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揣摩叙事之功 品悟人性之真

2022-03-26刘玉英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于勒人性小说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在高中語文教学中占有非重要的地位,它是最能满足人们把生活和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文学形式。在新课程背景之下,我们小说阅读教学究竟需要教给学生什么?对于那些被教材选定的经典小说作品来说,不同的经典小说教学内容是不是应该不同?我们怎样引领自己的学生走进小说作品中每个人物的独特世界?怎样认识每一篇小说写作艺术上的独到之处?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面临的问题。

一、明晰小说美学特征,重新建构阅读教学

小说这一文体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虚拟性,主要表现为作家对待生活素材的处理方法和态度上,这种虚拟性大多是以作家自身经历的客观现实为依据,并不是随意的虚拟,为作家创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二是故事性,小说虽然起源于故事,但小说还缺少不了叙述、语言、结构等审美要素。三是兼容性,小说在文体创作上能够兼收诗歌、散文、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长处,从而使小说表现出丰富多变的张力。四是变异性,这里主要是指小说的语言具有多种审美变异的特征,例如呈现出陌生化、狂欢化等多种形态。

基于小说创作的这四个基本特征,我们需要对新课程背景下小说阅读教学的内容进行重新建构,重点把作者如何把虚拟性的故事叙述出来的作为教学内容,从这些内容中感悟到作品所揭示出的真实的并且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

二、揣摩叙事之功,创新文本解读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内在蕴含的道理充满多义性和模糊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去建构文本的内在意义。但是当前我们教学中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仍然停留在对“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的分析套路上,并没有对理论知识进行更新换代。学生对小说鉴赏方面理论知识匮乏,阅读鉴赏能力较低。尽管当前被选入高中教材的小说基本上都是现实主义小说,虽然这些小说都注重了对小说人物、故事情节和小说环境的刻画,但是教材不管是在“单元导语”的提示上,还是在课后的练习设计上,都对小说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路,例如在课后练习中就有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借助林黛玉的眼睛看贾府。小说的主要人物就是叙事,小说阅读教学就要通过对本文的叙事视角、叙事顺序和叙事节奏去分析小说的具体内容。

(一)叙事视角和小说文本的解读

所谓的叙事视角就是叙事者和文章中的时间对应的状态和位置,也就是说叙事者和人物到底从哪个角度去观察故事理解故事的。

非聚焦型视角,这个视角是一种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叙事者能够从所有的角度去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并能从任何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这种视角不但能俯瞰整个纷繁复杂的群体,还能窥视每个人物的内在的意识活动。

例如《边城》就是采用的非聚焦视角讲述了一个美丽忧伤的湘西爱情故事,这篇小说里面既有对详细民族风情的描写,又有对翠翠、天宝等主要人物的刻画,还有对三个人物之间感情纠葛的叙述,这就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了主要人物的关系。

外聚焦视角,指的是叙事者只是负责为读者提供他观察的一些信息,不会对这些信息做出任何的评价,这样的叙事方式是不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描写的,更容易调动读者对小说思想的重构。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鲁迅只写了店里小伙计所看到或者听到的信息,其余的都是一些猜测。在文章的最后,孔乙己已经很长时间没到店里喝酒了,小伙计只是推断说:“孔乙己的确是死了。”

内聚焦视角,指的是叙事者由文章中的某一个人担任叙事者,基本是采用第一人称来讲故事。例如《祝福》中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叙事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见证了祥林嫂死去的悲惨事实。激发读者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厌恶和对祥林嫂的同情。

一篇小说,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视角,主要取决于不同的主题需要和叙事的需要,在小说教学中,去分析作者的叙事视角,我们更容易深入地体会作者写作艺术的高明之处。

(二)叙事节奏和文本解读的关系

在小说创作中故事发生时间的长度和文本叙述的长度是不一样的,这样的不对等就造成了小说的叙事节奏,叙事节奏促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例如在《祝福》中,作者用了简短的几句话写了自己在故乡三天的生活,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把叙事节奏加快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反映辛亥革命之后我国农村没有变化,人们的思想依旧,导致我的生活乏味,想快速离开故乡的心情。

(三)叙事时间和小说文本解读

小说并不是对现实世界中事件的完整的记录,它是一种对世界虚构的艺术,作者需要根据小说写作的内在需要,让叙事者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形成小说的时间顺序。任何小说的叙述都离不开时间,如果取消了时间,就意味着取消了小说这个文体。我们从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作者叙述的时间的关系,来分析小说的叙事艺术。

例如《故乡》这篇小说中,作者在开头就叙述了回到家乡的见闻以及自己的感受,这是对现实的叙述。但当母亲提到闰土的时候,作者又回想到自己小时候和闰土交往玩耍的情境,然后又笔锋一转,回到了现实生活中,见到了成年的闰土之后,这种叙事时间的变化,就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沉沦和希望的幻灭”这一情感更加震撼人心。

对于这篇小说的描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如果都是按照一个时间顺序来写,会起到这样的效果吗?

三、品悟人性之真,完善课堂教学

文学就是写人的小说。文学作品中对人性的描写就是文学的主要目的,更是教学的终极目标。金庸先生曾说:“整个文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对人性探讨的历史,从文学出现的那天起,文学的基本功能就是探讨研究人性、描写人的情绪,研究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小说阅读教学不但要走进小说的世界,深入揣摩作者在构思上巧妙、在叙事上的精巧,更要站在人性的高度,用客观的态度去揭示文本中所蕴含的不同的人性,获取对人性的体验。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主题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其中最多的解读就是“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说”,认为小说通过描写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菲利普夫妇对自己的亲兄弟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幻灭说”则认为这部小说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于勒不过是菲利普夫妇灰色人生中的一点幻想而已,而对勒生活穷困的揭示则是对灰色人物灰色理想的幻灭;“虚荣说”认为作者通过几件小事揭示了菲利普夫妇那种虚荣的近乎滑稽的丑态;“同情说”则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的悲惨命运,是作者给与这些下层人物的同情,再就是作者对那些世俗化灵魂的救赎,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悲观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关怀的双重人格。

从小说的人性角度出发,于勒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他有自己的缺点,同时又有善良的一面。菲利普夫妇也有值得人们同情的一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艰苦的环境中,一个普通人是很难把崇高的道德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的,这就是人性的弱点,最真实的弱点。而且,就连菲利普夫妇的女儿也只给了于勒叔叔一点小费,还不能和自己的亲叔叔相认,这里说明了他不仅考虑了父母的感受,对于自己贫穷的家境也是无能为力的。

所以,这篇小说是对艰难处境中小人物的人性的揭示,充分体现了在生活困苦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面对无法企及的道德高地内心的无奈,从而表达了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对小说这样的揭示,就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禁锢,我们也就理解了这篇小说之所以流传百年的原因所在。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摒弃那些传统的条条框框能,带领学生走进小说的字里行间,从语言文字入手,分析小说的叙事之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性的真谛,只有从这个角度去构建小说的教学,学生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领悟到小说的内涵,获得人生的启迪。

参考文献:

[1]陈玉剑.赤子情怀的沉沦 世俗灵魂的救赎——《我的叔叔于勒》的另一种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3(05).

[2]何镇邦.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J].文学教育(上),2012(06).

刘玉英,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于勒人性小说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逼近人性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