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2022-03-26陈勋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意象

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来发展历程中无数先民智慧和道德的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独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是炎黄子孙的基因烙印和精神图腾,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传承价值。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古诗词教学素来是占据重要地位的一大模块,其不仅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表达技法理解以及文学审美情趣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最能带领学生领略、品味、吸收传统文化之精髓的窗口模块之一,理应得到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关注与研究。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及我国文化建设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如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业已成为教育界的一大讨论和研究主题。

一、借助古诗词写作元素渗透传统文化内容

(一)通过古诗词的意象解读传统文化

“意象”是古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文学概念。所谓“意象”,是指经过约定俗成式的普遍认同而使之具有一定情感寄托和表达效果的事物,是对一种客观存在赋予某种对应的主观情感内涵的结果。进入高中阶段之后,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作品大多在意象的选择和运用上体现出更为多元化的趋势,这不仅仅表现在充当意象的客观事物在种类上的增加,更体现在不同意象所象征着的主观情感的愈发丰富和深刻。在古诗词作品中,每种意象所代表的情感都是对传统文化中情感内容的具体展示,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多种文化情结和精神追求,同时也可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古代先民对自然、人生、社会和命运的多重看法,这些均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作品中的意象做深入挖掘和细致品读,从中提炼出对古人精神世界最具概括和反应效力的抽象画卷,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几种常见的情怀内涵和精神情节。

例如对于《登高》这首古诗,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重点对颔联中所出现的“落木”和“长江”这两个意象带领学生做深入解读:“落木”即指落叶,是体现古人对自然更替以及生命凋逝之感慨与伤情等情绪的主要表达意象之一,彰显出了传统文化中对“天人和谐”理念的融合;而“长江”这种意象的情感内涵比较丰富,在这首诗中主要表达了对世事之倥偬的慨叹,从某个侧面也反映出了传统文化中对“自我”与“外物”二者对立统一之关系的朴素理解。

(二)通过古诗词的风格解读传统文化

不同于现代诗歌等文学作品,古典诗词在写作和表达风格上素来以“含蓄”著称,无论是何种感情基调和写作主题的作品,诗人大多注意对个人情感的婉约化处理,力求在主题展現方面做到“曲径通幽”。这种写作风格的存在和发展并不是刻意的矫揉造作,而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慎言”“敏于行而讷于言”“敛心达志”等主张的具体体现。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人们比较热衷于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自我——特别是对于最具青春活力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喜欢将个人的内心所想毫无保留地吐露出来。这种表达方式尽管也是一种正常的选择,但对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含蓄之神韵会形成一定的阻碍。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这些作品在情绪处理上的内敛风格,并使学生结合具体的词句赏析来品味这种风格所独有的隐约之美,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传统文化的言情特色。

比如在讲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作时,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勾画出词中的几种意象,如“竹杖”“芒鞋”“斜照”等等,而后让学生试着将这些意象用笔简单画下来并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补全一副自己脑海中所想象出的场景,最后谈一谈这幅画面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并说一说自己从词人的词句中能读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这种情怀的解读过程比较复杂,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紧密相扣的,是一种典型的“言志于细末”的言情风格,不仅体现了词人对恬淡生活的享受,也从侧面彰显了古典文人所具有的追求婉约之怀的精神情节。

(三)通过古诗词的情感解读传统文化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不单单具有高超的写作技艺和优美的文词内容,更会在情感表达上做到真挚、深刻;这些情感的具体内容和来源是不一而足的,但是在总体上来说,无一不是对传统文化中诸多道德元素的不同角度彰显。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古诗词作品时,不要止步于对作品具体情感内涵的分析环节,而要进一步带领学生透过这种情感深入认识其所代表的传统道德追求,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传统道德框架,使学生能够从中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理念对人之精神的各方面要求,从而让学生形成更为全面而具体的传统道德认知。

例如对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教师除了要点明词中所蕴含的作者“志在恢复”的报国志向之外,更要从更深层面引导学生解读“志”这一概念在传统道德体系中的具体含义和重要性,带领学生了解中华古典文化中对“志”所提出的“匡业兴道日志,祛邪怀善日志,正己修德日志”的要求,并鼓励学生以此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其成为一个怀有远大志向的青年。

二、借助古诗词内容元素渗透传统文化内容

(一)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文化典故

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和精彩的历史故事,其中有很多都成为经典的典故轶事流传下来,成为古诗词写作中重要的文学素材来源。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古诗词课文时,要对诗词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典故投以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在保证课堂基本教学进度的前提下,投入较多资源带领学生了解这些典故的内容、来源以及常规引用方向,借此来丰富学生的典故知识储备,并让学生对其中的相关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需要注意的是,高中语文教师在选择典故讲解时,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要注意对这部分知识内容讲解的分寸把握,既不要使学生感到难以理解,也不要过度挤占诗词本身的教学资源,否则反而不利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

比如对于《短歌行》这首诗的讲解,其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二句,引用了出自《韩诗外传》中周公所说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是作者借用周公的言辞来表明自己爱才若渴之心绪的手法;又比如《锦瑟》一诗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二句,分别提到了《庄子》中“梦身化蝶,醒亦为身,则蝶哉?身哉?”以及蜀地末代君主杜宇国破身亡后化作杜鹃鸟而“啼声如泣,声怆怆可绝”这两则典故,共同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惆怅之情。

