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志愿者,让陪伴飘逸书香
2022-03-26何璇
何璇
“庆珍,这一周过得怎么样呀?读书了吗?”
“嗯!我读了《麦琪的礼物》和《绿门》。”
“不错呀!你可以给我讲讲你的感悟吗?”
“好啊,这是我第一次读外国名著……”
看到“美丽中国”最新一期陪读志愿者招募的消息,我脑海中关于往事的回忆纷至沓来,因为2016年5月,当时读大一的我就是“美丽中国”第一期陪读志愿者中的一员。这是我大学期间最美好的回忆,令我受益匪浅。
从《麦琪的礼物》开始,和山区孩子同读一本书
参加“美丽中国”陪读志愿者活动,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
当时的我是大一学生,刚进入大学不久的我对于志愿活动有着巨大的热情。我从小就喜欢阅读,无论是国内名著还是国外经典,各种书籍都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我的书架上,进入大学之后,我更是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
偶然间,我看到了关于陪读志愿者招募的消息。所谓陪读志愿者,就是和乡村孩子共同阅读一本书,每星期在固定的时间与乡村孩子打电话交流读书感悟,帮助他们解答阅读中的疑惑的人,也被称为“陪读导师”。大山里的孩子虽说学习条件艰苦了些,可他们不缺课外书籍,但面对这么多捐赠的书籍,他们的阅读兴趣却并不浓厚,也不知该从何入手开始阅读。我们作为陪读导师,任務就是帮助他们打开阅读的大门。
足不出户就能做志愿者,还能将自己的阅读爱好与志愿活动结合起来,帮助更多的乡村孩子培养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打开看世界的大门,这样的活动多么有意义!我爱读书,也爱交流,于是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
报名的流程并不复杂,填写报名表之后,会有负责的老师打电话来进行电话面试,问题包括“你为什么想参加伴读志愿者活动?”“你最近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如果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业发生冲突时,你会怎么办?”等。
我认真地阐述了我的想法,也结合自己平衡阅读和学业的经历诚恳地回答了问题。虽不算完美,但足够真诚。
就这样,几天后,我收到了通知,正式成为一名陪读志愿者,我的任务就是和一位名叫胡庆珍的初中女生共读一本书。
庆珍来自彩云之南的临沧大寨中学,我们相隔两千多公里。我看过她的照片,她是个黑黑瘦瘦的女孩。我选择了和她一起阅读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集《麦琪的礼物》,这本曾让我哭了又笑的书,既幽默又深刻。
从小心翼翼地首次通话到分享各自的生活
在临沧中学支教的悦悦老师是项目的负责人,她提前告诉我们:“虽然大家都是成年人,但千万不要用‘小朋友’来称呼同学们,他们可都是非常要强又倔强的中学生。”
我和庆珍约定好每周六通话一次。第一次和庆珍通话,并不如想象中美好。毕竟,我们还只是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初次参与活动的我,有点“社恐”,尽管我已经提前准备好了要说的内容,可还是有点紧张。面对庆珍的提问,有时候,我得思考好长一会儿才能回答;有时候,我回答了很久,庆珍却还是不太理解,于是我耐住性子再重新解释。庆珍的普通话不太标准,从语气中也能听出害羞、紧张的感觉,我们的交流断断续续,冷场了许多次,往往是我说一大段话,庆珍小心翼翼地蹦出几个字“好”“嗯”……一个多小时的通话就这样“艰难”地结束了。
第二次通话前,我根据第一次通话的内容,把我没有回答好的问题仔细地整理出来,并查阅了许多资料。我还让我的朋友们阅读了篇目,问问他们对于文章会提出什么问题,我一一整理出来。就这样,我预设了许多庆珍可能会问的问题。
也许是因为我做了更多的准备,也许是因为我们更熟络了,这次我们的聊天氛围没有第一次那么尴尬。我们一起聊阅读篇目,交流读后感。她会问我一些关于作品的问题,比如,她不理解“绿门”指的是什么,便会问我。
我不想把阅读这样一件快乐的事情变成语文课,我就谈了谈自己的理解,也让她畅所欲言。
第三次、第四次……我们的通话氛围越来越轻松愉快。她给我介绍她的家乡云南临沧,那里气候炎热,盛产红茶和普洱茶;她给我讲支教老师们,那是一群从大城市来的怀着热忱和希望的年轻人,正是有干劲儿又有想法的他们,创办了“陪读志愿者”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她告诉我她在学校里不擅长的科目是英语,她每次都会为一串串的英语单词感到头疼……我也给她分享我的大学生活,给她描述我们精彩的外语文化节,和她分享我的假期旅行计划。
有时候,她向我抱怨学习影响了她的阅读安排,我安慰她,还告诉她如何进行时间管理。
她以为外国名著艰涩难懂,只读中国文学作品,我便向她介绍《小妇人》《小王子》这些温暖又易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固有的思维让我以为山区里的孩子信息闭塞,但实际上,他们也和我们一样玩QQ、微信,像中学时代的我们一样读青春文学作品,甚至追星。
相隔山川,但我们的成长心路是一样的。
“我希望能和你成为朋友”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擅长表达的人,正式讲话前都要准备好草稿。有时我也会担心自己做得是不是不够好,我给庆珍的回答真的能帮助到她吗?
