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为导向的茶叶加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2-03-26王佳菜马冰凇徐成成郑城钦周斌星
王佳菜 马冰凇 徐成成 郑城钦 周斌星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与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开办茶学专业的高校不断增加。茶叶加工学作为一门茶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仍有不足之处,而云南拥有丰富的茶树资源与发展优势,通过将云南当地的优势资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为核心,以特色茶叶加工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批社会需要的茶叶加工学专业性实用型人才。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社会提供专业性人才做好长足铺垫。
关键词:改革创新;产学研相结合;课程指标;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5-0141-04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lev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 industry, the number of colleges offering tea sciences across the country has been increasing. Tea Processing is still a shortcoming of the core curriculum of a tea science major, and Yunnan has rich tea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advantages. By combining Yunnan's local superior resources with teaching practic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is improved. As the core, focusing on the processing of characteristic tea, we will focus on cultivating a group of 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talents in tea processing.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al hands-on skills have been improved, and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the society have been paved the way.
Keywords: reform and innovation;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study and research; curriculum indicators; practice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何通过课堂内容与产业进行严密的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成为一些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的课程多为传统的讲授方式,未能做到将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想要发挥最大的优势,需要针对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从理论与技术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
茶叶加工学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茶学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茶叶加工的基本理论;茶叶的初制加工和精制加工;茶叶深加工以及茶叶的贮藏保管等。云南作为主要茶叶产区,茶叶品质与茶叶种类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其发展状况对云南的茶产业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对于整个云南的农业及经济体系都具有较大影响。茶叶加工学作为茶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而在云南省茶叶加工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中,普洱茶与滇红茶的加工标准与实践操作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教学改革将加工学与云南茶产业进行实践与理论的共同探讨,对于云南茶产业的科学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茶叶加工学课程教学的进展与发展依托云南农业大学的教学平台与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资源,探索云南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结合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更好地培养专业型人才,为社会发展输出人才做贡献。
一、云南省茶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持续加大对农业产业扶持力度的环境背景下,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推动,茶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绿色、有机以及标准化茶园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1年,政府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再次提到,将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1]。近年来,云南省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种植面积逐渐趋于稳定,茶叶产量小幅增长,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二位。云南省茶产业具有独特优越的品种资源、独特优质的普洱茶产品、独特优美的茶树生长环境、独特多彩的各民族茶文化以及较好的茶产业发展基础[2]。
目前,茶产业在标准化与科技化方向的努力初显成效。开办茶学专業的高校越来越多,茶产业相关研究的项目和经费不断增加,领域内的专业型人才不断增加,科研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全国范围内开设的与茶相关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饮茶爱茶人士的数量和覆盖范围加大,茶产业的发展得到复兴,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二、云南省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茶园管理规范化不足
云南省种植茶园面积目前居全国第二,古茶树数量全国第一,具有优良的茶树品种、丰富的茶树资源、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深厚的茶文化发展,滇红茶与普洱茶作为云南独特的茶叶种类,具有较好的健康价值与社会效益。在具有诸多优势的同时,云南茶产业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云南省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以山地茶园为主,茶树的栽培与茶园管理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同时茶叶的采摘本身存在很强的季节性,导致在主要产茶时期采摘效率不够,加工技术标准化不够,有些小的茶场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因此,茶园的规范化、合理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茶叶加工缺乏具体的标准
古茶树资源作为普洱茶产业的重要原料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分配和使用,使茶叶的生产加工与自然环境之间没有达到协调统一,普洱茶产业与古茶树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和标准[3]。普洱茶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区域农产品的一个代表。在普洱茶品牌价值大力宣传的同时,普洱茶的种植采摘、加工与销售环节存在很多的漏洞,制度与法规不够完善,市场上普洱茶的加工与品质级别较为混乱。加工工序的具体参数与工艺在每个地区或者茶厂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科技水平支撑能力不足,人才缺乏
