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两翼三融合”式安全类卓越人才培养改革
2022-03-25张树川唐明云李重情郑春山张雷林
彭 伟,刘 健,张树川,唐明云,李重情,郑春山,张雷林,卓 辉
(安徽理工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1 引言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人民安康、社会进步、国家稳定的基石。安全工程类专业为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安全理论基础、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1]。
经过十余年探索与实践,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先后获批安徽省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拥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20余个。出版教材、专著50余部,发表教研论文150余篇,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级创新领军人才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部级以上人才24名,省级教学名师及教坛新秀10名。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成效不断提升,30余名学生获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安徽省十佳大学生、全国煤炭行业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26项,其中“挑战杯”“互联网+”、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国家级A类竞赛30余项。
2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陈旧[2]。以往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多是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培养的人才就业面较窄。如何拓展人才就业面,满足不同领域对安全工程类人才的需求值得深入研究。
(2)课堂教学效果不佳[3]。面对安全工程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知识快速更新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解决课堂教学知识相对滞后与培养高水平学生的矛盾值得研究。
(3)学生创新意识差、创新能力不强[4]。由于实习、实训场所欠缺,实践教学偏重知识训练,设计和实践创新能力不足,工程思想、方法及人文素养培养欠缺。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差、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创造型的优秀人才,是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 解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前述教学问题,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深做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并实施了以“‘安全+’型安全工程类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心(一体),建立优秀教师资源和高水平实验实践平台为支撑(两翼),大力推进科教融合、赛创融合、产教融合(三融合)的“一体、两翼、三融合”安全工程类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1 构建“安全+”型安全工程类人才培养体系
以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奋斗目标为引领,在“安全+”背景下,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优化了符合安全工程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培养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和职业健康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专门从事安全设计、检测、评价、监察、管理以及职业卫生工程等工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方案。结合不同行业领域对安全类人才所需具备知识的不同要求,针对“矿山通风与安全”“工业安全”“公共安全”“消防安全”“应急技术与管理”“职业卫生工程”等方向的不同特点,专门制定有针对性的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等模块课程,满足社会各界对安全类人才的不同需求,构建防治结合的培养体系。
围绕该培养体系,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对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进行了规划和建设,设立了教材建设机构,依托安全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课程与教材建设之中,创建了《通风安全学》《矿山通风与安全》《安全系统工程》《消防工程学》《安全评价》《化工安全》《消防燃烧学》等多门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智能精准开采概论》《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并编写了《通风安全学》《煤与瓦斯共采》《安全系统工程》等规划教材,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
3.2 构建教师和平台“两翼”支撑
通过培养与引进高水平人才、组建优秀教师团队,同时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各类高水平实验与实践平台,为安全工程类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两翼支撑。
(1)教师团队和人才支撑:打破学科壁垒,倡导交叉融合,组建跨省、跨校、跨学院、跨学科融合式的虚拟教研室及教学团队。开展跨学科组织机构建设和跨平台师资配置,建立跨平台师资合作机制,构建安全工程领域优秀师资和企业高端人才合作授课的新模式。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及教坛新秀10名,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医生”等荣誉称号,团队先后获得“安全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
(2)实验和实践平台支撑:通过整合校、院、企资源,构建立体化实验和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平台,解决大学生科学实验、工程实践环节不足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基于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粉尘防治与职业安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煤矿深井开采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应急管理部科技研发平台、安徽省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工程实验室和安徽省煤矿大数据分析与预警技术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分别建成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教融合学院、2个省级实践教学基地、68个企业实践基地、2个校内实训基地和双创人才培养基地,并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基础上细化建成“创新思维建立”“创新场景营造”“创新方法获取”“创新能力培养”四个创新平台。
3.3 推进科教、赛创、产教“三融合”进程
(1)科教融合: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早进、多进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等共建科教融合学院,探索科学研究与教学协同创新培养人才新模式。
(2)赛创融合:充分利用安全工程专业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资源,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类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赛创融合。
(3)产教融合:对标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标准建设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推进科研、竞赛成果落地转化为产业,推动教学科研与地方产业深度对接,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产学研用”一体的办学模式。与中铁、中建、中煤矿山等大型央企合作,紧密结合企业对安全工程类卓越人才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3.4 推进立德树人“四举措”落实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面落实课程思政改革、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政队伍建设等工作。