每星期的阅读结束后,庆珍都会写一篇读后感,虽然她的文字功底并不深厚,但从字迹的一笔一画中,我看得出来她是一个很耐心又认真的女孩儿。她的读后感中写满了自己的感悟和疑惑,我会把她的疑惑记录下来,在没时间通电话的时候,用文字的方式给她解答。她也会写出对我回答的思考,我欣喜地发现,庆珍对我的讲解都有认真倾听。
为期一个月的活动结束后,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庆珍的信。
她在信里写道:
“谢谢你一直鼓励我,谢谢你陪我读这本书。其实我知道你在让我讲某一篇故事,或你让我说说我读后的感悟时,你都是非常认真地在听。我知道我讲得有点糟,但你还是会说我讲得很好。我知道你是在鼓励我,谢谢你。
通过这几个星期以来的谈话,我觉得你是一个非常善解人意的人,所以我很喜欢你哦!
虽然只是几个星期的时间和几次谈话,但我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因为这段时间里是你教会了我应当怎样抽出更多时间去阅读和做作业,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合理地安排时间。你还让我接触了第一部外国名著,让我知道不是只有中国名著是好的。
在这段时间里,我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所以我很谢谢你,我希望能和你成为朋友。”
有些句子不太通顺,有些用词很稚嫩,但就是这样一封略显笨拙的书信让我湿了眼眶。我想,我们都被彼此的真诚所打动了。
从遇见到成长
我从庆珍的信里读到了她的收获,我的心里也感到十分温暖。原来我也可以影响到一个人,哪怕从南到北相距两千多公里;原来我的言语也可以让一个人有收获,哪怕是隔着长长的电话线。
我爱书,一个人读书是常态,但我之前从未和别人一起分享过读书感悟。可以说,庆珍是我的第一个书友,她单纯视角下的独特解读也常令我莞尔。因为她,我也渐渐学会表达,学会对别人敞开心扉。
那一个月里,在我教庆珍阅读的同时,她也在影响、改变着我。从前的刻板印象让我觉得乡村的孩子过着跋山涉水去上学的贫苦生活,让我觉得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山里的生活也可以是简朴而温馨的,大山里的孩子也是伶俐可爱的,也许因为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对外界的鲜少接触,也许因为他们的普通话交谈不能做到对答如流,这些让他们的外表看起来有点儿不好相处,但当我摒弃了刻板印象,把他们真正视为朋友时,隔阂便能自然而然地化解。
从谈书到谈生活,我们的了解在不断加深;从聊文学到聊情感,我们的心在不断拉近;从只言片语的交谈到深入交流,庆珍看到了大山外更远的地方,我也看到了大山里那飘着袅袅炊烟的农家村落。
陪伴是送给山区孩子们的最好的礼物,“陪读”则让这份礼物飘逸着书香。庆珍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我也在与庆珍的交谈中懂得了更多。这,又何尝不是我的成长呢?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和庆珍都踏着这神圣的阶梯,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