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有人才与技术的支撑,云南省茶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存在科技人才与科研技术的缺陷。由于云南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形条件的影响,很多品质较好的茶树资源位于地形较复杂、交通缺乏便利性的地区,鲜叶的采摘与加工得不到很好的技术支持,茶叶品质得不到保证。
茶产业从业人员大多倚照经验,没有标准和比较统一的规范,导致茶叶市场混乱,无法进行统一的管理。在吸引人才方面有较多的限制因素,对外交流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科研方面缺乏提升的重要條件,技术在传承的同时缺乏创新,大多是凭经验而论,在成分与技术上没有突破性进展,限制了产业更好地发展。
(四)市场开拓难度较大
茶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的饮食与饮茶的习俗都不尽相同。四大茶区的茶叶各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当地人饮茶也有自己的喜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外地的茶叶具有排斥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云南茶开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步伐。
同时,普洱茶行业一些圈子总是一味地强调古茶树与古树茶等概念,各地茶区与茶商一味地标榜自己的是古树茶,这一概念被不断地过度消费,使得云南茶产业市场愈加复杂。很多消费者最直观的感受是市场混乱复杂,对普洱茶等了解不足的群体不敢轻易尝试购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的发展。卫生质量安全也是食品行业较为关注的一个点,一些受到经济条件限制的小作坊,生产机械化相对落后,生产车间卫生条件存在一定隐患,使得消费者对茶叶的消费较为谨慎。
三、茶叶加工学课程教学现状
茶叶加工学作为茶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对于培养茶学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扎实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要着重突出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理念,为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实践性学习创造条件,支持学生自主选择个性化的成长路径。
(一)茶叶加工学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讲授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可培养学生的纪律性、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学生对接收的信息很难真正地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如今各地诸多院校纷纷开办茶学专业,茶学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影响力就显得更加重要,对茶学专业核心课程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更应该提上日程。传统的茶叶加工课程主要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一定的实验课程,导致学生在理论知识上的学习与实践能力不对称,在实际生产中能力欠缺。然而在对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下,对从业者的专业能力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茶叶加工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现在绝大部分高校都是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5]。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主要是增加了实验部分的学时数,而实验设计及主要操作部分主要还是由老师完成,学生还是在被动地接受,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并未增加,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造的能力也并未得到较好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看似很丰富,实际上并没有理解实际的原理,学生很容易对课程失去兴趣,课程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知识点多,内容涉及面广。课程涉及与茶叶加工相关的各个方面;以茶叶加工为主,同时既有栽培的内容,又有生物化学的部分。课程内容有许多细节性的部分,既考验学生的系统学习能力,又要求学生要细心和耐心,才能将知识学习得更牢固。
实验预习形同虚设;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由于实验预习不包含在成绩考核中, 部分学生会选择性忽略此环节,所以实验预习等同虚设[5]。学生只凭借教师实验课前的讲解进行简单的复制性操作,学生不会主动思考。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单一,综合成绩仍主要以笔试成绩为主,部分学生通过记忆概念和基础知识,笔试成绩较高, 但实践操作能力较差[6]。另一方面,由于茶叶复杂的加工工艺,校园内的普洱茶实践平台与实际的标准化生产条件存在一定差距,学生的实践能力未能得到足够的锻炼。
四、如何进行茶叶加工学课程改革
(一)增加实验课程的学时
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使得学生在走入社会时能尽快地适应工作,有效解决问题并有所创新,必须要加强茶学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改革[7-8]。茶叶加工既要求加工者具备理论学识,同时也考验其实践能力;因此茶叶加工学课程在讲授过程中,要具有很大一部分的实验课程学时,让学生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及时得到实践的锻炼,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增加实践内容,将实践教学环节写入茶叶加工学教学大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增加大学生的实践力度,更好地将学生培养为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建设要求;学校要进行校企联合,通过将学生在茶叶生产季节送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提高学生真正的制茶能力与专业实践水平。
(二)如何将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结合
1. 明确培养需求与培养目标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学生与社会的需求进行有计划的培养,明确培养过程中预期的培养需求与培养目标。认真审视茶叶加工学的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培养方案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学生在接触专业课程之后,要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进行方向性区分。针对继续深造的学生要更多地偏向于科研与理论教学方面;对于毕业后决定就业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要更加注重实践内容的教学,尤其是在与生产密切相关的课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解决和发现问题能力的锻炼。
2. 设置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
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方式,不仅要有卷面成绩作为检验指标,还应有社会能力的考核。在课程进行前应该设置一定的毕业指标要求,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茶叶加工学是一门专业课程,其特点是专业性强、覆盖范围广。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开展茶树栽培管理,掌握茶叶加工与茶叶审评等科学试验技能;能够应用本学科基础理论与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对本专业领域现象和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开展科学研究,并指导茶叶生产。由于学科的专业性和创新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生能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国家及区域茶叶生产特点、问题及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方针;具有对茶叶生产和研究中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诊断的能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形成解决方案;具有与本专业及业界同行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的能力。
