养特色、专业设置和受教育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构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全育人”体系和规范化的学校管理,同时伴以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手段,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动力,大力推动学生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掌握精益劳动和创新创造的技能,使受教育者成长为与职场无缝对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社会在“三种精神”培育与五育教育中均发挥着支持作用。社会中的各级党委、政府,各级教育、组织、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民政、共青团、妇联、网信、文化和旅游等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中介组织等通过发挥各自自身的社会公共职能和优势,积极为受教育者接受德智体美劳教育,养成“三种精神”,提供必要的支持、丰富的内容和强力的保障。

职业教育实践证明,家庭、学校、社会在“三种精神”培育和五育教育中均具有不同的优势,三者的紧密结合是实现有效育人的必然之选。因此,整体性把握家庭、学校、社会三条教育路径,系统性设计教育内容、培养方式和评价手段,更有利于培养怀有一技之长,且具备敬业爱岗、精益求精等现代职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四、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三种精神”和五育的辩证统一

从世界范围来看,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职业教育,科学把握“三种精神”和五育辩证统一的内涵,对于推进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建设,适应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三种精神”和五育的统一源于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全面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推进了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在这些政策、制度和项目中,我们党始终注重把“三种精神”培育与五育教育辩证统一于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之中。如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职业教育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的“高素质”即是具备“六大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如前所述,五育并举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主要途径,而加强“三种精神”的培育对于形成“全面发展的人”具有深化和拓展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统称,但三者之间是逐级递进的关系,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广大劳动者都是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中专注于技术技能提升、技术高超、技艺精湛的优秀劳动者,我们称之为能工巧匠;还有一些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孜孜以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并成为领域内不可或缺人才的劳动者,我们称之为大国工匠。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劳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劳动、辛勤劳动、敬业爱岗、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等特质来自于职业教育注重“三种精神”的培养,但其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操、奉献精神、创新行为等又离不开五育教育的功劳,五育教育对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三种精神”的培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因此可见,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三种精神”培育和五育教育辩证统一于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实践中,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二)“三种精神”和五育的统一源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推进各项事业的根本遵循。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的需求呈现出多维性,人们在满足了“物”的需求后,更多的需要安全感、归属感、尊重感、认同感与自我实现等等,而职业教育恰恰是满足以上多重需求的重要载体。本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推进五育并举,突出人文教育,进一步加强对学习者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人文价值观和其标准的传播等,使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深入受教育者头脑、浸入受教育者言行。特别是自开展“三种精神”培育以来,受教育者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得到普遍增强。职业教育受教者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很好地带动了其社会地位、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的整体提升。

由此一来,对受教育者自身(内部)而言,自觉接受“三种精神”与五育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成长成才,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归属感、自我实现感,为过上美好生活提供基本前提和保障。对受教育者未来的服务对象(他人)而言,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精湛技艺、创新思维、强健体魄,且能够诚实劳动、辛勤劳动的劳动者,必然能够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从而得到被服务对象的认同和尊重,这样既能够提升服务者(劳动者)自身在物质、精神上的幸福指数,也能够提升被服务者的满足感,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办学进程中,牢牢把握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不断强化对受教育者“三种精神”的培育,实现了从“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更迭,将受教育者从对物的依赖中解脱出来,使其回归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并激活。

(三)“三种精神”和五育的统一源于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

为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推动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我国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使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职业教育人才进入劳动大军。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高不高,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就是看“人”的适应性强不强,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否对接到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强化实践教育、就业教育。

强化实践教育,就是要把实践教学放在突出位置,同时辅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社会体验等劳动实践活动,以锻炼受教育者未来应对职场复杂场景的综合能力和养成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为受教育者成长为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奠定基础。强化就业教育,就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优化专业设置、创新师资配备、调整或更新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提高受教育者的专业水平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受教育者就业创业本领,最大限度地使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相匹配,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就业质量及就业满意度。由此可见,正是在职业教育所追求的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了“三种精神”培育和五育教育核心素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统一推进。

五、结束语

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8]。可见,职业教育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现代化进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屋建瓴,既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和教育强国的战略方针,也指明了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兼具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实践路径。我们明晰“三种精神”与五育并举教育的内在关系,可以为职业教育更好地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和“三种精神”的培养要求,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

猜你喜欢

五育受教育者劳动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