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深度学习,发展阅读素养

2022-03-26肖剑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验活动阅读素养深度学习

肖剑

【摘 要】深度学习要将学生思维浸润到文本表达的内核之中,展开探寻发现、统整归纳、对比揣摩、建构悦纳,推动深度学习的积极践行,帮助学生洞察人物形象、品味文本语言、探寻表达立意,最终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深度学习 阅读素养 体验活动 评价价值

统编版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的名家经典作品,是学生进行母语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巧妙地借助名家经典作品精彩的语言、巧妙的构思、传神的形象、高雅的立意等,利用其与众不同、超凡脱俗之处,组织学生展开探寻发现、统整归纳、对比揣摩、建构悦纳,推动深度学习的积极践行。笔者就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设置体验活动,洞察鲜活的人物形象

以活动化和体验化的方式展开语文学习,是践行深度学习的重要渠道。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腊八粥》一文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八儿这一经典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八儿在等腊八粥时馋嘴的模样活脱脱地通过语言文字镌刻在了学生的意识之中,但文字背后所蕴藏的那股聪明、机灵,则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体悟的。教师就可以借助体验式的活动,组织学生在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将深度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借助人物情节梳理、明晰人物形象。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也离不开人。对人物形象的感知需要借助于对情节发展的感知。这篇课文主要从“等粥”和“喝粥”两个部分展开,而核心部分“等粥”,又分成了“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几个情节,每个部分都有对八儿的言行描写。借此,教师相机设问:从这些描写之中,我们除了看到了八儿作为小孩子馋嘴的模样,还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呢?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学生就聚焦描写八儿的关键性词语,在整体故事背景的浸润之下,蕴藏其中的一些关键性词语逐渐浮出水面,比如“你三碗,我三碗”“大哥同爹吃不得甜”“我三碗半,你两碗半”等看似是在为爹和哥考虑,但实际上是以此为借口,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盘”,其中小孩子独有的狡黠以及“得寸进尺”的天真,就在学生的内在认识中逐步清晰起来。

其次,在初步体验人物形象之后,我们就需要借助文本语言,带领学生一起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将文本之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中,角色表演就是一种不错的教学策略,学生可以积极开启内在的认知体验,主动吸收文本语言,充分调动自身的原始感官,同时在情境表演之中,将自身的认知内化成为有效的体验。以“分粥”这一部分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同桌之间相互扮演八儿和母亲,在表演过程中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展现出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悟和理解,适当加上自己想象的情节。由于有了之前对文本语言的初步体验,这样的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有了深刻的体验,仿佛自己就成了其中的角色,八儿的馋嘴、天真、狡黠以及母亲的慈爱、温柔,都从文本语言文字中转化成了一种鲜活的形象。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不再是灌输和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体验和建构,行走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之中。

二、借力本质变式,品味文本的精妙语言

深度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展现“本质和变式”。其中“本质”,就是要能扣住所学内容的本质,指向于学习资源最核心的内容;“变式”,就是与学习内容相反或者相异的学习资源。展现“本质和变式”,就是要能够在把握知识本质的基础上,展开各种形式,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要关注语言,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腊八粥》一文就带有作者鲜明的语言表达特色,简洁形象而又不缺童真意趣,幽默俏皮之中又蕴藏着地方特色。因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紧扣语文学习的“本质”,引导学生在变式中进行对比、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深度学习真正落实。

比如,可以通过修改对比来凸显“变式”价值。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为了让学生深入感知这篇课文语言表达特色,教师可以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适度修改,便于学生在对比中感知悦纳。如八儿所说的两句话:其一,“妈,妈,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将其中的一个“妈”删除;其二,“那我饿了”,将第一个字“那”删除。看似删除之后,对所表达的信息并没有任何影响,但细细品来就不得不敬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首先,第一句话中两个“妈”字连用,将孩子对母亲的眷恋、依赖,尤其是娇憨之态充分表现了出来,展现了想吃腊八粥的急切心情。其次,第二句话中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那”字,传递了这样的意思:她并不是真的饿了,而是在撒娇,意在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之情。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的思维就朝着文本语言的深处迈进,人物的形象也就更加鲜活了。