3. 课程体系中学分比例恰当,课程内容体现地域特色与专业特色
该课程总学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数为40学时,占2.5学分,实验学时数为32学时,占2学分;实验教学的内容每一步都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设定教学主线突出加工的实际应用,茶叶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课程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主要讲授绿茶,兼顾红茶,突出普洱茶。
绿茶在全国茶区都有覆盖,要成为主要讲授的内容,也是目前各高校茶学专业加工学课程的重点内容;红茶作为国际上广受欢迎的茶類,为更好地了解国际茶产业状况和推动茶产业出口,要掌握红茶加工的特点和世界各地红茶的品质特征;云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托于云南省丰富的茶叶资源与政府的扶持,普洱茶作为云南茶产业的重点与特色部分,在茶叶加工学的教学中要重点突出,更好地推动普洱茶朝着标准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三)如何达到课程毕业指标要求
1. 引入“翻转课堂”理念
将课堂讲授与学生参与结合起来[9]。课堂讲授能够系统完备地将必需的知识教授给学生。“翻转课堂”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调学生在开展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需要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构成一种学习-实践-学习的成长过程。
2. 增加实验与实践环节的时间和深度
进行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建立在“学生作为主人,亲身参与活动,得到情感上的真切体验”的教学理念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不断追求自己设计活动,自己参与活动的教学模式[10]。茶叶加工学课程实验依托于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实践基地、普洱茶压制等实践平台,在老师的指导下,带领学生进行手工制茶、普洱茶压制等体验式实践活动。通过体验式教学的实践环节,使学生了解茶叶的加工工序与技术要点,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锻炼,同时也能够使得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3. 结合制茶实际和科研前沿进行教学
在课堂上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图片和视频形式的学习资料向学生介绍茶叶加工基于其技术特点在茶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注重课件与板书的相互结合,使课程重点与逻辑关系更加明确,以便于学生梳理总结。如今茶产业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应根据科技前沿向学生介绍茶产业在近些年的发展,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中提升创新能力,并与课本理论相结合,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从而培养出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11]。
(四)如何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缺乏独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以及合理的考核成绩比例,是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平时成绩、实验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改变以往的以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结合的考核方式,将实验实践能力的考核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
1. 平时成绩考核
课堂上老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提前做PPT并在课上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感;同时对其讲解进行评级评分,与考勤同时计入平时成绩部分。平时成绩的考核,是对学生上课状况的一个整体把握,学习态度与平时的参与性、积极性都有利于推动课程的进行。
2. 实验与实践能力考核
平时成绩由实验教学中的表现和期末实验操作考核两部分组成,实验教学主要根据实验态度与实验报告进行评分。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由学生自主设计加工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合理性以及其成果等则作为实践考核评分的重要指标。加工出来的产品根据其品质、创新性与实用性等方面进行评判;这种考核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期末卷面成绩考核
理论部分仍然是茶叶加工学与普洱茶部分教学的重要考核内容,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推动生产实践的发展。在期末针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难易组合的考核,既要注重考察重难点,又要对整本书有一个全面性的考察。
五、结束语
农业类院校作为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主要院校,要更加注重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茶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农业类高校需要加大实验条件上的投入资金与投入力度,在教学模式上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多加引导。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拥有丰富的茶树与普洱茶资源,与普洱茶的生产实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完善的普洱茶生产实验平台,通过加工学课程,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提高人才输出的质量,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胜男,姜少娟,程江珂.应用型本科院校设施园艺学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8(23):283-288.
[2]马伟嘉.云南省茶产业发展报告[R].昆明:云南省农业厅,2018.
[3]刘娟,郑英美.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云南普洱茶探究[J].福建茶叶,2016,38(5):279-280.
[4]杨文平.基于课程改革背景分析中职数控机械教学改革策略[J].中国培训,2017(12):1.
[5]田禾,党璐,周世敏.大学工科实验教学考核方法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10):139-141.
[6]江瑾.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探讨[J].科技风,2019(12):33.
[7]杨虹,杨水根.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1):37-39.
[8]莫测辉,李桂荣,李彦文.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2):10-12.
[9]毛景,胡俊华,姚志强,等.《能源材料》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9):228-229.
[10]曹藩荣,黄大乾,傅洪勋,等.茶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变化及应对措施[J].高等农业教育,2012(7):43.
[11]仝玉萍,马军涛,李克亮,等.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山东工业技术,2019(16):213.
基金项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云南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2017KJTX007);云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茶叶加工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示范”(2017YAUJY050)
*通信作者:周斌星(1963-),男,汉族,湖南长沙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茶叶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