(1)课程思政改革[5-7]: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讲好课程思政“专业故事”。提高政治站位,把握“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总体要求;服务国家需求,挖掘学科价值、建设历程、发展成就;传承煤炭杰出人物艰苦奋斗、创新奉献的专业精神,集成《煤与瓦斯共采进展》《煤矿安全精准开采》等课程思政案例,将老一辈“煤炭人”与新时代“安全人”的家国情怀与薪火相传融于课程思政,重点讲好一批“深耕一线、坚守底线、战斗前线”的专业故事。
(2)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聚焦无硝烟的主战场,守牢360°意识形态阵地。扎实推进“三进”工作,强化教师职责担当,划定课堂教学意识形态的底线红线,构筑课堂教学坚强阵地。坚持“一会一审(报)”制度,规范开展各类讲座、会议、论坛。加强学院网站、两微一端等管理,建设“安全之星”全媒体矩阵。坚持每月意识形态会商研判机制,实现“院-系-班级-宿舍”信息员全覆盖,做好舆情分析研判和引导。
(3)基层党组织建设:聚焦事业发展主心骨,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树牢“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理念,强化政治担当,夯实“七个有力”,率先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持续打造“‘五型’党组织+安全专业”特色党建品牌。根据科研创新团队特点,建立本硕博学生与教师混合党支部,搭建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舞台。
(4)思政队伍建设:聚焦立德树人主力军,打造育人“大思政”队伍。学科带头人袁亮院士为学生讲授党课和思政课,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祖国安全事业的奋斗者,拉高工作标杆。细化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责,认真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加强思政队伍建设。率先落实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政策,待遇高于同级别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配齐配强辅导员队伍。
4 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4.1 人才培养中“强基拓新”,“不忘初心七十载”
我校安全学科创立于上世纪建国初期,七十余年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始终将培养安全工程类卓越人才作为己任,结合不同时期国家和社会对安全工程类人才不同需求,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在做好传统优势方向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强基拓新”,不断创新,按照“安全+”的思路,提出了需求引领的安全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将安全工程类人才培养由最初的仅有矿山通风与安全方向逐步拓展到工业安全、公共安全、消防安全、应急技术与管理、职业卫生工程等方向,满足社会各界对安全类人才的不同需求;
4.2 提出了“新工科”[8-10]背景下地方高校“学院-学科-学部”三级育人理念
统筹和整合学科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施学部制改革,优化学院设置,安徽理工大学设立了以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矿业工程学院为核心学科群的安全与医学学部,提出了地方高校“学院-学科-学部”理工医融合育人理念。基于理工医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以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高新信息技术为支撑,创新性提出了煤矿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科学构想。
4.3 建立了“3+1”创新人才培养内生动力机制
基于安全工程类多学科交叉培养理念,构建创新人才培养“3+1”模式。强化多学科通识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互融,以矿山通风与安全等课程群为核心,经过多次迭代更新,构建“3年理论教学+1年实践教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教师+学生+校外导师”的师生协同,打造“课堂理论+实验室试验+校外实践”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4.4 创建了安全工程“三位一体”工程实践平台立体化开放方案
企业、学校、学院三位一体资源深度融合,创建了安全工程类立体化开放工程实践平台,全面涵盖工程实践教学和双创训练,形成科研反哺教学、产学研相长的新局面。依托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应急管理部煤矿深井开采灾害防治技术科技研发平台、工业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前沿科研平台建成由学院老师直接管理的校内实习基地,通过引入科研成果新技术和开放管理的新模式,便于实习装置对学生自由开放;依托大型国企创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安徽理工大学-淮南矿业集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通过校企协同形成了开放预约的平台运行机制,扩大了学生受益面,开拓了学生国际视野,增强了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提升了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
5 培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效果
5.1 创新安全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发挥“示范基地”作用
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牵头承担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职业医学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筹建工作,获批立项建设工业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职业健康安全工程实验室,先后成立安徽理工大学环境友好材料与职业健康研究院(芜湖)、安徽理工大学中哲上海健康研究院等创新发展平台,与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淮河能源控股集团职业病防治院等共建职业健康安全类实验室,获批了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力推进“新工科”背景下理工医交叉融合人才培养,发挥“示范基地”作用。
5.2 牵头组建联盟机构,发挥“引领者”作用
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牵头组建的“长三角区域安全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获批为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煤炭行业首个“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职业安全健康”作为创新组织主要科研攻关方向被写入“十四五”规划指南。主持首个中国工程院中长期咨询研究项目“面向‘未来20年’煤矿粉尘防控及职业安全健康战略研究”,研究提出了煤矿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科学构想。领衔国内外大团队率先聚焦整装矿区开展“陕北矿区煤矿空气净化与职业健康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装备与示范”项目攻关,为煤矿一线工人职业健康保驾护航。
5.3 推动行业人才培养,发挥“人才泵”作用
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重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培养了一批“老—中—青”结合的科技创新和职业安全健康领域人才,其中入选国家级领军长期创新项目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人。受邀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做专题讲座300余次,在淮南组织了50余期专题培训,近万人参加了现场学习交流,为行业工程技术人员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5.4 受到媒体高度关注,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袁亮院士提交“全国人大代表建议”“院士建议”等重大决策建议30余项,相关建议被国务院科技部、教育部、卫健委、辽宁省、山西省、福建省等省采纳实施,被人民日报、光明网、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中国能源报、中国煤炭报等媒体大量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