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2022-03-26赵慧

考试与评价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陶行知山水

赵慧

陶行知主张以生活为基础开展教学,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我个人肤浅的理解,教育的源泉应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做真教育,培养真人,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很多时候教师把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课堂过程,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空洞讲述“一刀切”,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语文课堂效率整体偏低。本文就如何践行生活教育理论做了如下分析:

一、爱上世间美景——从课堂到生活

在进行山水小品文这一单元的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生活化的情境,把相关图片呈现在屏幕中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欣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山水仙境、月下庭院等红尘美景,引导学生明白走进这样的山水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在执教《答谢中书中》一文中,片段實录如下:

师:同学们,读完这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的美文,畅想一下,如果你是诗人陶弘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雄伟的山峰耸入云霄,山间清澈见底的溪流。

生2:我看到了山石色彩斑斓,在阳光的照耀下交相辉映。

生3:我看到了四季长青的树林翠竹。

师:同学们欣赏着屏幕上的图片,如果穿越时光,你是山中隐士,白天出去砍柴,傍晚猎归,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你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

生1:早上晨雾快要消散的时候,我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令人心旷神怡,这真是天籁之音。

生4:傍晚晚霞染红了天空,鱼儿似乎知道我砍柴回来了,在水中竞相跳跃迎接我。

师:身处这样的自然山水,你有什么感受?

生5:这样的人间仙境只有陶弘景、谢灵运可以感受得到。

师:你们感受不到?同学们在积极发言的同时,已经把这篇文章很顺利地翻译出来了,音乐家会用音符弹奏出世间的绝唱,画家会用绚丽的色彩勾勒出奇妙的画卷,那么作家陶弘景呢?他是怎样把所见、所闻、所感寓于文字之中的呢?

生6:往上看,山峰高俊;往下看,河流清晰。

师(点拨):首先是视觉看到的,往上看,我们称之为仰视,仰视璀璨的星空。还有吗?

生7:从听觉角度,猿猴、小鸟山间鸣叫的天籁之音。

生8:从俯视角度,动态角度写“沉鳞竟跃”“清流见底“,从平视、静态角度写“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十具备”。

师:你们的领悟和观察能力非常强,老师忍不住为你们点赞!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有很多美的人、事、物,需要我们像陶先生那样去细细地观察,自然风景也好,人物趣事也罢,都是人世间不可缺少的。只要大家走进生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相信也可以写出好的佳作,不需要一直挖苦心思套用别人的写作模板,那是别人在生活中地所见所得,不是自己的。

将诗文与生活结合,让语文走出课堂,融入生活,不能让青春焕发的青少年只埋头在书海里做一个老态龙钟的博士,自然界的山水、红尘中的人和事物同样是一本无字天书需要解读,以便更好地去阅读有字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不是一直奋笔疾书记录笔记的学习机器。我摒弃了一线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记录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然后记录重难点,最后进行默写等机械的“填鸭式”教学。大多数初中学生挣扎在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中,距离大自然很遥远。正如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需自营,生活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以上教学实录的做法能够让学生明白语文作品源自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堂的背后是生活,它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课堂中爱上生活,爱上红尘美景,聆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惬意,感悟“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喜悦,嗅到“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的奇妙,品味”池上并禽沙上鸣,云破月来花弄影“的朦胧……

二、体味生活况味——从生活到课堂

我们语文老师不应该只教教材,更应该让学习素材来源于日常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所用的教材来自生活,是作者深切的体会,情感、体悟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感知,因此应把实践引入课堂教学,让教学回归生活。在执教《短文两篇》中,部分教学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都有过徜徉在自然山水中的生活感受,哪位同学给大家分享一下?

生1:能让我放松心情,暂时从学习考试的压力中释放自我。

生2:能让我浮躁的心情得到沉淀,青山绿水不会因人富贵显达就增光溢彩,也不会因人穷困落魄而吝啬奇妙,有利于我心智的成熟。

生3:雨后的山水如一块色彩斑斓的棱镜,从左边看是蓝色的,从右边看是绿色的。其实生活也是如此,万事万物,不同的心态,你的收获也是不同的。

师:看来同学们也是认真对待生活、认真对待走过的山山水水的。那么,结合我们的实际感受,走进陶弘景的内心世界,或许他的想法与大家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4:和我一样,有沉醉山水的愉悦。

生2:和我一样,从现实压力中解脱,或与他的境界更高,与谢公一样超凡脱俗,志趣高洁。

师:同学们说得很到位,既有沉醉山水之愉悦,又有和古今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刚才同学说山水不吝啬,同样明月的光辉也洒在每个人的身上。同学们,你们有赏月的体验吗?