(二)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的设立都体现出了先民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某种主观认知和共同情怀,而不同节日的应节活动也都分别表现了古人独有的生活理念和道德认知,同时也对我国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产生了一定的反应效果。据此,高中语文教师对于古诗词作品中所蕴含的一些传统节日内容也要做重点解析,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对传统节日之来源、应节活动、演变历程和文化意义的了解。如果学生的行为能力和兴趣条件允许的话,高中语文教师甚至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诗词中所提到的传统节日开展一场趣味活动,带领学生按照古人的模式举办应节活动,使学生在形成深刻认识和印象的同时感受到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更加良好的课堂体验感。

例如在讲解《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词作时,教师可在完成对作品内容和情感的基本串讲之后,对其中“佳节又重阳”一句中所提到的“重阳节”做一番细致的介绍,向学生讲解重阳节名称之来源取自《易经》中“九为阳数之极”的知识,以及人们常常在重阳节当日通过登高赏秋、饮雄黄酒、插茱萸花等活动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老、尊老之情的节日常识。

(三)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传统社会常识

传统文化形成在过去,其所依托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模式与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之处中有很多内容可以作为传统社会的常识,学习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古典文学作品的解读产生很大的帮助。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古诗词作品时,要对这些内容元素做一定的介绍,让学生可以对一些具有古典色彩的知识点形成更好的认知和记忆,一来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常识储备,二来也能帮助学生从更多的细节角度领略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这一项工作时,不要因个人好恶而刻意加入“古今对比”的成分,要注意对片面怀古主义等思想的防范和矫正。

比如在讲解《琵琶行》这首长诗时,教师可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中所提到的“司马”为入手点,在完成课程内容基本讲解后,带领学生对唐代的官制及一些官职名称做一番了解;同时还可从此句中的“江州”一词切入,对一些城市的古称、今名以及别称和别称的来源做一番介绍,如成都之于“锦官城”,南京之于“金陵”,杭州之于“临安”,西安之于“长安”,等等。

三、借助古诗词关联文化作品渗透传统文化内容

(一)“达以神韵,脱于形骸”的传统绘画艺术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古诗词作品讲求的是意象与意境,这些概念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具象元素来体现,这也就意味着古诗词作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场景营造效力,非常适合通过绘画的手法将之体现出来——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多传统艺术家将古诗词作品作为自己创作的灵感来源和主题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古诗词作品时,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传统绘画艺术作品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既可以通过直观的欣赏来形成对诗词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真实、生动感触,也可以以此为契机带领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古典绘画艺术的常识性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

例如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教学赏析,教师在讲解之初就可以借助电子白板等设备,向学生展示诸如吴道子的《湍浪图》、张择端的《赤壁小舟图》等国画作品,带领学生欣赏这些画作对于“神”的抽象表达效果,以及画作中画面元素与本课诗词中内容成分的对应联系。

(二)“悠声款款,长乐依依”的传统音乐艺术

很多高中生不了解的是,其实诗词作品在其诞生之初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艺术,而是作为音乐作品的“歌词”而出现的,其所具有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正是其音乐艺术效果的一种集中体现;此外在众多古典诗词作品中,也有很多表现传统音乐艺术内容的佳作。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应当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对这一方面元素做出一定的体现,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形成对传统音乐艺术的多样理解与感性品味,从而使学生对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产生更为直接的印象,同时也对关于我国传统音乐艺术获得更多的常识性认知。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李凭箜篌引》这首诗歌作品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下载一首富有古韵风格且节奏相对舒缓的纯音乐音频,而后通过音轨并入或者直接录制的方式,将这首诗作为歌词填入音频中,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听;还可以在完成讲解后,利用网络资源带领学生亲耳听一听“箜篌”这种古典乐器的演奏音色和一些经典的箜篌演奏音乐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何谓“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三)“笔如游龙,字若回风”的传统书法艺术

书法是对文字的艺术处理,而诗词则是对语言的情感加工,二者之间天生有着很强的共同性和联系性,许多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便是以古典诗词作为主要书写内容的。结合这一事实,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讲解古诗词的过程中,引入一些以本課内容为书写体现的传统书法艺术作品,在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诗词在结构等方面的形式美感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古典书法艺术常识,使学生在这一方面形成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文化阅历。此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可将一些表现课内古诗词内容的书法作品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能够时刻欣赏。

例如在讲解完《沁园春·长沙》之后,教师可以将同样出自本词作者毛泽东同志之手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长沙》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带领学生体会书法作品中“笔走龙蛇、形放神聚”的运笔特色,并让学生根据这幅作品雄劲苍遒的创作风格来代入式地感受诗词在语言风格上的豪迈与旷达之情,从而形成一种“书中有词格,词中藏书意”的联动学习感触。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记忆和历史的浓缩,古诗词则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二者的有机结合犹如“金风玉露一相逢”,其必能带来“便胜却人间无数”的良好教学效果。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切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在古诗词讲解过程中通过对诗词作品的写作元素和内容元素的挖掘以及关联文化作品的介绍和解读等手段,引导学生对先民的智慧、文明、审美和文化生活形成更为全面、深入、具体的认识,并带领学生品味其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和无穷营养,使学生能够以之为基础形成强大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并对学生日后进一步的古诗词学习注入多元而强劲的精神助力,最终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稳步成长和我国文化建设战略的持续推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陈勋,甘肃省甘谷县第三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意象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诗词之页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