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2-03-26喻泽坤路国华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课程目标硕士

喻泽坤,路国华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的密切融合,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知识经济下的国家创新体系输送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职责[1],应成为国家知识创新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但就现实而言,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由于长期按照大同小异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来培养研究生,导致大多数研究生共性有余,个性不足,实践应用能力较弱,科研意识不强,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与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不相符合,不利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课程体系是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关键,要想研究生教育满足国家创新发展需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必不可少。

现有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一般侧重于对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及措施,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并没有以课程体系为整体成系统地研究如何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见创新能力并没有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本研究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通过整个课程体系来共同实现,不能仅仅考虑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因此,要从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各方面着手,构建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增强课程体系各部分之间的耦合关系,产生聚变作用,以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一、构建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实现科技兴国、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面对当前国家创新动能不足、存在“迟滞”的问题,其解决根本还是在于人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扮演“高端玩家”角色,成为各领域内的行业、专业精英,不仅要有坚定的立场、高尚的思想文化素养以及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出众的创新能力,要站在各领域潮流的浪头引领发展。培养“高端玩家”的关键就在于具备科学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成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有利外部因素。首先,从人才产出方向上看,整个课程体系以创新能力为中心,高度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理念,能够满足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其次,从人才产出价值上看,以创新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将研究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到至关重要的地位,保证了研究生创新价值的体现,对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可持续发展和激发国家创新动能影响显著。

(二)推动学科和专业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撑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内涵式发展强调突出特色,注重创新,适应国家和人民的需要。随着我国“双一流”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2]。但事实上,我国多数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的内涵式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学科专业内涵单薄。专业数量多,杰出专业和人才却有限,专业知识中缺乏其他学科知识的摄入,学科壁垒严重,缺乏新知识的产生。第二,教学过程内涵单薄。不少院校除了一部分技术课和实习环节,其他课程几乎都是讲授课,极少有能力部分的课程,教学过程的内涵可能非常有限。构建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进而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首先,评价杰出专业和人才的重要指标就是创新要素,“杰出”即意味着出众,要想出众就必须要创新。而创新也是新知识产生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多学科多领域知识交融的环境中,多元学科知识间的碰撞更有利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其次,不同于过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需要依托实践环境来实施,这就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不能过多地以理论知识和讲授课为主,而是要注重实践知识和实践教学。再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及导师本身要具备创新思维及能力,通过自身创新引导学生创新。而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样也能够提升学科的发展潜力。而且,伴随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交汇以及教师间的合作,教学过程将可能变得更加多样,不同专业知识的融入、不同教师的教学都将丰富整个教学过程。

(三)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载体

研究生教育所承载的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意义对于全球高端人才竞争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显著的战略性作用。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要以专业为核心,以创新为引领,以实践为载体,以人类社会发展为己任[3]。基于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具备专业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等特征。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且主要武器,要鲜明地表现出这些特征。通过科学完善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对研究生进行“加工”,使其能够成长为社会所需的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一切知识理论的创新都是源于实践,最后用于实践。可以说,实践是知识创新的充分必要条件。反过来看,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实践能力也能随之得到提高,二者相互促进。因此,构建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符合研究生教育的现实意义和特征,将实践和创新作为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核心,指明了研究生培养的方向,对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深入,多元主体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关注并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成为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4]。国家“新八字方针”提出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新思路[5],说明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与社会的发展积极互动并形成良性发展态势[6]。努力提髙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这是由专业学位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决定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具有显著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征[7],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否充分被社会接受和认可,关键是看劳动力市场对其接纳程度。换句话说,研究生所具备的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依托社会需求才产生意义。因此,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把握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向,密切联系行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培养出满足社会多元需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胜任空缺职位的合格“产品”。只有高校培养的研究生能够为企事业单位等用人部门所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发展潜能[7]。

(二)以实践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为宗旨

专业学位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教育的实践依赖性,对受教育者而言,不论其是否拥有实际工作的经验,教育活动都要以有关职业实践为基础[8]。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下,要使研究生获得专业经验并完成面向未来职业领域的社会化转型,就必须在其课程体系中注入和整合充分而且必要的实践要素,体现实践性特征。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指的是这样一种特征: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中包含充分和必要的实践要素,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中充分体现这些实践要素的规律和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性日益显著,通过多学科途径解决领域实践问题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终目标。这就需要我们以本学科为主体,将多种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主动整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条件等各方面与世界接轨,同步发展,走国际化的道路[6],打造具备综合化特征的课程体系。而构建综合化课程体系的关键是打破学科壁垒,鼓励不同领域、区域和国家的广泛交流与合作,这就要求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应该从课程目标到课程结构、内容、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综合性特色。

