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经济崛起原因综述及其启示
2022-03-25宋来胜湖北经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宋来胜(湖北经济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一、以色列经济崛起的事实分析
以色列经济崛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从GDP增长速度、农业发展、科技创新、国防军事工业四个方面来说明、分析以色列经济崛起这一事实。
(一)GDP超高速度增长
2020年(1960年)中国、以色列、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加拿大、美国GDP分别为147227.3亿美元(597.16亿美元)、4019.54亿美元(25.98亿美元)、50509.54亿美元(443.07亿美元)、13309.0亿美元(185.73亿美元)、38060.6亿美元(720.7亿美元)、18864.5亿美元(403.85亿美元)、26030.0亿美元(626.51亿美元)、27077.4亿美元(723.28亿美元)、16434.1亿美元(410.93亿美元)、209366.0亿美元(5433.0亿美元),相对于1960年,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76%、13.43%、12.57%、11.27%、10.43%、10.09%、9.76%、9.66%、9.56%、9.48%。显然,从年均增长速度来看,以色列排名第二,仅落后于中国年均增长速度1.33个百分点,分别较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美国、英国年均增长速度高出0.86、2.16、3.0、3.34、3.67、3.77、3.87、3.95个百分点。
(二)领先世界的农业
在农业方面,以色列是全世界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它们的奶牛单产奶量、棉花单产、灯笼辣椒单产、黄瓜单产、茄子单产等皆位列世界前茅,其中,每头奶牛平均产奶21000斤,棉花每亩产量近千斤;柑桔、西红柿、玫瑰花每公顷年产量分别为80吨、500吨、300万枝;鸡年均产蛋280个,每立方水域养鱼超过500公斤。这块干涸的土地每年出口水果、鲜花、柑橘分别达4.5亿美元、2亿美元、2亿美元;还有如长颈玫瑰、小枝麝香石竹、甜瓜、猕猴桃、草莓、西红柿、黄瓜、胡椒以及鳄梨等在欧美冬季市场最为畅销。
(三)科技创新多项指标全球第一
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以色列从一个农业国家快速发展成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目前,926万的人口拥有六千多家技术创新企业,初创企业死亡率低于40%。并且,以色列多项科技创新指标位居全球第一:R&D投入占GDP的4.94%,位列全球第一;人均风险投资额全球第一;每10000名雇员中有140位科学技术人员或工程师,全球第一。
(四)载誉全球的国防军事工业
以色列建国时,国防军事工业处于一片空白,其军事装备基本上是二战后各国淘汰的装备。目前,赫赫有名的航空电子设备、空中指挥预警飞机为军事航空企业生产的佼佼者,飞机制造公司研发的无人驾驶侦察机在全球遥遥领先,导弹和航天工业在以色列军事工业中亦具有重要地位。
二、以色列经济崛起原因文献综述
以色列是一个西亚小国,领土面积2.574万平方公里,沙漠约占其国土面积50%以上,耕地面积仅占国土的20%,土地瘠弱,全年降雨量只有200毫米、严重不足,水源缺乏,人均水资源只有300立方米。在如此严酷的生存条件下,以色列经济却取得这么耀眼夺目的成绩,因此,以色列经济崛起的原因成为众多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的热点问题。
黄安波(1996)认为,以色列之所以能够在荒原上崛起发达的以色列农业,这得益于以色列艰苦的创业精神、有效的节水措施、先进的农业设施以及良好的保障体系。一是清扫乱石,在山里建造梯田,整理沼泽,大规模植树造林,阻挡南部地区以及沿海平原水土流失,大面积冲洗盐碱池。二是政府修建“全国输水工程”,统一管理全国水资源,种植高产值的花卉、瓜果和蔬菜,普遍采取喷灌、滴灌技术,城市生产废水处理和成功研发了海水淡化技术。三是政府提供无息贷款或者40%贴息贷款,帮助建设温室设施与技术应用。四是先进生物工程技术培育了高产优质良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五是优良的科研推广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和专业生产体系等[1]。
钟明超(1997)认为,以色列农业的发展取决于全国淡水资源的现代化管理和滴灌、喷灌节水农业高技术。以色列百分之七十五的淡水资源和城市、工业废水一半以上被集中回收后用于农业灌溉。以色列农业如此发达,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温室农业(温室或塑料大棚生产高档蔬菜和花卉);二是重视科技(建立了从事栽培、育种和灌溉技术研究的国家科研中心);三是组建农业合作化生产形式(建立了由政府、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组织相互配合的农业研究、推广机构)[2]。