生5:小时候中秋节我和家人在一起,现在父母奔波在外,对我来说月亮象征着对团圆的渴望。

生6:我喜欢赏月,因为我和远方的家乡朋友虽“隔千里”,但“共婵娟”,月亮寄托着我们相互的思念。

生7:小时候在老家,我和伙伴们夜晚去捉金蝉子,总是三更半夜才回家,漆黑一片,月儿为我们照亮路,我们乘着月光有说有笑地回家。同样,月光下的苏轼也是窃喜的。

师:你读出了作者月下散步的惬意。

生8:当我考试不理想的时候,夜晚回家的路上,看到明媚的月光,亮闪闪的,好像嘲笑我,同样此时被贬谪的作者也是郁闷的。

师:你读出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悲凉。

生9:老师,我见过风雨之后的花木更加茂盛,我看到被暴风雨洗涤过的山水荡漾着七彩阳光,我也见到了疫情之后的医护人员更加坚强、祖国更加强盛。同样,作者经历了人生不幸,依然积极乐观地赏月。

师:这位同学非常了不起,从生活为出发点,读出了东坡先生旷达乐观的情怀。同学们,其实文学不只是属于这些古今作者,更属于认真对待生活、勇敢追求诗和远方的我们,我们喜怒哀乐的生活同样可以在课堂上分享,畅所欲言,从无字书走进有字书。

以上课例,学生通过自己于自然美景中的喜怒哀乐,体会古往今来人们共有的情思和高尚情趣,让学生的生活直接与课堂对话,逐渐培养学生感知生活的能力。新课标早已强调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不再是有一桶水,而应该是长流水,同样教师也应该自己学会从生活走进语文教学。

语文除具备工具性特征外,更具备人文性。就我个人而言,初来江南教书,对人情世故、世态炎凉有很大感触,似乎读通了那一本人世的大书。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如家乡半盏灯。客居他乡又迷茫无助的我每每讲到思乡情怀的古文,比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和《渡荆门送别》、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鲁迅的《故乡》会有别样的思考和体会,这些文章里似乎都有我的影子。因为不是照本宣科,因为注入了自身的辛酸苦辣,在课堂上,学生的专注力明显提高,从生活到课堂,能够达到师生共鸣,学生能够了解语文作品源于生活,重新定位生活和语文的关系。

班级里四十五位同学就会有四十五个酸甜苦辣的故事,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最实在的生活和最实在的语文。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先走进当代初中生的童年世界;在执教《老王》中,先让孩子们说一说周围不幸人的孤独世界;在《我的叔叔于勒》的讲解中,让孩子们聊一聊周围失业者的彷徨世界。人间众生相皆能品味。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教师的问题创设,引导学生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变化,生活中蕴含着教育经验。找到学生最敏感的“生活触发点”,就如往湖面上扔一块石头,整个水面就会泛起波澜,一个小的生活体会就能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每一篇课文都可以在孩子们的平凡世界中找到相似的影子,每个孩子都有让自己發光发亮的平台。教师再由生活往书本引导,一箭双雕,既了解了孩子,又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一个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课堂,这是一个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这是一个共话人生况味的课堂,这是一个师生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课堂。

三、共话语文生活——师生同行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之人格,技能以及观念,可以体现生活之精华。部编版的很多课文散发着文学、生活的光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仍然给学生贯穿爱国教育,明确“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的少年壮志;鲁迅的《故乡》中世事沧桑可以引导学生心生“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的渴望;朱自清《背影》一文指引学生心发“父母在,人生尚有去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的感恩。在语文课堂中,共话人生,充分给予每一个孩子说话的权利,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树立高贵的人生品格。

陶行知爱学生、爱教育,始终以一个宽容博大的胸怀去教育每位学生,倡导并实践爱的教育。在学校繁琐的任务和课务量较重,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放学时,学校门口围得水泄不通,有家长开车接孩子的。我发现我所教的学生里,大多步行回家,放学那一段时间的城南街道,遍布我的学生。我把骑电车改为步行,放下作为老师平时在学校的威严,主动去和他们打招呼,融入他们的气氛。有的学生饿了,我会请他们在路上买点点心或者几瓶饮料。从路边的小草小花告诉他们“野百合也有春天”,坚强自信,乐观成长;从路边的广告招牌,让他们进一步地识字辩体;在季节变换的天气里,师生也可以一起在路上共话古今优秀篇章;如今正是金秋时节,一派萧条肃杀,此生活情景学生自然可以想到“自古逢秋逢寥”“树树皆秋色,楼楼唯落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知行合一,城南放学的小路散发着语文味,教师做个有心人,将自己的生活和对学生负责任的心结合,就能创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活动。似乎教学事业不再是“为了碎银几两,把青春埋葬他乡,染上沧桑,压断脊梁”。师生在这样充满活力、民主的课堂共同进步,体会生活况味,教学相长,上真正育人的课堂,做真教育。蓦然回首,语文就在生活处……

尽管考试已经成为当今学校的主题和灵魂,我们还是应该继承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让语文教学迸发生活和人性的火花,让语文课堂成为真正育人的天地,让生活和语文课堂融为一体,无生活不教育、不语文,让语文教学改革之路走得更高、更远。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陶行知山水
空蒙山水间
《山水间》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山水朋友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