(三)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研创融合三融合交叉理念为教育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9]。产教融合把产业主导的行动体系与教育主导的学科体系整合起来,建构一个知识与能力互通互融的模型,保障产教两界利益主体能够基于该模型进行交往行动,在教学中纳入生产工作,在生产工作中教学[10],以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共识,从而把产业需求转化并落实到教育界主导的学科体系建设之中,促进二者共同发展[11]。从学科发展的视角分析,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教学与科研应紧密结合。要推动人才培养链与科技创新链有机衔接,通过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专业人才[9]。科教融合是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任务的根本变革,不仅是指在课堂中融入更多科研元素,更强调通过科研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研究性和创新性,训练学生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9]。而研创融合是落实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的重要结合点[3]。在学术逻辑和市场逻辑双重导向下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让研究生教育真正成为创新的源泉和经济的引擎。如图1所示,将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研创融合三种培养模式结合形成相互包含的新的教育模式,融入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实施教学、实践、科研、创新一体化培养,推动彼此相互转化,真正实现研究性教学、创新性学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科研创新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3]。

图1 三融合交叉理念

三、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设想

研究生课程体系是在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依据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按照科学的比例、次序和逻辑关系,加以选择和组织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和课程评价活动的系统[12]。通过分别对课程体系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进行说明,最终形成完整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一)制定三位一体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设定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初始环节,不仅需要满足人才培养的规格,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13]。基于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参考国外硕博士课程体系的跨学科特点,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将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知识技能目标、专业知识技能目标和跨学科知识技能目标三部分(如图2)。其中基本知识技能目标是对除专业以外的公共知识技能所提出的要求,如英语水平、思想政治水平、计算机水平、数据分析能力等;专业知识技能目标是对所学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提出的要求,也是课程目标中的核心部分;跨学科知识技能目标是对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其他领域学科的知识技能所提出的要求,跨学科知识技能目标的设置是为了鼓励并促进学生接触并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进而能够与本学科产生交叉,推动创新。设置三位一体课程目标是为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形成双层互通逻辑关系,是推动两个内外目标达成度形成统一的关键。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倡导研究生跨学科学习、积极创新,不能过多依靠研究生独自探索,应通过一系列措施方法引导、推动研究生学习和创新,要以三位一体课程目标为主线,充分发挥课程目标的引领性作用,将跨学科学习和创新贯穿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全过程,通过课程目标的达成帮助研究生获得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

图2 三位一体课程目标

(二)搭建开放式网状课程结构

知识的建构性主张,知识在其结构上是一种网络结构而不是层级结构,个体对于知识的建构和储存是呈“网状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的基本思想也主张,知识在理想的情况下是网状式相互连接的。为与这一思想相适应,课程的组织结构也必须从“层状”逐渐走向“网状”[14]。专业学位的课程结构存在较为突出的专业性、多元性、多变性特征,其内部课程的分类、数量及安排并非是固定的,而是随着专业、年级、研究方向等因素发生改变,一个科学的课程结构能够使研究生的培养更加得心应手。因此,要根据专业学位的课程结构特征搭建开放式网状课程结构(如图3),将所有课程分为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两模块课程呈交叉分布,即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跨学科课程为纵向课程链,其中跨学科课程以每个不同学科为独立课程链。同时,以校内实践课和校外实践课为横向课程链。将纵向课程链与横向课程链相互交叉形成网状结构,既保证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充分结合,也加强了各课程间的联系。需要注意的是,整个网状课程结构要保持开放性,不限制课程边界,即依据实际需要对横向和纵向课程模块或单课程链中的部分进行增减、调整,如:在理论模块中增加医学、社会学、法学等专业学科的课程链,或在专业基础课中增加方法类、前沿类课程等,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程的灵活性,有利于对研究生的因材施教。搭建开放式网状课程结构不仅丰富了课程类型,也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能有效启发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

