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文心”,发现阅读的美

2022-03-26杨强强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心审美阅读

杨强强

【摘 要】“阅读审美”,是对学生高端阅读的要求。所谓高端阅读,绝不是只追求浅层次的愉悦。它能培养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和严谨的阅读习惯,而非字词句段的点滴积累;它能教会学生通过字里行间走近“文心”,感受文本所传递给我们的情感,帮助学生培养高雅趣味和高贵品质。

【关键词】学生 阅读 审美

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中,阅读和写作一直是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也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难题。笔者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阅读和写作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写作习惯。阅读,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表达、学会与人交往,甚至适应社会的重要基石;阅读,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让学生爱上阅读,是一项无上光荣的使命。

在如今整个社会阅读的影响下,儿童阅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迷乱与缺失,简单而轻松的快乐取代了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浅阅读给儿童带来的快感替代了深度阅读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合上书之后,学生就像火熄灭掉一般,头脑中什么也没有了。

基于这样的现状,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审美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需要高端的阅读,需要深入的阅读,需要钻研性的阅读。

课标中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增强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获得情感、文化、审美的体验。因此,“阅读审美”,是学生深度阅读的需求,它会帮助学生培养高雅趣味和高贵品质。

一、审美是儿童的天性

审美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比如,新生儿听到与母亲心率一致的声音会变得安静,甚至会嫣然一笑。婴儿更偏爱有秩序的图像,这些属于儿童的本能审美。比如,儿童喜欢涂鸦,涂鸦对于儿童来说就像魔术一样有着不可阻挡的魔力,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去做。渐渐地,他们的涂鸦行为会发展为样式化的绘画,进而演变成写实绘画等。因此有人说,儿童是天才的画家。再比如,儿童热衷于游戏。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和《谈美》中说道,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游戏之中就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弗洛伊德认为,诗人所做的事情与儿童在游戲中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众多美学家都认为,游戏与艺术是一致的,儿童在游戏中想象和创造另一个世界,并产生美的愉悦感。

二、阅读是学生审美生长的土壤

阅读能让学生对语言现象或者语言文字产生感知和体悟,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把握理解从表象到具象、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吸收和提升,并形成自己的理解,从中获得审美体验,从而形成“语感”。

(一)音韵和谐,营造审美环境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从音韵学的角度看,汉语的音节结构中元音占优势,每个音节又都有声调,这样的特点让汉语富有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音韵美。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一文有这样的句子:“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课文多用简洁有力的短句,多用排比的手法,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又有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还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让文章仿佛成了一个或气势磅礴、或铿锵有力、或婉约缠绵、或清丽隽永的乐章,读之有朗朗上口的感觉,读之能感受到其无穷的音韵魅力。对于这样的美文,无须多言,只需通过朗读,其文本语言的节奏、韵律就能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的美妙之中。

(二)精心设计,带来视觉冲击

诗歌是汉语语言之美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作为一种高雅而纯粹的语言艺术,是对语言极为讲究和精巧的运用。诗歌之美,不仅源于它所传达的内容,也表现在它所要呈现的形式上。“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勾勒出田园景色的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展现了梅之高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色彩丰富满是景,让人陶醉。诗歌是集灵气与美感于一体的表达方式,每一位作者都匠心独运,将短短的几行文字赋予无穷的生命力,既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又让人读之而陶醉。

(三)聚焦情感,启迪学生心灵

例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主题。梁晓声先生的《慈母情深》,通过回忆到母亲工厂里向母亲要钱的情景,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含辛茹苦的母亲的形象,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母爱的伟大。文章结尾处“我鼻子一酸……”又把“我”的情感形象地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吴冠中先生的《父爱之舟》一文则以“舟”为线索,生动讲述了父亲在生活中给“我”带来的影响,文中所述都是生活小事,却尽显父亲恩情。再如《乡下人家》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描写乡下的鸡鸭觅食:“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你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为什么作者用“率领”“大踏步”这些词来写鸡的行动呢?其实在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更准确、更细腻地写出了乡下人家养的鸡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些丰富、细腻的语言都需要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

郭沫若先生曾说,语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因此语感的培养在小学的教育中尤为重要。朱作仁教授也说过,要抓住语感的培养,这样语文课的特点才可以充分地表现出来。可见,诱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多么重要。它不仅是表层的课文分析,更是学生对于文章情感把握的一种策略。体会情感,方能开启学生阅读审美的大门。

三、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成功的教学,应该是能让课堂充满激情的、课堂气氛跌宕起伏的,此时学生都是全神贯注的、思维极为活跃的,当然,学习效果也是非常好的。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精心设计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掀起教学高潮,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火花”呢?

(一)认真钻研,探寻文本的深度

下面这个案例来自学生的读书小报,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潜心思考后对《小王子》这本书有了独到的见解。

生1:我觉得小王子是幸福的,他能遨游于太空,他能见到形形色色的人,这是一种阅历丰富的表现。

生2:《小王子》这本书很奇怪,表面上虽然天马行空,让人匪夷所思,但细细品来,觉得它所说的就是现实的社会,书中的人物也是现实社会中会出现的人。

生3:我很同情小王子,他的生活很孤独,就像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一样。

认真钻研、细致读文是笔者鼓励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一种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潜下心来读书,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精髓,了解作者的意图。这样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文本语言会越来越有味道,文学形象也会越来越有灵性。这样,学生会逐渐在阅读中领悟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紧密关系,这也是朱光潜先生所倡导的阅读品质。

(二)品味诵读,释放语言的温度

诵读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经过吸收内化后的外在表现之一,它能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学生的诵读主要集中在课本,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非常适合学生诵读的,其句子整齐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艾青的现代诗歌《绿》句式整齐,结构清晰,读起来很有味道;《少年中国说》展现的是爱国主义的品质,文章读起来有如黄河奔腾的气势;《两小儿辩日》小古文的朗读形式多样,读中有“辩”,“辩”也是读。这样的文字,学生怎会不感兴趣……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创造性学习。诵读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文本信息,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与想象。在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文本语言有了温度、有了情味、有了质感、有了张力。

审美是学生阅读的一种品质、一种精神。有了这种阅读品质,学生再次捧书静读时,其语言文字会逐渐内化,良好的语文素养也就水到渠成了。审美的阅读会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魅力,会给学生的生命之路铺上美的种子,会让学生成长。当然,要想在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学生还需要在生活上对身边的一切充满期待,在阅读上有丰富的积淀。

猜你喜欢

文心审美阅读
冬天来啦
文心杂记
请不断修炼你的“文心”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