崔克亮、李大巍、王琰舒(2017)发现,以色列成功崛起的奥秘就是全国蓬勃的创新精神以及对于新兴科技的积极运用。一是以色列领土面积狭小,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在这里聚集,彼此启发,共同联合产生新想法。二是以色列政府部门对教育发展极其重视,其中,教育经费投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大于8%,远远超过英美等发达国家。三是资源匮乏的危机感激励他们通过科技优势来弥补资源稀缺短板。四是移民的进入。以色列陆续接纳了约一百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受教育程度高、富有创新精神的技术高超犹太移民[3]。
章敬平(2007)提出,以色列是从一个除了沙子之外几乎一无所有的弹丸小国发展成为在世界经济论坛国家排名中遥遥领先的国家,其崛起的秘密在于:一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制度安排。以色列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以来,接连出台了《鼓励资本投资法》《鼓励工业技术研究法》等促进国内私人以及支持国外资本投资高科技行业的法律条文,吸引了Microsoft等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如同潮水一般涌入。二是积聚多年的软实力。“四海之内一家人”的文化观,慰勉以色列境外的犹太人重新返回故土,激励以色列境内的犹太人守卫家园,深爱祖国[4]。
黄凤志(1996)认为,以色列经济崛起不仅与美国经济的援助、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输出、全世界犹太人帮助与扶持相连,而且与以色列人精诚团结,戮力同心,不怕困难,敢于挑战,战胜困难分不开。其中,以色列政府重视国民的智力开发以及素质培养,全力以赴开展经济建设,因地制宜地制订有利于经济发展战略等政策起了重要作用[5]。
孙亚芳(1998)认为,以色列能够振兴的原因主要有:发奋图强、坚持探索的精神、智慧的力量、宽广的胸怀、矛盾与和谐、虔诚的信仰、共同的家园[6]。
汪舒明(2003)指出,以色列高技术产业兴起,变成中东硅谷,首要归功于技术创新支配的社会文化氛围,精英队伍,军工企业的技术基础,雄厚的R&D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协作型政府等有利因素。其中,以色列政府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及新世纪推行的市场化改革,扶持中小企业,国外直接和间接投资于高新技术行业的企业给予免税待遇,推动市场竞争、科技创新、企业家精神的振兴,促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实现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7]。
魏峰(2007)认为,犹太民族古往今来就是一个尊崇知识、重视教育的民族。在以色列的发展过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以色列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供给了雄厚的知识智力资源,成为支持国家发展的强大引擎[8]。
张贺福、吴华(1995)认为,以色列取得了一连串令人震惊的成就,除了接收了大批的经济援助之外,教育事业的发达是以色列迅速兴起的主要原因。一是《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5-16岁的孩童必需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并且直至18岁均可享受免费教育。二是教育投入巨大,教育经费在GDP中的占比达到9%,位列世界第一。三是以色列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不仅有国家建立的教育机构,而且有犹太教会系统以及私人创办的数量巨大的教育机构[9]。
阅读以上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流散于世界各地,寄人篱下,受尽各种折磨与屈辱。几千年的民族苦难和屈辱,让犹太人深知国家政权庇护的重要性,热切渴望能够建立犹太人自己的国家。以色列经济崛起与美国关系密切,只不过更为重要的还是以下四个内在因素:一是强劲有力的民族向心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以色列国家发展连绵不断的原动力。二是重视教育,注重知识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有效结合,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三是“科技立国”“科技兴国”使得以色列在直面全世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能够力争上游。四是以色列成功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国防工业,保障国家存在和民族生存;军事技术转化为民用,带动民用工业发展;在这片狭小贫瘠的土地上,致力于发展高科技产业与新型农业,走上富强之路。
三、以色列经济崛起的启示
落后国家或地区快速向上攀爬有三个重要条件:
(一)国家存在忧患感和有为政府