图3 开放式网状课程结构

(三)构建多元课程内容体系

随着研究生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过程中跨学科现象和综合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知识技能呈现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不仅包含了本专业各类知识内容,还涉及相关专业和学科的知识内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需以本专业内容为着力点向外发散,在保证专业理论内容和技术内容的前提下,加入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内容以及与职业相关的内容,在本专业内将研究生打造为基础知识扎实、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熟悉行业环境的个体,使其首先对专业领域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课程内容不仅是专业原理体系,也与企业、公众以及市场的需求有紧密联系,要兼顾到社会价值和社会后果[15]。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采用“学院内选修+跨学院选修”相结合的方式设置或自主编制跨专业、跨学科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打破专业学科壁垒。鼓励学生发展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技能,通过多元课程内容(图4)的学习,更进一步深入理解专业知识,更好地发挥创新思维,推动创新产出。

(四)实施多方联动、内外协同的课程实施模式

课程实施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可以发现,多数研究生培养陷入理论化与同质化的“泥淖”,课程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难以与行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相匹配[16]。生态系统观认为学习成功不是某个(些)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更不是完全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而是受很多方面、很多层次因素的影响[17]。这说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不应只是研究生本人和教师参与此过程,更应将行业和企业的专家、科研机构人员纳入课程教学中,使研究生能够切实深入实践科研项目和工作中,保证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按照“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时代理念[18],搭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共同体(如图5),开展协同教育,将理论、实践、创新一体化,增加实践创新的机会可得性,促使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够相互转化创新。课程实施由课程教学和课外指导两部分组成,课程教学采用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共同授课的形式,校内教师以专业理论为主、以专业实践为辅进行教学,校外专家则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和实践案例结合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创新,确保理论和实践的同步性和转化效率。课外指导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合作完成,校内导师主要以指导研究生学术科研和引导学术创新为主,而校外导师则带领研究生参与实践以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达到创新要求。通过协同指导,研究生不仅能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水平,还能具有全面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协同教育模式不仅保证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提高了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还可以让研究生及时找到自己的知识盲点,使后续理论学习更有针对性[19]。在校内校外双导师的共同教育指导下,通过产、学、研、创相结合来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激活研究生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使其后劲更足。

图5 协同教育的课程实施模式

(五)建立集成式课程评价模式

课程体系的评价是制约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课程评价要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及最终效果是否适应内外变化进而调整课程体系,同时,评价结果对其他维度产生指导效果并且监控整体课程体系与社会的磨合发展,形成一种螺旋上升式的评价模式[12],因此,要以是否满足行业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集成式课程评价模式,从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主体等不同角度分层次、分模块开展评价活动(如图6)。其中评价内容包括评价对象的知识与能力两方面。依据社会需求和专业学位“基于职业,强调实践,注重技能,突出应用”的本质属性[20],知识模块需要评价知识的专业性、实践性和职业性,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定位决定了要评价知识的前沿性和综合性;能力模块包括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社会综合能力,其中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专业创新能力是保证研究生在专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而社会综合能力是研究生协调工作、生活、学习研究的重要因素,三者共同推动研究生良好、全面、可持续地发展。依据评价内容确定课程评价指标,体现在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岗位能力需求以及学校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贯彻实施等方面,各个指标之间应互不包含、互不兼容,且层次鲜明。

图6 集成式课程评价模式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等是所有系统共同的基本特征[21]。基于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在选择课程评价主体时,可从社会宏观、学校中观、学生微观来全面确定。社会层面包括专家、科研机构、行业人员,从社会需求和实践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审视和评价。学校层面包括学校相关领导、教务、教研、系部等部门的教育和教学管理人员,从课程的制定、组织及实施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层面主要以学生对课程教学的主观评价以及自身目标达成情况来反映。在课程评价中,研究生的学习创新具有实践性和过程性,要将评价行为涵盖到整个评价活动中,有系统地、有步骤地作出定性和定量的综合价值判断,而不仅仅以结果为评价标准,要做到“时时监控”,保证整个体系的运行质量[13]。

四、结束语

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是激发人才创新动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所在,而课程体系作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承载着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基本任务。在对社会现实需求和专业学位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构建导向,以实践性和综合性为构建宗旨,并将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研创融合三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作为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解决课程体系实践性、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依据该思路制定了融合基本知识技能目标、专业知识技能目标和跨学科知识技能目标的三位一体课程目标,搭建了实践课程模块和理论课程模块相结合的开放式网状课程结构,构建了以本专业知识为核心,兼多专业、多学科知识的多元课程内容体系,形成了课程内外及学校内外全方位协同的课程实施模式,建立了知能兼顾、主体多元、全程监控的集成式课程评价模式。通过各部分之间系统链接,最终构建了有效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以期培养出符合学科规律与社会创新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希望本研究能够助益同仁对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思考和探索,有益于提升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课程目标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