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高产国审小麦新品种石麦31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2022-03-26傅晓艺史占良单子龙高振贤何明琦
傅晓艺 史占良 韩 然 单子龙 曹 巧 高振贤 何明琦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河北石家庄 050041)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左右,年总产量1.1亿t左右,占粮食总产量的 20%以上,在粮食安全和消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2]。中国有近1/3的小麦是在旱地种植[3],随着气候变暖,干旱缺水日趋加剧,中国粮食安全及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4-6]。我国北方是小麦的主产区之一,且北方水资源短缺又是制约小麦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河北省小麦常年种植面积230万hm2左右,既是我国重要的优质麦生产基地,也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小麦全生育中后期是需水较大的时期又正逢雨水匮乏的时节,所以在保证小麦生产的前提下,培育抗旱高产小麦品种及大力发展高产节水小麦是北方发展节水农业的关键[7-13],也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
石麦31(石114195)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以济麦22(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18号,200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母本、以高产抗倒型小麦品种金禾9123(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8号,黄淮南片水地审定)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半冬性中熟小麦新品种。2017-2018年以石114195为代号参加黄淮北片旱肥组区域试验。2021年完成试验程序,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10061号)。为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速度,尽快在生产上实现其应用价值,本文作者对石麦31的产量及抗性等特征特性进行分析,旨在对该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奠定基础。
1 亲本选配
亲本选配遵循性状互补、生态区域广、抗性强等原则。小麦新品种石麦31的亲本遗传基础丰富,母本济麦22综合了鲁麦14、临远7069及泰山5号的高产、广适、抗逆、落黄好的优点,父本金禾9123综合了冀麦26、石4185、92R137的早熟、高产、抗病的特点。石麦31聚合了父母本的优良基因,使高产、早熟、抗病、抗倒、抗寒、抗旱、抗干热风等优良基因性状得以重组,实现了抗旱性与丰产性的有机结合。其系谱见附图。
附图 石麦31选育系谱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性
石麦31平均全生育期为225.6 d,较对照种洛旱7号早熟0.1 d,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幼苗半匍匐,苗期长势好,叶色深,茎秆有蜡质,旗叶较小,起身拔节较快,分蘖力一般,成穗数较多,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度较好,穗长方形,长芒,籽粒白壳、白粒、半角质,饱满度及商品性好。2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亩成穗 36.8万穗,穗粒数 32.2粒,千粒重 42.7 g,黑胚率1.2%。株高80.5 cm,倒伏达标点率 81.3%。
2.2 品质特征
2017-2018年度区域试验混合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试,容重802 g/L,蛋白质含量14.0%,湿面筋含量32.6%,每100 g吸水量57.0 mL,稳定时间1.8 min。2018-2019年度测试结果,容重816 g/L,蛋白质含量15.0%,湿面筋含量31.8%,每100 g吸水量55.0 mL,稳定时间1.4 min。
2.3 抗性鉴定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抗病鉴定:2017-2018年度慢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纹枯病、黄矮病,中感白粉病;2018-2019年度高感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黄矮病,中感黄矮病,高抗白粉病。
经国家农作物区域试验站(遵化)进行抗寒性鉴定:2017-2018年度死茎率10.7%,抗寒性为 2级,抗寒性较好;2018-2019年度死茎率8.9%,抗寒性为1级,抗寒性好。
3 产量表现
2017-2018年度参加黄淮北片旱肥组小麦区域试验,15点汇总,13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点率86.7%,平均亩产 5 779.5 kg/hm2,较对照种洛旱7号增产 8.3%,增产极显著。2018-2019年度续试,16点汇总,14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点率87.5%,平均产量6 286.5 kg/hm2,比对照增产 9.8%,增产极显著。2年平均亩产6 033.0 kg/hm2,比对照增产9.1%,增产点率87.1%。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165.5 kg/hm2,比对照增产5.2%。综合分析,小麦新品种石麦31的丰产性能较突出,产量三要素处于较高的均衡水平,是该品种具备高产潜力的主要原因。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精选种子与药剂拌种
选用纯度一致的种子,剔除病斑粒、不完整粒及杂质,使种子净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因地制宜选用杀虫剂、杀菌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防治地下害虫及土传、种传性病害。
4.2 精细整地,足墒播种
整地质量是一播全苗的前提,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播种效果。整地质量要达到“深、细、透、平、实、足”六字要求。前茬作物还田的地块,将秸秆机械粉碎2遍,达到秸秆细碎。大田旋耕2遍,深度在15 cm以上,做到上虚下实、土地细碎、畦面平整。每隔2~3年深松或深翻一次,耕翻深度≥30 cm。适宜播种期在10月上中旬,适宜基本苗为20万/亩左右。每晚播1 d基本苗增加1万/亩。
4.3 合理施肥
一般麦田底肥亩用量为纯 N 6~8 kg、P2O57~9 kg、K2O 4~5 kg。结合春一水追施氮肥,氮肥用量为亩7~8 kg。
4.4 病虫草害防治
冬前注意天气变化,及时进行化学除草,做到春草秋治,在冬小麦4~5叶时,按杂草的种类选择相应除草剂进行防治。选择日平均温度不低于5℃,最高温度不低于10℃的无风晴天进行防治。秋季未防治杂草的麦田可在春季小麦返青后到拔节前温度适宜的时候防治双子叶杂草。一般选用甲磺隆+2,4-D异辛酯防治阔叶杂草,选用6.9%的骠马防治禾本科杂草。小麦拔节后禁止药物防治杂草,以免产生药害。
小麦起身期到拔节期主要防治纹枯病、全蚀病和红蜘蛛;小麦孕穗期、开花期主要防治小麦蚜虫、吸浆虫、白粉病和赤霉病。结合小麦抽穗至灌浆期病虫害防治,做好“一喷三防”。选用适宜的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混合喷施,防治病虫害,增强叶片功能,延缓衰老,提高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