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床位效率分析的床位精细化管理

2022-03-26桑明利徐延珊李明姬刘鑫鑫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周转医学科床位

——郝 静 贾 延 白 雪 桑明利 徐延珊 李明姬 刘鑫鑫

在保证医疗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对医院床位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是实现床位合理、高效利用和提高医院资源使用效率的关键[1]。床位周转次数、床位使用率、床位工作日、平均床位工作日等是反映床位使用情况的常见指标,它们共同组成床位使用情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本研究利用床位效率指数模型和床位利用模型,对某三级公立医院23个科室的床位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医院推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该院2016年-2020年医疗统计简报,数据准确、可靠。

1.2 研究方法

1.2.1 床位效率指数模型 结合床位使用率和床位周转次数,建立床位效率指数模型,采用归一法计算床位效率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床位效率指数=期内床位实际周转次数÷期内床位标准周转次数×床位使用率

表1 该院床位效率指数模型和床位利用模型计算结果

根据公式可知,当实际值与标准值相等,且使用率为100%时,床位运转情况达到最佳状态,这种状态即为等效状态,床位效率指数为“1”,故以“1”为标准来判断床位工作效率情况。当效率指数<1时,床位低效率运转;当效率指数>1时,床位高效率运转[3]。其中,期内床位标准周转次数是该院2016年-2020年所有科室病床周转次数的平均值。

1.2.2 床位利用模型 《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指出,三级医院参考指标为“病床使用率85%~93%,病床周转次数≥19次/年”。据此,选定床位使用率均值89%(取自85%~93%的均值)为床位标准使用率,选定19次为床位标准周转次数。计算公式如下:

标准化床位使用率= 实际床位使用率÷床位标准使用率×100%

标准化床位周转率=实际床位周转次数÷床位标准周转次数×100%

以标准化床位周转率为横坐标,标准化床位使用率为纵坐标,“标准化床位使用率和周转率100%”为界限,划分4个象限,分别表示床位利用处于何种状态,见图1。

1.2.3 床位工作效率指标 床位工作效率指标用于分析床位设置情况[4]。床位工作效率=床位周转次数×平均床位工作日;平均床位工作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床位数;平均开放床位数=(出院人数×实际占用床位日数÷床位工作效率)1/2。

图1 床位利用模型

2 结果

2.1 床位效率评价

2016年-2020年该院整体床位效率指数为0.993,接近等效率运行状态,全院整体运行效率不高。其中,高效率运行科室13个,占全院科室的56.52%。见表1。

表2 该院各科室开放床位数合理区间计算结果

图2 该院各科室床位利用模型

2.2 床位利用评价

根据表1计算结果,绘制2016年-2020年该院各科室床位利用模型,见图2。可以看出,该院各科室床位利用情况集中在效率型和周转型(第Ⅰ、Ⅳ象限)。

其中,效率型科室占34.78%,包括中医肛肠科、老年病科、消化内分泌科、眼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8个科室。此类科室床位使用率高,床位周转快,说明患者来源与床位设定数成比例,病种构成合理,即科室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管理上应采取积极发展策略,作为第一梯队给予扶持,同时落实医疗风险防范[5]。

周转型科室占60.87%,包括神经外科、肾病内科、泌尿外科、康复医学科、儿科、产科、疼痛科、新生儿科、普外一病区、普外二病区、骨科一病区、骨科二病区、骨科三病区、妇科等14个科室。此类科室床位使用率较低,周转快。究其原因:一是科室收治患者病情较轻,病源不足;二是床位设置不合理,未能充分利用;三是病种单一,结构不合理。这说明科室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可持续发展性较弱。管理上应注重新业务、新技术开展,加大疑难危重症患者收治,在解决病源的同时适当调整内部床位结构。

闲置型科室占4.35%,为重症医学科。此类科室床位未得到充分利用,部分床位处于闲置状态,科室生存受到威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原因较多,重症医学科体现的是医院疑难危重症患者处置水平,科室床位闲置一方面可能是全院整体收治急危重症患者较少,另一方面说明该院整体外科发展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学科建设及人才梯队不健全、医疗质量水平不高等。管理上应加大力度,不断提升全院医疗服务水平,特别要注重重点学科建设,打造特色专科,提高疑难危重症患者诊治能力。

本研究显示,该院无压床型科室。

2.3 床位配置调整

表2显示,床位配置适中的科室有老年病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肾病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新生儿科、普外二病区等8个科室,占全院总科室的34.78%;需适量增加床位的科室有中医肛肠科、消化内分泌科、眼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儿科、产科等7个科室,占全院总科室的30.44%;需适量减少床位的科室有疼痛科、普外一病区、骨科一病区、骨科二病区、骨科三病区、妇科、康复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等8个科室,占全院总科室的34.78%。对照开放床位数上下限指标,全院共需减少床位37张。

3 讨论

面对日益复杂的医疗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持续提高自身医疗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是公立医院必须面临的问题。随着医改的深入,各级医院必须调整运营模式,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由粗放式管理向全方位精细化管理转变[6]。

床位是医院重要的医疗资源,床位利用情况能够从侧面反映医院工作效率、医疗服务质量和资源配置情况[7]。作为分析床位效率的两个模型,床位效率指数模型和床位利用模型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床位利用情况,进而帮助医院管理者客观了解学科建设情况,制定适宜的综合目标管理考评体系[8],并适时调整床位布局,避免医疗资源短缺或浪费。

床位效率指数模型用于分析床位工作效率;床位利用模型用于反映床位所处状态;床位工作效率指标是将多项数据进行计算,其结果用于分析并指导临床科室床位设置,有助于管理者了解并适时调整床位资源布局。

但是,作为评价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重要参考依据的医疗运行统计数据,其有自身内在含义及局限性,任何一个单一指标都不能作为唯一参考标准,管理者需正确评价和剖析其动态变化,避免过于注重某一指标。同时,不能仅仅将两项指标作为学科发展和床位调整的依据,应围绕学科发展目标、特色专科建设、医疗技术水平提升等进行全方位评估,使其在医院管理中发挥引导作用,保障医院健康、稳定发展,促使医院走向“优质、高效、低耗”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周转医学科床位
检验医学科专业基地教学查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伍兹物料周转用品(苏州)有限公司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
一种适用于薄型梁体的周转装置
我国医院儿科床位资源配置和利用现状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简介
嘻哈段子铺
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及护理管理研究
断 掌
我国养老床位约有一半闲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