再如,可以通过还原的变式策略来深度品味语言。很多名家作品编入教材之后,编者从多方面因素考虑,会对其表达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使其能够凸显课程的教学价值。对此,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但绝不能盲目顺从,必要时可以适度引用原文,组织学生在还原中深度品味。如课文描写八儿是“进进出出灶房”,而原文使用的是“出出进进灶房”,文字并没有置换,只是顺序上做了调整,但其表达的重点却是完全不同的。原文使用的“出出进进”,将中心设置在“进”上,展现了八儿进入灶房的次数之多,有效地凸显了课文所要着力表现的八儿等待喝粥时的急切之情。这样的探究如果不与原文进行对比,难以从中捕捉到相应的教学资源,自然也就无法将品味文本语言的深度细化到这样的层次上。

三、凸显价值评价,探寻作者的高远立意

凸显价值和评价,也是深度学习的一个核心标准。“价值”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意义以及可能出现的好处;而“评价”则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所展现出来的评判和反应。对于语文课程而言,所谓的价值和评价,主要包含所学内容能够给予学生的知识方法、技术能力,同时更令教师关注的应是究竟给予了学生怎样的心灵体验、怎样的审美情趣以及怎样的人生之境。

纵观整篇《腊八粥》一文,作者整体构思精妙,可谓是匠心独运,不落窠臼。作者并没有从状物类文本的创作思维出发,对制作腊八粥所需要的食材和程序以及香味进行描述,而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描写了人们等粥和喝粥的整个过程,其中喝粥的内容也以略写的方式来写。这其中蕴藏着作者怎样的构思呢?教师必须以具体的语言文字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才能在鉴赏与评价中提炼出这篇课文最大的阅读价值。

比如,教學课文中“喝粥”的内容时,我们可以紧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抓住语段中“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样的语言描写就展现了孩子对于喝粥的渴望,教师就可以借助这样的间接、侧面描写,组织学生相机想象与感受腊八粥的美味,从“靠着妈妈斜立”的姿态感受母亲和八儿亲子之间的深厚情意,进一步想象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这就可以洞察作者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的真正要义,完全是为了展现可贵的亲情。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借助作者的生平资料来深入解读文本。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凭空诞生的,都与自己当时的感受和心境以及人生的经历遭遇有着直接联系。可以说,每一部作品都蕴藏着作者内在的情思,揭示了作者内在的认知。在阅读教学中要想精准把握和解构作者的创作意图,就需要充分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

鉴于此,针对这篇课文,教师相机拓展了作者沈从文两个方面的相关资料:其一,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所描写的作品基本都以展现湖南风土人情为主,旨在凸显湘西人民善良纯朴的优秀品质,彰显人性之美,因此沈从文也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之父”;其二,沈从文先生曾经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不想建造什么崇楼杰阁,我只想造自己的希腊小庙,选一块山地奠基,用石头来堆砌,精致而结实,匀称而纤巧,这座神庙所供奉的就是“人性”。

这两处资料,对于学生深度解读这篇课文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篇《腊八粥》所展现出来的人性之美既是丰富的、多样的,也是可贵的。无论是母亲的慈爱,还是孩子的天真,抑或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温馨,都令人心生羡慕之情,给读者以遐想的冲动。这就可以看出,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要写一个传统节日,也不在于要展现一种风俗习惯,而是在抒发自己对童年、对家乡、对亲人的眷恋之情。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内心的情感和体验,也就随着文字不断逼向自己的心灵认知,使得内在心灵都随着文字的介入而变得更加柔软,更懂得珍惜人世间最美丽的亲情。

总而言之,深度学习并不是表面上加大所谓的学习难度,而是要将学生思维浸润到文本表达内核之中,精准而全面地洞察人物形象、品味文本语言、洞察表达立意,在与文本、与作者深入对话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体验活动阅读素养深度学习
小学品德教学中体验活动应用之我见
大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分析及高校图书馆对策探究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度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从“知沟”理论谈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差异
数学探究中提升学生智慧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