通常来讲,倘若一个国家存在一定程度的危机感时,该国家的人民往往会精诚团结、和衷共济,国家的经济会得到快速的发展。例如,日本领土窄小、人口繁多、资源紧缺、自然灾害多发。这些不利的自然条件也经常提醒日本人做所有事情时必须是能节省则节省,能微小则微小,能轻巧则轻巧,所开发的产品也必须体现“轻薄短小”与“精益求精”。日本实施引进技术实现技术赶超战略,为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消化吸收再创新,动用了税收优惠、投资信贷支持、价格管理等多种手段,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引进的高新技术及机械设备给予价格50%的进口补贴,并予以贷款保证,为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
新加坡刚刚建国时,国家处于一穷二白状态,资源严重匮乏,就连供水供电都高度依赖邻国。1965年新加坡实施国家主导经济发展战略,扶持国有企业主要发展制造业。同时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大力招商引资,给予境外资本优惠条件,促进他们来新加坡开展创业以及投资活动。20世纪70、80年代,巨额国外资本的进入,与此同时国内资本突破性发展新兴电子等轻工业,使得新加坡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制定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扶持本国产业转移升级。
(二)优先发展教育和国民自强不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能够为科技、人文等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以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为例,港府为每一位适龄的幼童提供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免缴费用的教育。这一措施自实施以来,6-14岁入学就读的幼童达到100%。目前香港正迈向资助普及高中教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16-18岁学率已达90%。随着教育的普及,香港青少年受教育机会日益均等,进而提高了整体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香港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渐渐形成了一个契合香港实情的工业教育和训练模式。从1980年9月开始,年龄在15岁以下,或未完成中三课程的学童,必须接受初中教育,学生除了如普通中学就读外,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工业中学和职业先修学校学习。工业中学开设很多工科课程供学生选择,包括金工、木工、电子、电学和会计学原理。香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香港精神”。“香港精神”是任劳任怨、勤奋努力、积极进取、随机应变、自强不息,这是香港奇迹的力量之源。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非常勤奋努力。2020年我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4小时(美国34小时/周)领跑全球,劳动人口参与率为67.465%,遥遥领先于全世界的61.85%。
(三)大国支持和承接引进国外资本技术
长期以来,香港经济兴盛、社会安稳和我国内地政府采取了一些支持香港经济的方针与政策息息相关。我国内地一直以特别优惠的价格长期稳定地提供香港大量农副产品、日用品、淡水和工业原料,这对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确实保证。内地也始终是香港产品的重要消费地之一。1979—2020年内地和香港的贸易总额从94.97亿美元增长到2795.5819亿美元,年均增长8.60%。20世纪70年代以来,香港当局为了引进先进技术,加强香港的经济基础,增进经济实力,开展“投资外交”活动,出台了优惠政策,争取各个经济领域的国外资本前来投资,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创建出口加工区,优化投资软硬环境,增进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
1953—1957年,苏联援助我国建设156项重大项目,极大地推动了制造业发展,为新中国打下坚实的工业基础。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中的成员之一,为我国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形成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一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促进我国出口扩大,世界贸易组织(WTO)各个成员国皆可以获得稳固的最惠国待遇和自由贸易带来的优惠。二是卓有成效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得我国在科技上能够快速追赶时代潮流。三是有助于招商引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我国外资引入增长迅速,国外资本的进入明显扩大了就业。据估计,我国成功“入世”每年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约为3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相应引起就业率的提升。